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知多少

作者: 钱川

颈动脉斑块知多少0

认识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位于脖子的两侧,可以通过触摸感受到其搏动,是全身血液流经的重要通道。颈动脉是连接大脑和身体的重要血管之一,是给大脑供血的主干道。由于血管压力及血液中各种成分的变化,导致血管内膜受损,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就会附着在受损处,再经过免疫细胞的参与,就形成了动脉硬化斑块。

动脉硬化斑块的主要结构是由其核心的脂类物质和表面的一层纤维帽组成。颈动脉斑块是长期动脉硬化的结果,是人体器官老化的一种病理表现。倘若有斑块形成,那么颈动脉血管就会变得狭窄,引起脑供血不足。如果血管狭窄程度较轻,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如果狭窄程度较重,可出现头晕、头昏、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一过性失语及肢体活动不灵等脑供血不足症状;如果斑块破裂脱落,还会堵塞血管引起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等。由此可知,颈动脉斑块的症状轻重主要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以及引起管腔狭窄的严重程度。

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 40% ;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已确诊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接近 80% ;而60岁以上的人群几乎没有未发现斑块的病例。

颈动脉超声为主要检查手段

多数人的斑块通常是在颈动脉彩超检查中偶然发现的。颈动脉超声通过超声波技术检查动脉内是否存在斑块、狭窄或扩张(动脉瘤),评估斑块的性质、位置及严重程度,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病情、预测卒中风险,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颈动脉血管壁由内膜、中膜、外膜三层结构构成,三层膜紧密贴合在一起。临床上一般是通过测量动脉内-中膜层(IMT)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 IMT<1.0 毫米为正常;IMT在1.0~1.5 毫米为内-中膜增厚; IMT>1.5 毫米为斑块形成。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每增加0.1毫米,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10%~15% ,脑卒中的风险则增加 13%~18% 。此外,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以根据其严重性进行分类:狭窄小于 50% 为轻度, 50%~69% 为中度, 70%~99% 为重度, 100% 为完全闭塞。

高危人群及风险评估

对于以下人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1.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卒中家族史或年龄超过55岁等风险因素者;2.经常感到头晕、头昏或曾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者。

颈动脉斑块的风险评估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斑块的性质是否稳定,二是是否伴随有颈动脉狭窄。斑块的稳定性主要是看超声结果的回声。表面光滑、外形规则、强回声是稳定性斑块(硬斑块);表面不光滑、形状不规则、低回声是不稳定性斑块(软斑块);强弱回声混杂是混合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导致脑卒中的风险较小,不稳定斑块容易脱落阻塞血管,导致脑卒中的风险较高,混合性斑块的风险介于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之间。如果稳定性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小于 50% ,通常对脑部影响较小;但如果狭窄超过 50% ,则危险性明显增加;当斑块导致的血管狭窄超过 70% 时,则属于严重狭窄,风险更高。一个狭窄程度较重的不稳定性小斑块比一个狭窄程度较轻的稳定性大斑块更危险。

不良生活习惯催化斑块生成

1.抽烟喝酒。吸烟和大量饮酒是促进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提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同时降低有助于保护血管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并引起血压升高,加剧动脉硬化。而大量饮酒不仅可减少脑血流,还会损害肝脏功能,影响脂质代谢。

2.“三高”饮食(高盐、高糖、高油)。“三高”饮食会导致肥胖并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同时可能提高血糖和胰岛素水平,促进更多脂肪在血管壁沉积,从而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3.久坐。久坐不动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废物在体内积聚,降低血管弹性,增加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4.经常熬夜。睡眠不足会导致体内炎症反应增强,这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诱因。

5.肥胖。肥胖不仅会直接增加心脏的工作负担,还会导致代谢紊乱,进而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

治疗从三方面入手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生活方式:改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粗杂粮,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2.药物治疗:严格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其中,抗血小板治疗、调脂治疗和降压治疗是防治动脉粥样斑块的“三大基石”。具体选择哪一种他汀,要根据降脂目标及具体病情而定。他汀类单药治疗不能达标时,可联用依折麦布、PCSK9等其他降脂药,尽可能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患者应坚持长期规律用药,间断用药的做法并不可取。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为 <140/90 毫米汞柱,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普通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 以下。在选择降糖药物时,要尽可能选择低血糖风险小、可以降低体重、同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

3.介入治疗:大多数颈动脉狭窄患者无需手术治疗,通常只有当狭窄程度超过 70% ,并且对大脑的血液供应产生显著影响时,才需要考虑是否进行手术干预。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tkx202505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