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猝死率高,科学急救需掌握!

作者: 周纯

面对心脏骤停,这个被称为“夺命杀手”的疾病,我们需掌握哪些科学的急救护理措施?

快速识别

快速并准确地对心脏骤停进行识别是心脏骤停急救的基础。根据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主要通过患者意识、呼吸、心跳的观察和判断予以心脏骤停识别。

1.失去意识:患者突然昏倒后,于患者耳边高声呼喊,或拍打患者的双肩、四肢,通过这些外界刺激方法查看患者有无反应。若经刺激后患者无活动、无言语、无睁眼,即可判断患者失去意识。

2.停止呼吸:判断患者呼吸状况可采用一“感”、二“听”、三“看”的方法。一“感”是将手指放置于患者鼻孔处,感受鼻孔是否有气体的进出;二“听”是将患者平置于地面,耳朵轻贴于患者胸前,倾听患者心脏部位是否有跳动音;三“看”是保证视线与患者胸廓呈水平线,观看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若鼻孔无气体流出、心脏无跳动音、胸廓无起伏即可判断患者停止呼吸。

3.停止心跳:有无颈动脉、桡动脉搏动是判断心跳是否停止的主要方法。但一般情况下最好选择颈动脉,因为颈动脉距离心脏比较近,且颈动脉比较粗大,解剖位置相对比较表浅,摸起来更方便、更可靠。食指和中指并拢伸直,其余三指弯曲收拢,放置患者气管—颈胸锁乳突肌间的凹槽中,用指腹感受颈动脉有无波动感,如无搏动即可判断心跳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在急救过程中,施救者要快速观察周围环境,判断是否存在潜在危险,并采取相应的自身和患者安全保护与防护措施。

开放气道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心脏骤停成功复苏的关键。首先,松解患者衣物,保持空气的相对流通,避免领带、腰带等对患者产生束缚力而增加心脏压力,限制胸廓起伏。然后,要清理患者口腔里面的分泌物和异物,避免呼吸道阻塞。最后,采用仰头举颌法来开放气道。即施救者将一手置于病人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食、中指抬起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以畅通气道。

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是借助外界力量作用使胸廓快速收缩,促进胸腔内压力的增加及动脉内压力的升高,从而驱动血液流动及其在周身的分布,维持各脏器组织获得暂时的血液灌注及循环呼吸。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胸外按压的正确方法,这是导致心脏骤停患者急救失败的主要原因。那么,科学的胸外按压方法是如何开展的呢?

1.在按压姿势上:施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右侧,为保证按压时力量垂直作用于胸骨,施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位置高低采用跪式或用脚凳等不同体位。

2.在按压手法上:施救者左手掌根置于按压点,右手手掌重叠于左手之上,双手手指交叉并翘起,双肘关节与胸骨垂直呈90度,利用上身的重力快速下压胸壁。

3.在按压频率上:目前心肺复苏医学强调心脏骤停患者胸外按压频率一般为100~120次/分钟,这是临床上经大量研究所得出的科学频率。

4.在按压深度上:每次按压应该使胸廓下压5厘米以上、6厘米以内,过浅的下压不能够保证心脏输出量,过深的下压将会造成胸骨、肋骨损伤。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心脏骤停患者胸外按压急救护理中应保持按压的持续性,尽量避免中断,以保障急救效果,且每一次按压后应等患者胸廓完全回弹后再进行下一次按压,避免胸廓回弹不充分,增加胸廓内压力,减少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进而减少冠状动脉灌注压力和心肌血流,使复苏失败。

人工呼吸

心脏骤停患者心跳停止,自主呼吸停止,各脏器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而人工呼吸的目的是在外力作用下将新鲜的空气有节律地“吹”进患者肺组织内,进行被动的气体交换。施救者在进行人工呼吸急救护理中,先让患者的头后仰,另外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深深地吸入一口气,紧贴着患者的嘴巴用力吹入,让患者的胸廓得以扩张。吹完后要马上松开鼻孔,让病人肺部和胸廓自行回缩来把气体排出。如此循环往复,提高机体重要脏器的氧气供应。

需要注意的是,急救中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配合进行,可在驱动血流的同时提高血氧饱和度,从而提高机体重要脏器的氧气供应。两者的时长比例为30 : 2,即30次的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

体外除颤

体外除颤通过给予精确的电冲击,使心脏恢复正常的节律。它能在黄金急救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便携、易学的抢救心源性心脏骤停病人的急救设备,使用方法简单,根据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包括开机、粘贴电极片、插入插头、进行心肺复苏等步骤,可能在关键时刻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

在开展上述急救护理措施后,怎么判断急救有效呢?首先,看患者的颜面、口唇、指甲甲床颜色由苍白转为红润;其次触摸颈动脉,可以摸到颈动脉搏动,并且可以看到明显的胸廓起伏,自主呼吸恢复;最后散大的瞳孔缩小,恢复对光反射,即可认定患者基本恢复生命体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