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献血时的不良反应
作者: 崔秀一般情况下,正常献血不会发生不良反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献血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促进骨骼造血功能,降低血液粘稠度。然而,由于献血者自身差异,也有0.1%的概率发生不良反应,遇到这种小概率事件就需快速有效处理。
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无偿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献血时间、献血季节、睡眠质量、心理状态、进食状态等。
研究表明,献血时间段在11:00~13:00的献血者容易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该时间段机体血糖水平和血压水平较低,处于抵抗力较低的状态,献血过程容易刺激感觉和视觉神经,引发献血者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献血季节在6~8月的献血者容易发生更多不良反应,由于这几个月份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人体新陈代谢消耗量大,献血者体液和电解质流失量大,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存在睡眠障碍的献血者机体容易疲劳,精神状态不佳,容易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对于心理状态存在问题的献血者,当其存在焦虑等不良情绪或者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时,机体内血液会出现浓缩,血压降低,血管反射性反应,在献血过程中存在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如何快速有效处理
(一)献血者的处理方法
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遇到不良反应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告诉医护人员自己的症状和感受,等待救助,其次,除了医护人员的帮助,献血者可以自行采取措施来缓解不适感。例如深呼吸可以增加氧气供应,缓解呼吸困难;喝一些温水,能够提高血压和血糖水平;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这有助于降低体温和缓解不适感。最后,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后,应该休息一段时间,直到感觉状态好转。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该立即就医治疗。
(二)医护人员的处理方法
1.头晕或晕厥
献血者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等,检查生理指标可发现血压水平下降、脉率减缓以至于微弱,触摸皮肤可发现体温下降。
应对措施:将献血者安置在平躺或半卧位,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解开献血者的衣领和腰带,抬高双脚,帮助血液回流到大脑;前额或后颈冰敷,增加通气和舒适度,提供足够的氧气供应。同时,监测献血者的呼吸和心率,关注面部表情和状态,如献血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心率不稳定等严重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可以用手指掐合谷穴或人中穴。
2.恶心或呕吐
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反应,可以由血液流失、低血糖等多种因素引起,稍加休息可恢复。
应对措施:应立即停止献血过程,将其转移到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中,恢复放松的身心状态,提供适量的清水或温开水给献血者,帮助他们漱口和清洁口腔,提供毛巾或湿纸巾备用。若患者呕吐症状持续,可以给予针灸或镇静药物治疗。
3.痉挛或抽搐
表现为献血者的肌肉会突然变得紧张,无法自由移动,手部或面部肌肉抽搐或痉挛,肢体轻微、短促、不由自主地抽动或颤抖,一般是献血者精神高度紧张引起的换气过度导致的。
应对措施:叮嘱献血者通过咳嗽的方式缓解症状,与其交谈一些放松的话题,分散注意力。出现强直性痉挛,立即停止献血过程,需要将献血者固定在床上或采血椅上,防止患者在抽搐过程中撞到或受伤。密切观察献血者的症状变化,及时寻求医师急救。为避免抽搐过程中献血者伤害到自己,可以使用软垫或折叠的衣物垫在患者头部下方,以减轻头部受伤的风险。在口腔内放置牙垫,避免献血者咬伤自己的舌头或口腔组织,并保障其呼吸通畅。
4.局部血肿
表现为穿刺部位出现血液积聚,一般是由于穿刺不佳导致的。
应对措施:立即采取停止采血,将受伤部位抬高,减少血液流入该部位。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轻轻地压迫受伤部位,持续按压7~10分钟,以止血和减少血肿。用冰袋或冷敷物敷在受伤部位,冰敷5~10分钟,以收缩血管。若出现血肿较大或伴有严重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应该及时通知医生。在处理局部血肿时,护理人员应该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
5.心功能紊乱
表现为气短、呼吸困难,感到疲劳和乏力,少数可能出现水肿。
应对措施:及时给予献血者氧气治疗、调整体位(如坐起或半卧位)、使用呼吸辅助装置等。请急救中心人员支援,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率。
6.枸橼酸盐不良反应
表现为口唇、面部麻木,少数人出现面部潮红,发生恶心呕吐。
应对措施:监测献血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和呼吸等。为献血者提供氧气,调整其体位,向献血者传达安全感,以减轻其紧张和焦虑情绪。立即给予献血者口服10%葡萄糖酸钙20ml或者缓慢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缓解献血者紧张情绪,大多数可在10分钟内缓解症状。
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献血前
献血者应确保身体健康,没有感冒、发烧、咳嗽等症状;献血前一晚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以确保身体状态良好;献血前一天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适量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瘦肉、鸡蛋、豆类等;献血前一天和献血当天应保持充足的饮水量,以确保血液流畅,应避免饮酒和吸烟,以保证血液质量。
献血后
献血后应在献血点休息片刻,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多饮水补充体内失去的液体;适当摄入高蛋白、高铁质的食物,如鸡肉、鱼类、豆类等,以帮助身体恢复;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干燥和清洁,避免感染;若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