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辨治慢性咳嗽用药规律分析

作者: 陈思言 田敬 王桢

名医辨治慢性咳嗽用药规律分析0

【摘要】  目的  探讨四川省名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咳嗽临证用药规律,为慢性咳嗽中医药诊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省名中医诊治慢性咳嗽的处方201张,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包括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  名医常用杏仁、桔梗、黄芩、射干、板蓝根、鱼腥草、防风、麻黄等治疗慢性咳嗽,其中杏仁使用频率最高(56.219%),其次为桔梗(48.756%)。2种药物组合中,“桔梗→杏仁”(置信度98.23%)、“黄芩→荆芥”(97.273%)等置信度均很高;3种、4种药物组合置信度多在95%以上,以杏仁、桔梗、黄芩、射干等为主。药物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黄芩是网络核心,与多数药物关联紧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徐教授常用药物大致可分为4个类别:第Ⅰ类有黄芩、板蓝根、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第Ⅱ类为桔梗、杏仁、紫菀、麻黄等止咳平喘药;第Ⅲ类包括射干、款冬花、五味子等化痰散结药;第Ⅳ类则以甘草、黄连等调和药为主。结论  名医辨治慢性咳嗽重视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常以黄芩、桔梗、杏仁等为主,并根据证候灵活配伍,组方严谨。

【关键词】  慢性咳嗽;中医药;数据挖掘;关联规则;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09--04

慢性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病程在8周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其病因复杂,西医多归因于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治疗以药物控制为主,疗效欠佳[2]。中医学认为,慢性咳嗽多由正虚邪恋、痰浊内阻所致,临床上多虚实夹杂,治疗当扶正祛邪兼顾[3]。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疗效显著,但对名老中医药的用药经验缺乏系统挖掘和总结[4]。四川省名中医徐仕宏教授尤其擅长治疗慢性咳嗽,经验丰富,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治疗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以2021年6月1日- 2023年5月31日门诊收治的主要诊断为慢性咳嗽的患者门诊处方201张,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咳嗽诊断标准;病例资料记录完整;同一个患者多次住院资料应重复记录;出生于本地,且本次就诊前在本地连续居住至少3年;年龄18~85岁。排除标准:病历资料不全影响中医证候再次判定的患者;有明确呼吸系统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等患者;合并其他并发症的患者。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药物频次、频率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支持度、置信度分别设定为50%、90%;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药对之间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类平均法连接,欧氏距离测度。

2  结果

2.1  高频药物分析

对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进行统计发现,使用频次最多的为杏仁,出现113次,频率56.219%;其次是桔梗,98次,48.756%;再次为黄芩,97次,48.259%。射干、板蓝根、鱼腥草、防风、麻黄等也是常用药。说明用药以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品为主。见图1。

2.2  关联规则分析

2.2.1  常用2种药物组合  分析支持度≥50%、置信度≥90%的前10个2味药组成方剂发现,“桔梗→杏仁”置信度最高,达98.23%,提示二药临床上相须为用。“黄芩→荆芥”、“黄芩→射干”也是常用组合,置信度均超过97%。见表1。

2.2.2  常用3种药物组合  3味药组成方剂中,以“桔梗→杏仁+紫菀”(99.029%)、“桔梗→杏仁+黄芩”(98.148%)、“黄芩→射干+桔梗”(96.923%)等组合置信度最高。说明杏仁、桔梗、黄芩、射干等仍是主要用药。见表2。

2.2.3  常用4种药物组合  其中"黄芩→板蓝根+射干+桔梗"的置信度高达96.46%。说明4味药联合应用也十分普遍,且多含黄芩、桔梗、杏仁、射干等。见表3。

2.3  药物关联分析

2.3.1  关联网络图  基于Apriori算法生成的药物关联网络图中,每个节点表示一味药,连线代表两药间存在关联,线越粗表示关系越密切。结果显示,网络的核心节点为黄芩,它与杏仁、桔梗、射干、鱼腥草、板蓝根、防风等的关联度都很高,处于统领地位。见图2。

2.3.2  药对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较高的药对中,“百部-石膏”的相关系数高达0.818,说明二药具有很强的同现性。此外,“紫菀-杏仁”“穿心莲-百部”“金银花-黄连”等的相关系数也较大,说明临床上常相互搭配。见表4。

2.4  聚类分析

对20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的树状图显示,徐教授常用药物大致可分为4个类别:第Ⅰ类有黄芩、板蓝根、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第Ⅱ类为桔梗、杏仁、紫菀、麻黄等止咳平喘药;第Ⅲ类包括射干、款冬花、五味子等化痰散结药;第Ⅳ类则以甘草、黄连等调和药为主。说明徐教授辨治慢性咳嗽大致可归纳为4种证型。见图3。

3  讨论

3.1  常用药物功效分析

高频药物分析结果显示,徐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的常用药以杏仁、桔梗、黄芩居前3位,其次是射干、板蓝根、鱼腥草、防风、麻黄等。分析其药性药味,不难发现这些药多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功。如杏仁甘、苦、平,入肺、大肠经,善润肺止咳、降气化痰[5-7];桔梗辛、苦、微寒,归肺、膀胱经,长于宣肺利咽、祛痰止咳[8-9];黄芩苦、寒,属肺、胆、大肠、小肠、胃经,擅清热燥湿、泻火解毒[10]。其他如射干善清肺热而利咽,鱼腥草擅清热解毒,麻黄善宣肺平喘,防风善祛风散寒,都是治疗咳嗽的常用药。由此可见,徐教授遣药虽繁,但都围绕清热祛邪这一主线,体现了辨证论治、扶正祛邪的原则。

3.2  常用配伍规律探析

(1)君臣佐使,严谨组方:通过药物关联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徐教授用药讲究组方,且多遵循“君臣佐使”原则。如在2味药方中,“桔梗→杏仁”的置信度高达98.23%,说明二药是最常同用的一对。查其方意,杏仁性平味甘,桔梗性寒味辛,一宣一降,一润一利,相须为用,正是治疗燥咳的经典配伍。再如在3味方中,“桔梗→杏仁+紫菀”置信度为99.029%,其中紫菀性平,入肺经,善治虚喘久咳,三药合用,寓宣散于补益之中,是典型的“君臣佐使”式组方。再看4味方,如“黄芩→板蓝根+射干+桔梗”(96.46%),黄芩清热燥湿为君,板蓝根辅助清热解毒为臣,射干清利咽喉为佐,桔梗宣肺利咽为使,可谓组方严谨,层次分明。总之,徐教授遣方用药讲求配伍,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

(2)黄芩统领,咳嗽主药:药物关联网络图显示,黄芩是方中的核心药物,处于统领全方的地位。黄芩性寒苦,归肺、胆、胃、大肠经,入足阳明、太阴,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炎、抗病毒、止咳平喘、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尤其对呼吸系统炎症疗效确切,故为治疗慢性咳嗽的首选药。徐教授善用黄芩,常与杏仁、桔梗、鱼腥草、板蓝根等配伍,一方面增强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之力,另一方面亦可减轻黄芩苦寒伤胃之弊,可谓用药巧妙,颇具匠心。

(3)紫菀善治虚喘,常配杏仁款冬花:药对相关性分析发现,“紫菀-杏仁”、“紫菀-款冬花”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55和0.696。紫菀性平,归肺经,善治虚劳咳喘,尤擅治疗肺阴亏虚之喘咳。《本草纲目》称其"补虚损,定喘咳,益肺气,生津液"。杏仁性平偏润,善于止咳平喘,与紫菀同用,寓宣散于滋补,使润而不碍胃,止咳不留邪。款冬花辛温,入肺经,长于润肺止咳,化痰散结,与紫菀合用,温润并施,标本兼顾。可见紫菀常与杏仁、款冬花相须为用,正是徐教授在肺阴亏虚型咳嗽中屡获良效的法宝。

4  小结

通过系统的数据挖掘,可以总结出徐仕宏教授治疗慢性咳嗽常用杏仁、桔梗、黄芩、射干等药,重视清热解毒,善用宣肺止咳、润肺化痰之品。其处方多遵循君臣佐使原则,黄芩常处于统领地位。药对配伍讲究,如“杏仁-桔梗”、“紫菀-杏仁-款冬花”等组合,既考虑药性势异,又体现治病求本。辨证论治贯穿始终,大致可分为痰热壅肺、风寒束肺、肺脾气虚、阴虚燥咳4种证型,立法严谨,组方灵活。

5  参考文献

[1] 张静怡,孙增涛.浅析孙增涛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用药经验[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31):104-105.

[2] 汪欣,陈华.陈华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用药经验[J].光明中医,2013,28(10):2017-2018.

[3] 戴广川,高雅婷,吴迪,等.胡国俊教授辨治慢性咳嗽的用药规律数据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12):4219-4224.

[4] 李康宁,辛有清,赵文景,等.张炳厚治疗慢性咳嗽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3):36-40.

[5] 张伟伟,潘宝峰,杨克敏,等.张天嵩从燥辨治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109-111.

[6] 罗敬月,史利卿,季坤,等.548例慢性咳嗽风咳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6):28-32.

[7] 王安安,孙靖,潘纬榕,等.张天嵩应用动物类药对治疗慢性咳嗽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2023,41(2):79-82.

[8] 史锁芳.慢性咳嗽的中医选方用药思路[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42(7):16-18.

[9] 张天嵩.不明原因慢性咳嗽从燥论治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11):44-47.

[10] 杨勤军,韩明向,李泽庚,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韩明向教授治疗慢性咳嗽临证经验[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10):2168-2173.

[2024-12-05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