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要做中药处方点评

作者: 于莹

为啥要做中药处方点评0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华夏民族在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现代制药技术发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制成中成药,不仅保留传统中药的疗效,还具有方便携带与服用等特点。

中草药与中成药的结合使用,可以发挥各自优点。但如何合理使用中药,才能让其发挥更好的疗效?这就要谈到中药的处方点评工作,处方点评是由临床药师或其他主体开展的针对医生开具处方的科学性评估的过程,通过处方点评,确保中药合理使用,减少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等不合理用药现象,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降低用药成本,提高用药疗效。那么,具体点评哪些内容呢?

认识中草药和中成药

中草药是中医预防治疗疾病使用的独特药物,涵盖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类别,属于“天然药物”的范畴。植物类中草药指自然生长在特定环境当中的本草,中医认为,药物是根据它们的性味归经来发挥作用的,性味有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性味,会影响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归经是指中药对体内特定的脏腑、经络的选择性,就像现代医学说的“作用靶点”,让药物作用更有针对性。天然的中草药通过采集之后,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对药物进行炮制,就成了临床可直接使用的中药饮片,炮制过程中会改变原有的性味和功效,从而满足临床使用需求,以地黄来讲,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但经过九蒸九晒炮制成熟地黄,就可让原本性寒的地黄性味变温,侧重于滋阴补血。

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草药原料,通过现代制药工艺和技术加工而成的药品,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中成药有很多种类型,包括丸剂、片剂、胶囊剂、液剂、颗粒剂等。这些中成药不仅保留了中草药的作用,还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药物使用的便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药物准确性。相较于传统的中草药,中成药在生产的过程当中严格遵循国家药品标准,对原料质量、生产工艺、质量检测等都有严格的规范,保证了中成药在临床应用当中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点评依据有哪些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因此中药处方点评的依据首先是中医理论。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在内外邪气和体内正气斗争过程中,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型。所以,评价中草药和中成药合并处方时,要依据中医理论判断处方是否符合患者证型诊断。

在对中草药和中成药进行处方点评时,还会基于现代药理学依据进行分析,中草药与中成药合并处方当中,要重点评价药物成分之间相互作用,中药的成分十分复杂,就单味中药来说,都有很多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等,那么多种药物合用,它们之间复杂的作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合并处方点评到底评什么

(1) 适应症符合与否:中药的应用需辨证论治,传统医学认为,疾病发生有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等分别,要明确疾病的性质、部位、原因、正邪关系,从而确定适应症。所以中药处方的适应症符合与否,不仅要看西医诊断,还要重点关注中医辨证,比如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感冒,在中医上有风寒和风热的区别,无论是风寒还是风热感冒,都会表现为咳嗽、发热等症状,但风寒感冒的药物侧重辛温解表,风热感冒的药物侧重辛凉解表,若把二者混淆了,用辛温解表药治疗风热干扰,不仅热邪不得解,还会加重咽喉肿痛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出现鼻腔干燥、流鼻血、口干等不良反应。

下面来看一个用药适应证不符合的处方: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浮紧,诊断是风寒感冒。处方:银翘解毒片(中成药)、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这张处方当中荆防败毒散有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功效,其中用药辛温,能有效针对风寒感冒症状,但中成药的银翘解毒片应用却有明显的问题,银翘解毒片主要成分有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等,这些药物辛凉解表,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要治疗风热犯表证,用于风寒感冒是适应症错误。

(2)用法用量合理与否:中药的用法与用量对疾病治疗十分关键。中药的使用应当遵循中医理论,而中药制剂通常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说明书等进行规范用药。在点评处方的时候,根据以上依据,判断用量是否过大或过小,剂量过大容易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剂量过小又达不到治疗效果。用法不合理也会导致用药无效,或增加毒副反应。

(3)有无配伍禁忌:中药配伍禁忌看十八反十九畏,含附子的中成药不宜与半夏、瓜蒌、白蔹、贝母、白及等中草药合用;含甘遂、大戟、芫花的药物不能和甘草同用。在进行处方点评的时候,要注意看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的禁忌,否则容易引起严重不良反应。除了配伍禁忌以外,还要注意看妊娠禁忌,对于妊娠妇女,处方中药应避开孕妇慎用或禁用的中草药与中成药,三棱、莪术、麝香等成分都是妊娠禁忌药。

(4)疗程合理性:中医讲究“中病即止”,这个理论是《伤寒杂病论》提出的,用现在的话简单理解,就是病好了就应当停止用药,以免矫枉过正,损伤正气或造成新的疾病。以畏寒肢冷症状的阳虚证患者为例,使用热性药物来纠正阴盛阳衰的状态后,可达到阴阳平衡,但纠正之后应该及时停药,否则可能造成阳盛乃至阳亢的情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