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的探索

作者: 孙阳 丁思瑀

【摘要】  在新医科建设与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背景下,医学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枢纽与文化育人阵地,亟需创新服务模式。图书馆应在新环境下创新资源建设思路,自我革新服务模式与馆员协作机制,大胆策划与实施媒介融合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提升读者黏性从而达到提升生命教育实效的目的,为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提供创新实践场所。

【关键词】  新医科;高校图书馆;医学高校;生命教育;阅读推广;医学人文

中图分类号  G641;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9--03

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指出要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1]。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4年10月印发了《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方案中提出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行动,增强医学人文认知,提升医学人文认同,落实医学人文实践[2]。基于“新医科”建设的背景,利用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对于医学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具有现实意义[3]。

在传统文化中,常用“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等词语形容医学事业,用“医者仁心”来形容医生这个群体。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医家,如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他们的事迹流传至今,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科学,更是一种哲学思想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艺术,医生被视为拥有高超技艺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士。因此,医学教育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特质,医学生作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接班人和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看法至关重要[4]。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构建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培育敬畏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共情能力;掌握生死哲思的思辨工具,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直面死亡所带来的不良反应的能力[5]。

1  生命教育现状

生命教育也被称为死亡教育,最早于1928年在美国提出, 正式兴起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Herman Feifel于1959年发表第一部死亡教育的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Death)[6]。

1.1  国外生命教育现状

美国多种族社会产生的多元化文化以及二战结束后的社会背景,促使其成为最早提出并实施生命教育的国家。美国学者Walters J.D.在1968年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并开办了一所生命教育学校——柯南达智慧生活学校,学习的内容包括品格教育、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和个性化教育[7]。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局限于知识本身和职业技能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帮助他们做好身心准备,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挑战[8]。美国的生命教育几乎全国普及,教育形式主要通过渗透在挫折教育和健康教育等课程中实现。

英国在20世纪末开始逐步建立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确定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英国的生命教育以学科渗透为主要方式,以发展学生的道德、文化、灵性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建立了以公民教育为主,个人、社会和健康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8]。

日本文部省在1989年更新了教学大纲,确立生命教育的目标是“敬畏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1998年修订了小学阶段的道德课程,高中开设《伦理》课程,大学开设《教养课》。至此,东亚邻国日本的生命教育基本框架得以建立[8-9]。

1.2  我国生命教育现状

通过梳理国内高等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文献发现,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热点不断涌现,最初的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生命关怀和德育教育展开[10],而后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实操探索,近些年研究开始关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生命教育[11]。大多数生命教育都以课程思政的形式体现,鲜有高校开设相关课程。

台湾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推行生命教育以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具备完善的课程实践、师资培育、经验借鉴,在这3个维度都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注意到的是台湾高校的生命教育是从医学高校为起点逐步拓展到其他学校的[12]。

2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图书馆在“生命教育”中的关键角色

高校作为知识枢纽与文化育人的阵地,医学高校图书馆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与教育模式重构,成为了学科交叉的“催化剂”与“实践场”,为培养有温度、有灵魂的卓越医学人才提供支撑。

图书馆作为知识枢纽与文化育人的阵地,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医学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医学交叉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材料科学等,有目的地进行理工科、医学人文、伦理学等资源馆藏建设。

图书馆一直在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中寻求新的灵感和契机,为书籍找到读者,帮助读者发掘需求,找到他们需要的书籍。结合医学高校的独特人文属性,我们尝试策划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医学生提供视角独特的信息服务,引导医学生构筑丰富的精神生活世界,消除情感冷漠,感知并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助力优质的医学人才培养[13-14]。

3  医学高校图书馆生命教育阅读推广活动策划

3.1  “生命之书”精读计划

人其实很矮小,高大的灵魂是被书籍垫高的。在“随手能翻到手机”的时代,我们做的是“让人随手能翻到书”的努力。

医学高校图书馆采购了大量医学类纸质书以及丰富的人文社科类图书,这些图书是生命教育的物质基础。应充分利用好医学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围绕生命教育为核心主题,营造生命教育读书角,激发医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内心深层次思考。精选馆藏中现有的纸本书和电子书,按照“认识生命”“理解死亡”和“敬畏医学”3个子主题分类,打造特色书单,邀请读者共绘思维导图,在线畅谈读书感悟。

特色书单举例:《最好的告别》——如何更好地对待生命的最后阶段;《打开一颗心》——生命的脆弱与宝贵;《生命的礼物》——直面衰老、疾病与死亡的真实体验,揭示爱与存在意义的终极答案;《叙事医学》——当患者把他们的人生碎片整理成故事,用情节来讲述时,通过表达和被理解,使他们获得了安慰。

3.2  虚拟现实“生命关键时刻”场景体验

利用VR技术,打造“胚胎发育过程重现”“VR产房”“ICU监护室”等虚拟场景,读者通过可穿戴设备感受生命伊始、生命诞生与生命的危急时刻。并在关键节点设置伦理讨论话题。实现从书本到实体的多维生命体验。

研发“AI人文导师”小程序,内置大量真实医疗案例,模拟患者家属谈判、临终关怀等场景。

3.3  “生死剧场”真人图书馆访谈

邀请临床一线医护、网络大V医护讲述真实的医患案例,分享工作中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与感悟。分3个维度打造主讲人矩阵:学术界主讲人邀请医学伦理、精神卫生、人类学等科学家;医疗界主讲人邀请急诊、ICU或安宁疗护的医护;跨界主讲人可以邀请纪录片编剧等跨职业人群。从不同人群对真实故事的叙事中,提升共情能力。利用平台对访谈进行在线直播,并将访谈制作成系列微纪录片,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制造更深更广的影响力,促进更广泛的线上线下讨论。

4  医学高校图书馆生命教育阅读推广工作的优化策略

医学是随着人类痛苦的最初表达和减轻这份痛苦的最初愿望而诞生的,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人道主义关怀,它不仅具备科学性,还具备社会性与人文性,这是医学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生命教育阅读推广活动应从关注医学生特殊群体的需求出发,利用多种方式传播医学人文的思想,提升医学生的行为认知。

4.1  馆内跨部门组建推广团队

医学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教育背景与专业能力各异,在人工智能、多媒体互联的背景下,成功的阅读推广活动与馆内甚至和其他部门的联动分不开。整合馆内人才资源,并与其他部门、附属医院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制定多方协作的阅读推广合作机制,挖掘生命教育元素,持续向学生提供系统、新颖、开放、跨媒介、强互动的信息服务。

4.2  媒介融合制定灵活的推广机制

医学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可以打破原有的“阅读推广只局限在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历史,打造多平台、多媒体、多种推广形式、跨时空的矩阵式阅读推广新模式。“多平台”指利用图书馆官网和公众号、医学高校官网、公众号、抖音、小红书或B站等官方账号进行大范围的活动预热与活动跟踪。“多媒体”指借助校园原创漫画和微视频、有声读物、直播等多种形式呈现阅读推广活动。“多种推广形式”指利用宣传栏、校园广播、阅读空间以及鼓励学生进行私域分享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宣传。“跨时空”指利用网络平台拓展阅读空间开放无法覆盖的时间,利用网络媒介拓展空间,使不在校本部的医学生也能通过线上参与活动。

4.3  多渠道强互动,增强读者黏性

医学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医学生,重点掌握这一群体的需求和行为习惯是阅读推广活动效果好坏的关键。新媒体具有创作灵活、吸睛、互动性强等特点,既符合新时代传播互动的需求,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获取知识、参与讨论的重要途径。良好的互动可以提高参与读者的自我认同,从而有效增强读者黏性。医学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公众号后台积极交互、精选优质评论;鼓励读者通过小红书发布带有活动相关“话题”图文;抖音分享活动短视频等方式,拓宽读者参与活动互动的途径。

5  小结

医学直面人类自身,随着医疗技术的日益发展,AI技术的不断迭代,医学的人文属性温度具化了医学对生命的态度。当代医学高校图书馆已超越传统的“文献存储与借阅”功能,将成为生命教育的智能中枢、情感连接器与创新孵化场所。其核心价值在于将冰冷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温暖的人文关怀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生命教育不能陷入情感绑架,要充分重视理性决策能力的养成,培养具有“科学理性与人文感性”双重特质的新时代医者。

6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3/content_5546373.htm.

[2] 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EB/OL]. http://www.nhc.gov.cn/cms-search/xxgk/getManuscriptXxgk.htm?id=41c6e1b434d748338b7e620a089946b2.

[3] 王萍,陈义祥,李三强.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23(9):56-59.

[4] 徐建辉.中美生命教育的比较[J].学园, 2015(3):37, 38.

[5] 靳辉, 肖新莉, 杨维娜, 等. “局部解剖学”课程为依托的医学生生命教育[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4,32(5):599-603.

[6] 周士英. 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4):44-47, 34.

[7] 赵文婷,方玉婷,张慧兰,等.国外医学生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 2018,39(1):62-64.

[8] 宿永倩,王慧春,杨疆英,等.国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与启示[J].中学生物教学, 2022(14):34-37.

[9] 李曦,黄鸿鑫.英国、美国、日本的生命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 2014(7):146-148.

[10] 余林梁.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3):107-111.

[11] 程雅婷.近二十年来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 2024(15):21-24.

[12] 张懿.我国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对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提升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 2024,37(9):100-107.

[13] 何晓岩.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高校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的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43(9):54-56.

[14] 韦苗.浅议中国医学院校和医院的死亡教育[J].中国医学人文, 2017,3(7):11-13.

[2025-03-28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