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肌间静脉血栓
作者: 陆俊名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是指原发并局限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是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起源之一。肌间静脉血栓的形成和静脉内膜受损、血液高凝情况、血流缓慢等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肌间静脉血栓症状
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小腿肿胀为主,行走或者挤压小腿肌肉时常伴疼痛,部分患者足部急速背屈时,由于小腿肌群(腓肠肌、比目鱼肌)被牵拉伸长,可出现疼痛;当肌间静脉血栓进展脱落,并造成肺动脉栓塞,可出现呼吸困难现象。
肌间静脉血栓的常见危险因素
肌间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就是Virchow三联征,即血流瘀滞、血管壁内皮受损、血液高凝状态。相较其他下肢深静脉而言,小腿肌间静脉的血液回流缓慢、血管分支多且瓣膜少等,更加容易形成血栓。当身体处在卧位状态的时候,下肢肌间静脉丛管腔扩张,容易出现血液瘀滞,其中比目鱼肌静脉丛血液瘀滞状态更加严重,故比目鱼肌静脉丛较腓肠肌静脉丛更加容易形成血栓。
肌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含有遗传性、获得性两类,其中遗传性包含抗凝蛋白缺陷(蛋白C、蛋白S等)、凝血因子缺陷(凝血酶原突变等)、纤维蛋白缺陷(异常纤溶酶原血症,t-PA缺乏)及凝血因子水平升高等;获得性因素包含促进血栓形成的易感条件,比如恶性肿瘤、外科手术、长期制动、使用激素、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其他增加血栓形成的医疗条件等。
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
临床中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方式,即D-二聚体,该方法目前多用于血栓筛查,急性肌间静脉血栓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水平一般上升。D-二聚体测定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如妊娠、炎性疾病、创伤、肝病、恶性肿瘤等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也会上升。对此,D-二聚体测定不适合确认肌间静脉血栓的存在,但有利于血栓的排除。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可重复应用、检出率高、无损伤等优势,可辅助肌间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清楚显示出下肢肌间血管解剖结构,能够实时且准确地将血管走行、血管内血栓、血流动态情况等显示出来,同时还可用于肌间静脉血栓治疗期间的随访观察,可及时且动态地将栓塞管腔再通情况、疗效反映出来。
肌间静脉血栓的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选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其中常见的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华法林等,通过抑制凝血酶、凝血因子活性,阻止血栓形成;常见溶栓药物有尿激酶或者链激酶等,溶栓药物可激活纤溶酶原,促进血栓溶解,有利于血管通畅性的恢复;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等,对血小板聚集、释放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可避免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