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如何实现个人健康与医保基金的高效利用?

作者: 廖伏翠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门诊慢性病管理,尤其是高血压慢病,如何实现个人健康与医保基金的高效利用,成为了医保基金监管中的关键问题。

慢性病管理的重要性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冠心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高血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门诊慢性病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的双重目标。

高血压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生活方式干预:患者应控制体重、减少盐分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的作息等。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许多高血压患者血压稳定,控制在理想数值范围。

(二)药物治疗:常用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ARB)、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等。药物治疗的目标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减少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事件发生。

(三)定期随访与监测:高血压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门诊管理需要建立系统的随访机制,通过定期监测血压、调整治疗方案来确保效果,及时发现血压波动的迹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管理对医保基金的影响

1、早期筛查与干预:通过健康体检、定期血压监测等手段,可以及早发现血压异常的个体,进行早期干预。这不仅能有效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还能避免大量的急诊和住院治疗,降低医保基金的支付压力。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能够避免病情加重,减少因疾病恶化所需的高额医疗费用。

2、分级诊疗与医保支付改革:高血压的治疗方案因患者的不同情况而异,门诊管理中应采取分级诊疗模式。在初期阶段,通过基层医院进行常规检查和药物治疗,避免患者因轻度症状而频繁就医,降低医疗资源浪费。医保支付模式的改革也可以进一步优化治疗资源的配置。例如,推行“按慢性病种付费”或“药品单独支付”的模式,鼓励医疗机构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住院治疗和重复检查,达到医保基金的节约和优化。

3、患者自我管理与医保支出优化:通过家庭血压监测、健康教育等手段,提高患者对自己健康的关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能减少就诊次数、医保基金的支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平台等模式,也能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减轻医保基金支付压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