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你的“分享欲”
作者: 李蕙君
近日,有网友说自己的老爸经常在家族群里发言,却总是遭遇冷场,最后选择退出了家庭群。此事迅速引起热议,大家纷纷表示,岂止家族群、同学群里静悄悄,往日热闹的“朋友圈”也难觅“朋友”身影,是什么偷走了我们的“分享欲”?
分享欲是亲密关系的粘合剂
心理学认为,分享欲是我们获得与人连接需求的本能欲望,分享是一种利他行为,也是一种高级社会情感的满足。无论是亲情、爱情,亦或是友情,分享欲是保持长久关系的粘合剂,是增进关系的最好方式之一。
一位心理学专家说过:“彼此接纳、关爱、欣赏、倾听和支持,感情就能更加积极,更有活力。”生活就像一块回音壁,你喊出什么,它就回应什么。你沉默不语,那你的世界里,就寂静无声;你大声歌唱,那你的生活,自然充满欢声笑语。心理学上著名的“磁场效应”就是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你愿意把生活分享给别人,那别人也愿意把你请进生活。就在这样的一来一往间,生活局面被打开,人生也变得辽阔。“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非报也,永以为好也。”人和人就是在这种“投桃报李”的互动中,建立关系、收获感情。
分享欲的维系靠“回应”
良性的关系,是石头扔出后,会有水波回应。没有回应的分享,也是无意义的。如果说,分享欲的起因是喜欢、热情和爱,那分享欲的维系靠的就是:回应。
有心理学家曾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情关系就像打网球。打网球的过程就是“回应”的过程。第一种回应就叫作“击回”。也就是当你做出分享的时候,对方是有针对你的分享内容认真回应的;第二种回应为“击偏”,大概指的对方认真回应但并不是你所期望的认同;第三种回应是“击飞”,通俗来讲就是,你的分享“飞”没了。第一种是最理想的,第二种虽然“击偏”,但也算比较健康的人际关系,伤害最大的是第三种,它意味着对方的眼里没有你。无论是情侣、夫妻,还是朋友,这三种情况都适用。亲密关系的维持,我们不需要完全认同对方的一切,但我们需要能够与他们共情,给予对方关注和尊重对方。
成年人懂得了沉默的力量
年少的孩子总是唯恐自己的声音不够响亮,而经历多了人间无常的成年人,渐渐懂得了沉默的力量。这大概就是众人感叹的“为什么成熟了之后会丧失分享欲”的根本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年人失去“分享欲”可能有以下原因:1. 社交焦虑:随着年龄增长,一些人可能会开始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或焦虑,这使得他们更注重隐私。2. 自我保护:怕在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时会受到他人的批评或否定,因此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受到伤害。3. 情绪稳定:年龄越大情绪越稳定,情绪波动降低了,分享欲自然也降低了。4.情感钝化:感知力降低,岁月轻描淡写,乐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