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性早产儿1年屈光参数变化的随访观察

作者: 谢文 郝琦琦 田新

近视性早产儿1年屈光参数变化的随访观察0

【摘要】  目的  对3~7岁近视性早产儿与近视性足月儿进行1年屈光参数变化的随访,探讨早产儿近视的发生、发展原因及其与屈光参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3年1-8月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眼科视光门诊就诊的3~7岁儿童67例134眼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分为近视早产组(32例64眼)和近视足月组(35例70眼)。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儿的屈光度数以及屈光参数[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CR)、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深度(VITR)]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基线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与随访1年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1年时,早产组患儿的散光度数及角膜散光量均高于足月组(P<0.05);且早产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增长速度快于足月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基线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和玻璃体腔深度与随访1年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同时发生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中,早产儿散光量明显高于足月儿,基于相同基线的眼轴长度,早产儿近视度数、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足月儿,而其他屈光参数如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等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变化不大。

【关键词】  早产儿;近视;眼轴;屈光参数

中图分类号  R77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7--03

早产儿由于眼球尚未发育完善,其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发生率要高于足月儿[1] 。学龄前是儿童视力发育最为敏锐的时期,此时发生的屈光异常会导致弱视。近视年龄越小,后期发生高度近视以及致盲性眼底疾病可能性越大。本研究对3~7岁近视性早产儿与近视性足月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早产儿近视发生发展的特点,对这类“容易近视”的儿童予以充分关注,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使早产儿能够获得正常视功能的发展,提高早产儿的视觉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23年1-8月在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眼科视光门诊就诊的3~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近视早产组出生胎龄<37周,散瞳麻痹睫状肌条件下,电脑验光等效球镜>-0.25D;近视足月组出生胎龄≥37周,散瞳麻痹睫状肌条件下,电脑验光等效球镜>-0.25D。排除标准:合并全身器质性病变、影响屈光系统及视力发育的疾病(如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既往有眼内手术史、外伤史者。

根据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分为近视早产组和近视足月组。近视早产组32例64眼,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0±1.01岁。近视足月组35例70眼,其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6±0.99岁。两组患儿上述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由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得受检者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检测

分别于患儿就诊时(基线)及随访1年后检测以下各指标。

(1)屈光检查:所有受检者散瞳后进行裂隙灯及欧宝广角眼底照相检查,排除眼部及眼底器质性病变。使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3次/d,共3d,第4天电脑验光仪进行客观验光。屈光度按等效球镜屈光度记录,最终屈光度数满足等效球镜> -0.25D即为近视。屈光度及角膜曲率均以D为单位,且均由同一位眼科验光师完成。

(2)生物计量指标测量:采用德国蔡司相干光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进行眼球生物计量指标测量。被检者额头顶住额托,下颌放在颌托上并注视仪器中固视点,检查者按照电脑屏幕对焦完成后,可以得到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水平曲率半径(Ks)垂直曲率半径(Kf)],其中角膜散光=Kf-Ks,角膜平均曲率=(Ks+Kf)/2以及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深度(VITR)。每种参数一次测量3~6次,结果取其平均值。

1.3  数据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屈光状态比较

两组患儿基线及随访1年后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水平比较,两组患儿随访1年后的等效球镜度、眼轴长度明显增加,但早产组患儿增长速度快于足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散光及角膜散光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基线散光度、角膜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可比性。随访1年后,两组患儿基线散光度均有所增加,而角膜散光无明显变化,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两项指标基线与随访1年的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和玻璃体腔深度变化比较

两组患儿基线时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和玻璃体腔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访1年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早产儿由于眼球发育尚未完善,后期发生屈光不正的可能性较足月儿更大[2],屈光不正的发生率高于足月儿[1]。魏宁等[3]对0~2岁早产儿与足月儿进行屈光特点比较,发现早产儿远视率低于足月儿,近视率则高于足月儿。屈光状态主要受眼轴、角膜系统、晶体系统、前房深度等屈光参数决定[4]。当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相匹配时,才能使远处物象成像聚焦在视网膜上而形成光学上的正视状态,反之如果上述指标发育异常,则极易造成屈光状态异常[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1年随访研究中,同时发生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中,早产儿散光量明显高于足月儿,早产儿近视度数、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足月儿,而其他屈光参数如角膜曲率、晶体厚度、前房深度、玻璃体深度,两组则无明显变化。

田明星等[6]发现各个年龄段的早产儿远视屈光度低于同龄足月儿,而散光高于足月儿,随着屈光正视化进程,当足月儿的屈光状态逐渐进入正视段时,早产儿则较多地发展为近视和散光,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正常儿童中屈光参数之间会表现出一种互补的趋势[7],如眼轴短则角膜曲率可能会更陡峭,而眼轴长则角膜曲率可能会相应扁平,从而达到屈光状态平衡。而本研究中发现早产儿散光高于足月儿的原因为早产可能会影响视神经、视皮质、视觉运动区域的发育[8-9],导致眼轴的生长与角膜曲率的变化不能呈现互补关系,增加了角膜曲率变陡峭的可能性。

本研究发现,发生近视性屈光不正后,早产儿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足月儿。一方面是因为早产儿眼球发育异常,如视网膜、视神经发育异常,视网膜成像模糊[8-9],从而加剧眼轴生长导致早产儿近视的进展速度,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早产儿眼轴的生长与角膜曲率的变化不能呈现互补关系,如若二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则眼轴增长可能会呈现失控状态从而导致近视的加深。

本研究发现在随访1年的研究中,屈光参数如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等在近视进展过程中所起作用不明显,Cook等[10]发现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比足月儿眼轴较短,前房浅,角膜曲率高。推测可能是因为样本选择的原因,Cook研究对象为低龄婴幼儿,而本研究选择的是无视网膜病变及眼部器质性疾病的3~7岁的学龄前儿童,一般视觉系统在3岁左右发育成熟[11],此时屈光参数如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深度大多已基本接近于稳定状态[12]。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早产儿散光度数高于足月儿,对同一基线的眼轴长度,早产儿近视度数、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足月儿。学龄前是儿童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对屈光参数异常的早产儿应予以充分关注,对其视觉健康监测要做到早期开展、长期随访。

4  参考文献

[1] Saunders KJ, McCulloch DL, Shepherd AJ, et al. Emmetropisation following preterm birth[J]. Br J Ophthalmol, 2002,86(9):1035-1040.

[2] Chen TC, Tsai TH, Shih YF, et al.Long-term evaluation of refractive status and optical components in eyes of children born prematurely[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10,51(12):6140-6148.

[3] 魏宁,童梅玲,吴广强,等.早产儿与足月儿屈光发育特点的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1,31(10):954-956.

[4] 王莉,杨扬,刘文兰,等.眼部分屈光要素对大学生近视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4,15(11):2040-2042.

[5] 王平,陶利娟,杨俊芳,等. 早产儿及足月儿早期眼球生物学指标变化规律[J].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1,19(3):131-133,135.

[6] 田明星,周炼红,罗琪,等. 0~6岁早产儿和正常儿童屈光状态的比较研究[J]. 中华眼科杂志,2015,51(7):505-509.

[7] 许艳,李仕明,李偲圆,等. 青少年身高体重等参数对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J].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3,15(2):88-91,97.

[8] Lennartsson F, Nilsson M, Flodmark O, et al. Damage to the immature optic radiatiocauses severe reduction of the 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esulting in predictable visual fiel defects[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4,55(12): 8278-8288.

[9] Pavlova M, Sokolov A, Birbaumer N, et al. Biological motion processing inadolescents with early periventricular brain damage[J]. Neuropsychologia,2006. 44(4):586-593.

[10] Cook A, White S, Batterbury M, et al. Ocular growth and refractiveerror development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out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 44(3): 953-960.

[11] 刘甜.早产儿屈光和视力发育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5):476-480.

[12] 华文娟,强丽莉,过钦群,等.早产儿屈光状态和视力的调查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2):356-357.

[2024-10-13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