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感冒发热注意六个要点

作者: 丁志威

心脏病患者感冒发热注意六个要点0

心脏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服用一些药物,如抗凝药、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等,然而出现发热感冒后,患者难免会担心药物和感冒药之间相互影响。那么,心脏病患者发热感冒,该如何正确应对?

调整心态

遇到病毒性感冒,首先要调整好心态,避免焦虑、恐慌导致抑郁、失眠及厌食等症状。只有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才能保证良好的免疫力,更好地对抗病毒。

注意饮水

对于心脏病患者是否应该多喝水的问题,可分情况考虑。如果患有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同时合并有心功能不全症状,不宜过量饮水;但如果发热造成体液丢失,可适当增加饮水量。如果心脏病患者因饮水过多出现心慌、气促或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要及时住院治疗。

正确应用退热药物

患者出现发热,可先予以物理降温,当体温持续高热,且超过38.5℃时才需要服用退热药物。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以及包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制剂(如氨酚伪麻美芬片、酚麻美敏片、复方氨酚烷胺片、氨咖黄敏胶囊等)。服用退热药物时,上述药物仅需服用1种,切勿联合用药,避免因药物蓄积导致肝功能损害,尤其是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每日用药次数不宜超过3次,疗程不宜超过3天。

不建议随意使用抗生素

对于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基本无效,服用抗生素反而会增加肝脏负担,同时引起更多的药物相互作用,因此不建议服用抗生素。如果患者伴发肺部炎症、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就诊,由医生评估后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感冒药与心血管药物的相互作用

感冒药中的解热镇痛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对于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是可以服用退热药的,但使用药物时,注意监测凝血指标,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因人而异,所以凝血指标波动情况无法准确预测,建议3~5天复查INR(常规凝血功能化验中的一项),根据复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

有部分感冒药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成分,该成分具有收缩上呼吸道毛细血管、消除鼻咽部黏膜充血、减轻鼻塞症状的作用,但同时能使血压升高,且作用持久,亦可使心跳加快,因此对于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建议服用单药制剂,避免服用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的复方制剂,同时注意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感冒药中的常见成分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但短期服用影响较小,故所有的感冒药均用于对症处理,不宜长期使用。

谨慎使用中成药

针对感冒的中成药品种繁多,不要预防使用,也不要大量或联合服用,如感冒清热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等,仅需服用1种,不要叠加,也不要长期使用,建议不超过5~7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