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理论在面部整形手术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皮利华 张炜 章强 黄瑛 吴海东【摘要】 目的 探究人际关系理论(Peplau)在面部整形手术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焦虑抑郁情绪、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 2023年1月于医院整形美容科进行面部整形手术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及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予以基于Peplau的延续性护理。对比护理前和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情绪[抑郁自评量表(SDS)]、面部表现能力[中文版临床面部评价量表(Face-Q)]、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护理满意度[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的差异性。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Face-Q、GSES、NSN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Face-Q、GSES、NSNS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Peplau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缓解面部整形手术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患者术后面部表现能力,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人际关系理论;面部整形手术;延续性护理;焦虑;抑郁;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11--04
近年来,随着社会审美观念的改变和医疗美容技术的迅速发展,面部整形手术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美丽和改善自我形象的选择[1]。然而,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还可能对其长期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面部整形手术患者常面临自我形象改变、预期效果与实际结果差异等心理挑战,这些心理挑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和整体福祉[2]。为了降低这些潜在风险,专业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人际关系理论(Peplau)提供一个理解和改善心理状态的框架,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与人际关系的质量密切相关[3]。在面部整形手术背景下,通过建立和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身体形象的变化,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满意度。延续性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强调在患者出院后继续提供连续的护理服务。这种护理模式通过协调医院和家庭护理资源,确保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得到持续性的关注和支持[4]。延续性护理的优势在于能够及时识别和响应患者的需求变化,提供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研究旨在探究基于Peplau的延续性护理在面部整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面部表现能力、自我效能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以期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心理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 2023年1月于医院整形美容科进行面部整形手术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面部整形手术的治疗适应证;②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心脏、脑部、肝脏等关键器官存在严重疾病;②重度精神障碍、认知功能受损以及沟通能力受限者;③后续无法进行院外延续性护理服务及随访者;④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及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试验内容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当患者来院就诊接受治疗时,向患者提供全面的疾病管理教育,包括疾病的预防措施、正确的用药技巧以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此外,在患者出院时,向他们提供详尽的健康指导手册,该手册涵盖了疾病自我管理的关键信息和建议。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以及是否遵循医嘱。同时,也会提醒患者关注任何可能的不适症状,并强调定期回院进行复查的重要性,以确保疾病得到及时和有效地监控和管理。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联合基于Peplau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
(1)认识期:在护理人员与患者首次接触时,负责的护理人员会向患者进行自我介绍,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职责,以便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同时通过开放式的沟通技巧,鼓励患者分享自己的感受,了解患者的基本需求、期望以及对手术的担忧,为后续提供个性化护理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护士会向患者提供全面的术前健康教育,包括手术流程、潜在风险、术后注意要点及初步的护理方案,并为患者建立详尽的健康档案。
(2)确认期:术后,护士将向患者传授关键的护理知识,如伤口护理、合理用药及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指导其如何正确地清洁和包扎伤口,以及何时更换敷料,确保伤口愈合过程中的清洁和无感染;教授患者关于术后药物的详细使用,包括止疼药、抗生素和其他可能需要的药物,向患者强调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并解释各种药物的作用和潜在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如何在术后逐渐恢复日常活动,同时避免过度使用或拉伸手术部位,以防止伤口裂开或延长愈合时间;建议患者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和可能导致出血的食物,如酒精和某些药物,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以促进身体的自然恢复过程。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护理过程,不仅学习必要的护理技能,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这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满意度,缓解其焦虑情绪。根据患者的疼痛感受,调整止疼药物的剂量,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积极参与康复活动,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和功能的恢复,护士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度,及时调整护理计划,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饮食建议,包括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以支持伤口愈合和恢复体力。
(3)进展期:在术后2周,开始实施更为密集的延续性护理计划。通过每周安排1次上门随访,了解患者身体恢复情况和心理状态。护士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提供专业的指导,这种个性化的护理不仅包括对患者身体状况的监测,还涉及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理解术后变化,减少焦虑和不确定性。通过沟通交流,建立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信任关系,并确保家属在患者服药和康复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此外,建立社区联系,协助患者与社区医疗资源建立联系,包括家庭医生、社区健康中心和专科诊所,确保患者在出院后能够顺利过渡到社区护理。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提供远程监控和支持服务,定期跟踪患者恢复情况,并及时提供指导和建议。安排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在家庭环境中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建立在线支持平台,如患者论坛、群聊和专门的患者支持网站,让患者能够积极分享经验、获得信息和互相支持鼓励。
(4)解决期:患者病情稳定并进入恢复后期时,随访频率可调整为每月1次面对面随访,同时保持电话联系,以便随时提供支持。在这一阶段,促进患者之间的交流,通过组织病友交流会等活动,加强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通过建立患者社区,鼓励患者相互监督、相互支持,提高他们面对恢复过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1.3观察指标
(1)焦虑与抑郁情绪:护理前和护理3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表(SAS)[5]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情况。该量表采用4级评分,其中1~4分分别表示没有、小部分时间有、多数时间有、全部时间有。共计20个条目,其中5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其余15个条目为正向计分。根据中国常模结果,SAS量表的标准分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分值越高,表明受测者的焦虑倾向越明显。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6]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该量表包含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采用1~4分分别代表无、偶尔、有时、经常。其中8个条目为反向计分,12个条目为正向计分。按照中国常模结果,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53分以下为无抑郁症状;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以上两个量表的计分规则为将测定结果的分数相加,所得粗总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分即为标准分。
(2)面部表现能力:护理前和护理3个月后,采用面部整形美容患者评价量表(Face-Q)[7]对比两组患者的面部表现能力。该量表分共计10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条目均为1~4评分,总分为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面部表现能力越强。
(3)自我效能:护理前和护理3个月后,采用一般性自我效能量表(GSES)[8]对比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该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4级Likert评分法,对所有条目进行1~4的评分,分别表示“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完全正确”。总分为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4)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和护理3个月后,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9]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该量表共计19个条目,采用5分制评分系统,其中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2分代表“不满意”,3分代表“一般满意”,4分代表“满意”,5分代表“非常满意”,总分范围为19~9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比或百分率,组间百分比或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情绪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面部表现能力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ace-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ace-Q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Face-Q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Face-Q
护理前 护理3个月后
观察组 46 30.81±3.64 52.25±6.17
对照组 46 31.42±3.97 46.28±6.62
t值 0.768 4.474
P值 0.444 0.000
2.3 自我效能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GSES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GSES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GSES
护理前 护理3个月后
观察组 46 15.45±2.38 33.50±3.38
对照组 46 15.86±2.77 30.26±4.77
t值 0.761 3.759
P值 0.448 0.000
2.4 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SN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SNS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