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 陈辉 汪雯浈 张晓岚

【摘要】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呈现低年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雷火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近年来,雷火灸治疗颈椎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机制、常见证型辨证选穴、评估工具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采用雷火灸治疗颈椎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雷火灸;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11--03

Research progress of thunder fire moxibustion in treatment of cervical radiculopathy  Chen Hui, Wang Wenzhen, Zhang Xiaolan. Gansu Provinci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Lanzhou 730050, China

【Abstract】  Cervical radiculopathy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based on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showing a trend of low age,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people's work and life. Thunder-fire moxibustion 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 recent years, thunder-fire moxibustion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the selection of points f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evaluation tools by searching relevant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thunder-fire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Key words】   Lightning moxibustion; Cervical radiculopathy; Research progress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在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压迫神经根,从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与受压神经根一侧的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障碍[1]。颈椎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高达17.6%,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70%[2]。202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各类引起功能障碍的疾病中颈椎病位列第四,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3]。雷火灸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等作用。近年来,雷火灸在颈椎病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独特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综述,包括其作用机制、常见证型的辨证选穴以及评估工具的应用等。期望通过总结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为临床采用雷火灸治疗颈椎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  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研究

1.1  颈椎病病因病机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归属于“项痹”的范畴,这一诊断术语源自古代医学典籍《素问·长刺节论》的描述。该篇文中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4] ,明确强调了项痹的成因与筋骨密切相关,且往往因寒邪诱发,病机在于筋脉骨骼的气血运行受阻,筋节失于濡养。同时,《外科证治全书》:“诸痛皆由气血瘀滞不通所致”[5],进一步阐释了疼痛的根源在于气血瘀滞不通,进一步印证了项痹的病理基础在于经脉不畅、气血运行受阻。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髓生血,血养筋,久病或年老者,脏腑亏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不荣则痛[6]。对于长期患病或年老体衰者,脏腑功能衰退,尤其是肝肾亏虚,无法充分滋养肢体筋脉,导致“不荣则痛”的局面。其病因可总结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艰难,血脉涩滞,久则成瘀。这种本虚标实的病情特点,明确指出肝肾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而瘀血阻滞则是外在表现,因此在治疗时应当以补益肝肾、逐瘀通络为主要原则[7]。

1.2  雷火灸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

雷火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的重要疗法,其起源可追溯到古老的实按灸技法。雷火灸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艾条成分的特殊配伍,除了主要的艾绒成分外,还包含了麝香和沉香等珍贵药材[8]。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络的功效,而沉香则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这些药物成分在雷火灸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挥,使得灸法不仅局限于温热刺激,更增添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在实际操作中,雷火灸采用明火悬灸的方式,能直接杀伤多种细菌、病毒等,治疗范围、疗效更加显著。现代研究显示,雷火灸燃烧时释放的热辐射能量强大,比艾条大2倍以上,并产生相关因子,能够迅速渗透肌肤深层、体内循环里,直达经络穴位,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改善组织营养供应,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并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9]。在临床应用中,莫德明等[10]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用壮医经筋针刺疗法联合雷火灸疗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疗法即牵引联合推拿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在改善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说明用壮医经筋针刺疗法联合雷火灸治疗可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颈肩疼痛、肌肉僵硬、头颈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及麻木感,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秦秀荣[11]采用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观察组颈椎曲度、旋转角度、前屈角度、侧屈角度、后伸角度大于对照组,说明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功能。

2  雷火灸干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辨证选穴及依据

2.1  风寒痹阻型

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主症为颈部感受风寒而发病,畏寒肢冷,得温则舒;次症为颈项强痛,活动不利,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苔薄白,脉沉弦[12]。陈增[13]等对80例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羌活胜湿汤联合雷火灸治疗,选择天柱、大杼、颈百劳3个穴位作为雷火灸的施灸点,每穴行补法,逆时针旋转60次,各穴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进行。以患者局部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共治疗约30 min。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5.0%,表明羌活胜湿汤联合雷火灸治疗效果更显著。鞠晓航[14]将60 例风寒痹阻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选择颈夹脊、天柱、后溪、风门、大椎等穴位,对照组单用针刺干预,治疗组采用雷火灸配合针刺干预,结果表明治疗组疼痛评分、僵硬积分、功能活动积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雷火灸配合针刺穴位临床疗效更显著。天柱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疏风散邪、醒神开窍的作用[15]。大杼穴属足太阳经与手太阳交会穴,且为八会穴之骨会,主治一切骨骼疾病[16]。颈百劳穴是经外奇穴,其位置在颈部,第4、5颈神经后支的分支处于此穴位下最深处多裂肌附近,具有松解局部肌肉,舒筋活络止痛之效[17]。颈夹脊穴是经外奇穴,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中间,起到调理脏腑、舒筋活络的作用[18]。后溪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之穴,为五输穴之腧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主治肩颈疼痛等痹症[19]。风门穴是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既可疏解足太阳之邪,又可通调督脉、温阳止痛,主治风寒所致颈部强痛等症[20]。大椎穴属于督脉穴,内通督脉外走三阳,具有清热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增强体质,强壮身体的作用[21]。

2.2  血瘀气滞型

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22]。何坤[23]采用活血化瘀型雷火灸施灸法,即选择风府穴、大椎穴、风池穴、肩髃穴、肩井穴、天宗穴等穴位作为雷火灸的施灸点,风府穴至大椎穴采用横向 或纵向灸法,每左右或上下来回施灸为一次,每十次为一壮,共六十壮,1秒钟上下来回移动为1次。风池穴至肩髃穴分两段施灸,风池穴至肩井穴、肩井穴至肩髃穴。先横向或纵向施灸六十次,然后拉辣式手法六十次。其次循经施灸,先三阳经后三阴经,从上而下横向或纵向灸至末端十宣穴,反复3遍。在原有的施灸基础上增加对所属经络的施灸,进行拉辣式手法施灸有更好的渗透性,疏通局部经络,达到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 90%,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朱婷[24]采用雷火灸摆阵疗法,选取阿是穴、大椎、肩井及膈俞等穴位施灸,治疗30min。风府穴属于督脉,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改善颈项局部及经脉循行部位的气血运行的作用[25]。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起到改善局部肌肉痉挛,调和血运、醒脑开窍、祛除风邪的作用[26]。臂臑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在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起到通经活络、改善肩臂疼痛及颈项强急的作用[27]。肩井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阳维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手少阳经皆循行于此,具有调和气血、祛风通络、行气止痛、散结消肿的作用[28]。天宗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起到治疗肩至臂痛、肘后廉痛及通经活络消肿的作用[29]。

2.3  痰湿阻络型

头晕目眩、头重如裹、颈部酸痛、视物昏花、四肢麻木不仁、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体胖大,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30]。庄灼梅[31]等将72例痰湿阻络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采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选择阿是穴、大椎、风池、风府、肩俞、曲池、合谷、中冲等穴位作为施灸部位,先灸第1~7颈椎,再灸颈椎横突两侧的颈部,时间不少于10 min。再用雀啄法灸风池、风府、阿是穴、大椎、双肩井。若疼痛麻木至手部,则加灸肩俞、曲池、合谷、中冲,若头昏,则加灸百会,每天灸1次,10 d为1个疗程。

3  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评估工具

3.1  简化麦吉尔疼痛问卷(SF-MPQ)评分

麦吉尔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由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制的一种详细、全面评估疼痛的工具,这套机制可以根据患者的得分,对其疼痛情况进行全面且综合的评估,但其使用过于繁琐,简化McGill 疼痛问卷(SF-MPQ)作为 MPQ 的简化版,该问卷整合了 VAS,显著提高了实用性[32]。该评分包含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疼痛分级指数(PRI)评分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①VAS评分是在长10 cm的游动标尺两端分别标以“0”和“10”,“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患者依据自己的疼痛程度评出分数。②PRI评分:分为11项疼痛感觉评分和4项疼痛情感评分,按无痛、轻痛、中痛、极痛分别计0、1、2、3分, 疼痛感觉总分加疼痛情感总分为PRI评分,总分45分。③PPI评分:按疼痛程度,将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和极为疼痛分别计0、1、2、3、4、5分。侍昊等使用简化McGill问卷(SF-MPQ)评估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33],张宜默[34]等使用该问卷评估夹脊穴电针配合雷火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证明该量表可有效测量该治疗的有效性。陈平国[35]等单独使用VAS评分评估雷火灸联合通痹散热敷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该量表也广泛应用于雷火灸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的疗效指标。

3.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是由Vernon H等于1991年首先报道,是根据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low back pain index)修改编制的[36],该量表评估颈部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疼痛的强度、头痛、注意力和睡眠)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个人生活护理、抬举重物、阅读、工作、驾驶和娱乐)两部分共10个方面。总分为0~50分,分值越高,表示颈椎功能障碍越重[37]。曾珍等[38]使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估雷火灸大椎穴结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可有效测量该治疗的有效性,该量表广泛应用于临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