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功课,快速识别糖尿病足前兆
作者: 李红莉 王懿 曾洁
全球每20秒就有1例糖尿病患者被截肢,你以为这是恐怖事件?其实不然,这种现实版的电锯惊魂正在糖尿病病人身上上演。那么,什么是糖尿病足?我们又该如何识别和预防?
病在足上,险在心上
糖尿病足俗称“烂脚”,是指糖尿病患者足部由于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微循环障碍而发生感染、溃疡和深部组织破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人体第二心脏的双足是离心脏最远、最晚得到血液和氧气滋养的部位,糖尿病就像一位隐形的“侵略者”会引发神经和血管损伤,不动声色地影响着身体各处,而双足恰恰是它“发难”的前沿阵地。
重视双足,走出误区
●误区一:只有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才会得糖尿病足
虽然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与糖尿病的病程有一定相关性,但并非是只有长期糖尿病患者才会得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程、血糖控制不良、足部护理不当等因素,因此即便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也应重视足部护理,采取预防措施。
●误区二:糖尿病患者足部小伤口不需要特别治疗
糖尿病会损伤神经,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受损,易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任何小伤口的愈合速度都会变慢且容易引发感染,一旦感染,病情可能迅速恶化,甚至导致截肢。因此,即使是微小的足部伤口,也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
●误区三:只要血糖控制平稳就不会得糖尿病足
虽然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糖尿病足的风险,但不能完全避免。这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可能已经导致了神经损伤和血管病变,这些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即使当前血糖水平已得到控制,过去的损伤也可能引发足部问题,如感染、溃疡等。
早期警觉,识别前兆
糖尿病患者的脚容易出现细微的变化,比如皮肤颜色、温度、肿胀程度等,这些都是潜在问题的预警信号:1.脚背麻木:很多人觉得麻木是小事,却不知道这种变化意味着高血糖正慢慢侵蚀神经,导致神经传导能力减弱;2.颜色异常:脚背可能突然发红、发紫,甚至出现暗色斑点,这些变化可能是高血糖损伤了微血管导致血流不畅,颜色的改变其实是局部组织在“喊救命”;3.脚背肿胀:如果没有扭伤或者磕碰,脚背却突然肿了,而且伴随压痛感,这很可能是炎症反应,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较弱,轻微的炎症可能迅速扩散;4.感觉异常:有些人会感到脚背刺痛或者像被针扎一样,这往往是神经受到损伤的结果,刺痛和麻木常常交替出现,说明神经功能已经明显受损;5.局部温度变化:有些患者发现脚背变得冰冷,尤其是在夜间,这往往是血液循环障碍的典型症状。另一些人则觉得脚背异常温热,这可能是炎症或者感染的征兆;6.伤口愈合慢: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擦伤,愈合时间也比正常人长得多,这是因为高血糖会让血管修复能力下降,同时白细胞的杀菌能力也被削弱;7.脚背皮肤的干燥和裂开:高血糖会让神经功能异常,导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逐渐失去弹性。如果脚背开始干燥、开裂,甚至伴随脱皮,这可能是高血糖对足部健康造成的又一个威胁。
做足功课,规避风险
糖尿病患者要怎样做才能降低糖尿病足的风险?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
1.查——观察双足皮肤:每天检查脚是最基础的工作,建议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觉前各检查一次,可使用小镜子辅助观察足底,注意是否有色素沉着、异常脱屑、足底胼胝或鸡眼等现象。
2.清——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脚,特别是脚趾间的区域,但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8℃以下,因为神经病变可能会降低对温度的感知。清洗后要彻底擦干双脚,尤其是脚趾缝,避免因为潮湿引发真菌感染,使用保湿霜滋润脚背皮肤,但要避免涂抹在脚趾缝隙里,以免滋生细菌。
3.选——选择合适鞋袜:选质地松软、透气性好、宽松的鞋袜。不穿拖鞋、过紧的鞋或高跟鞋,以免增加足部负担。每次穿鞋前一定要注意仔细检查鞋内有无坚硬异物,以免磨损脚部皮肤导致受伤。
4.修——正确修剪趾甲:建议在家人帮助下修剪趾甲,避免因感觉减退而不慎受伤。修剪时应直剪,不可斜剪,会伤到甲沟,不可剪得太短,剪到与趾尖平齐即可。剪完趾甲要轻轻磨平,避免被尖利的趾甲碰伤。
5.控——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是脚部健康的根本保障,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饮食、药物或胰岛素剂量,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稳定的血糖水平可以让脚部的血液供应更加顺畅,从而避免一些早期问题的发生。
6.动——合理适量运动:适度运动对脚部健康有积极的作用,适合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比如散步、简单的脚趾伸展和踝关节活动等。但要注意运动后要仔细检查脚部是否有磨损或异常,必要时调整鞋子的舒适性。
7.定——定期专业检查:定期到医院进行足部检查,包括压力觉、振动觉、触觉测试和跟腱反射测试以及下血流动力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预防糖尿病足部并发症。
糖尿病足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学会早期识别、用心做好预防与护理工作,就能大大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守护双足的健康,不仅是守护身体的一部分,更是糖尿病患者对自身健康负责任的体现。守护“足”健康,我们的生活才能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