中西医联手“对阵”脑梗死
作者: 赵艳
脑梗死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据相关统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脑梗死的快速抢救
现代医学通过影像学技术,如 CT、MRI 等,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脑梗死,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西医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抗血小板、溶栓等药物的应用,可以阻止血栓的形成、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减轻脑损伤。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植入术等,能快速恢复脑血流,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
西医对脑梗死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对于呼吸功能受损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吸氧或机械通气支持。保持血压稳定至关重要,过高或过低的血压都可能加重脑损伤。一般来说,收缩压控制在 140~180 毫米汞柱较为合适。
2.营养支持: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身体机能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吞咽困难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这一情况会阻碍正常进食,使得营养摄入不足。因此,及时通过鼻饲或静脉输液的方式给予营养支持至关重要。确保患者摄入充足的热量、优质蛋白质、各类维生素以及矿物质,才能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助力患者更好地康复。
3.预防并发症:脑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应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二)特殊治疗。
1.超早期溶栓治疗:超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发病 3 ~ 4.5 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是目前最主要的溶栓方法。据统计,很大一部分患者经过静脉溶栓成功之后没有后遗症。如果医院没有阿替普酶,还可以给予病人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在临床上,脑梗死的超早期溶栓疗法分为动脉注入和静脉注入两种疗法,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和阿替普酶。一般认为溶栓药物应早期使用,即在发生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6 小时以内,血栓较易溶解,见效快,疗程短。
2.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是脑梗死治疗的常用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对于预防脑血栓再次形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要注意有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比如消化道的出血、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等。
3.抗凝治疗:对于有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风险的患者,可以使用预防剂量的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和华法林等。在严格观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后,可给予肝素钙、华法林等治疗,剂量会随时调整。
中医对脑梗死的认识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脑梗死属 “中风” 范畴,病性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涉及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气血亏虚则推动无力,血行不畅,易致瘀血阻滞;肝肾阴虚则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风阳上扰清窍。标实方面,风、痰、火、瘀、毒等因素相互作用。年龄增长、饮食不节、精神情志失调等均可导致经络阻滞。
(二)临床治疗方法。
1.辨证分型及证治。风火上炎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困难、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热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法为清热泻火,平肝熄风,佐以活血通络。常用方剂有镇肝熄风汤等。风痰瘀血证:表现为半侧肢体偏枯、口舌歪斜、舌体僵硬、偏身麻木以及头晕目眩和舌质暗淡等症状。方用大秦艽汤加减。风痰上扰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以及便干便秘等症状。方用星蒌承气汤加减。气虚血瘀证:表现为半侧肢体偏枯、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气短乏力以及手足肿胀等。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2.中药针剂治疗。葛根素注射液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据研究显示,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使用葛根素注射液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丹参类中药针剂如丹参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进脑部血液流通,减轻脑梗死症状。临床研究表明,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患者的总有效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案例与成果
(一)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性大动脉闭塞介入取栓术与中药辅助治疗:57 岁的刘先生家住郧阳区,某天睡醒后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口眼歪斜等症状,被送至十堰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后,经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 M1 段急性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医生采用介入取栓的方法,经过约一个小时紧张手术,成功取出了堵塞的血栓。术后,救治团队在为患者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同时,积极加入活血通络、醒脑开窍等中药汤剂治疗,进一步加速患者康复的进程。
(二)九江市中医医院。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救治重症患者:72 岁的邓某在家突然意识模糊,口齿不清,左侧肢体瘫痪,送至九江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医院启动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给予 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并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术后科室团队辨证使用中药、针灸、康复等中医特色疗法,患者出院时肢体功能障碍基本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