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污染特点及相关消毒技术

作者: 江岩

【摘要】  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与消毒对防控医院感染、保障医患健康意义重大。通过深入剖析其污染特点,并重点分析消毒的重要作用,及详细阐述消毒技术,帮助临床更好地明确当前环境物体表面污染特点及相关消毒技术的优劣性,以便于全面提升当前各医疗机构消毒质量,推动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关键词】  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污染;消毒技术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5)11--04

医疗机构作为救治患者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状况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以及患者的就医安全。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内收治的患者病情日益复杂,各类侵入性操作增多,同时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导致耐药菌不断出现,这使得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情况愈发受到关注。医疗机构的环境物体表面,涵盖病房内的病床、床头柜、门把手,诊疗区域的仪器设备表面、桌面等,该类区域容易被患者携带的病原体所污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1-2]。这些微生物可能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医疗器械以及空气等媒介进行传播,进而引发医院获得性感染,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4]。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临床致力于对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污染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积极探索与之适配的消毒技术。从传统的化学消毒方法到新兴的物理消毒手段,消毒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旨在提高消毒效果、降低对环境及人体的不良影响[5-6]。因此,本文对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污染特点及相关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为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防控策略、提升医疗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1  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污染特点

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污染呈现出复杂且严峻的态势。首先,微生物种类繁多,涵盖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常见的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以及流感病毒、诺如病毒等具有高传播性的病毒,在病房的床栏、门把手、医疗器械表面等频繁被检测到。这些微生物不仅来源广泛,包括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飞沫传播等,而且部分能够在环境表面形成生物膜,增强自身对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使其更难以被清除,极大地增加消毒难度与医院感染风险。同时,污染分布具有广泛性与不均匀性[7-8]。高接触频率区域,如护士站的办公用品、病房卫生间设施、公共通道扶手等,污染程度往往更为严重。不同科室因收治患者类型差异,污染特点也有所不同。重症监护室因患者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环境物体表面常被耐药菌和条件致病菌污染;而儿科病房则易受病毒污染,且由于儿童活泼好动、卫生意识相对薄弱,玩具、游乐设施等物体表面污染传播风险较高。污染程度还受到季节、医院人流量等因素影响,在流感高发季节或就诊高峰期,环境物体表面污染负荷显著上升,对医疗机构的消毒防控工作构成持续挑战。环境物体表面污染的病原微生物还具有存活时间长的特点,病原微生物可以在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甚至数日、数月。这主要是因为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材质和环境条件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一些光滑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监护仪屏幕等,不利于水分蒸发,使得病原微生物能够在上面长时间存活。医疗机构中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影响病原微生物的存活时间。病原微生物在高频接触物体表面长时间存活,又可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患者或医护人员接触到被污染的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后,若没有及时进行手卫生等防护措施,就容易将病原微生物带入体内,从而引发感染。

2  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的作用

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在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体系中占据核心枢纽地位,其作用贯穿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辐射患者、医护人员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多个层面。对于患者而言,消毒措施的严格落实是抵御医院感染的关键防线。在手术环境中,手术器械、手术床及周边设备表面的彻底消毒可大幅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保障手术切口顺利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确保手术治疗的预期效果得以实现,避免因感染导致的二次手术、延长住院时间及额外医疗费用支出,维护患者身体健康权益与经济利益。在普通病房,定期对病床、床头柜、桌椅等物体表面消毒,可遏制病原体滋生传播,为患者营造安全康复空间,尤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良好的消毒环境能显著增强其对医院内潜在感染威胁的防御能力,促进病情稳定好转,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满意度与就医体验[9-10]。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与各类环境物体表面频繁接触,完善的消毒机制是其职业健康的保障。有效消毒可降低医护人员在护理操作、医疗检查、器械传递等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概率,减少职业暴露引发的感染事件,维护医护人员自身健康,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医疗救治工作,避免因感染患病导致的人力资源短缺对医疗服务连续性与质量的冲击,稳定医疗团队工作秩序与效率,强化医疗机构应对疾病救治挑战的韧性与能力。从宏观公共卫生视角审视,环境物体表面消毒是控制医院内感染暴发、防范耐药菌传播与公共卫生危机的关键策略。规范消毒操作可抑制耐药菌在医疗机构内扩散,减缓耐药基因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传播速度,维持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性,保护有限的抗菌药物资源,防止耐药菌流入社区引发更大范围的公共卫生隐患。当面临传染病疫情时,严格消毒环境物体表面可迅速切断传播链条,将疫情控制在医疗机构内部最小范围,避免疫情外溢对社会正常秩序、经济活动及公众健康造成灾难性影响,维护医疗体系在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的关键防线功能与社会稳定器作用。

3  医疗机构环境物体相关消毒技术

3.1  化学消毒剂

化学消毒剂是医疗机构最常用的消毒剂,其种类繁多。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氧化作用强劲,在规定浓度下能瞬间瓦解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关键酶活性中心,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包膜与非包膜病毒、真菌孢子等均具有强大杀灭效能,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各区域,从病房、门诊大厅地面消毒到医疗废物处理环节均可发挥关键作用[11]。但因其化学性质活泼,在高浓度或长时间接触下对金属器械易引发锈蚀、使织物褪色老化,消毒后残留氯气味需借助良好通风驱散,且高浓度吸入可能损伤呼吸道黏膜与眼结膜,故使用中需精确配比、规范操作流程并强化通风换气设施保障。

醇类消毒剂中乙醇以其快速挥发、脱脂清洁与杀菌特性,在皮肤消毒领域广泛应用,是注射、采血、静脉穿刺等操作前皮肤消毒的首选,能迅速减少皮肤表面暂居菌数量,降低局部感染风险,同时其温和性可降低皮肤刺激过敏反应概率;异丙醇杀菌效力稍强于乙醇,在医疗器械表面消毒中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对水分敏感的电子设备、光学仪器消毒,但两者高度易燃特性决定了其储存应远离火源、热源,且在使用时需确保环境无明火静电,保障消毒安全前提下发挥高效杀菌优势。

季铵盐类消毒剂凭借其阳离子表面活性特性,吸附于微生物细胞膜改变通透性致细胞内容物泄漏死亡,在较低浓度对多数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包膜病毒表现出良好抑菌杀菌活性,以其温和无腐蚀、低毒无刺激优势成为医疗设备、精密仪器消毒的理想选择,如监护仪、超声探头、牙科治疗设备等表面消毒维护设备正常运行与使用寿命,为医疗设备管理与感染防控协同推进提供有力支持;然而长期单一使用易诱导微生物耐药变异,多采用与过氧化物(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银离子等复合配方,利用协同增效机制强化消毒效果、拓宽抗菌谱并延缓耐药发展,满足临床对消毒产品高效、安全、持久性能需求,如新型季铵盐-过氧化氢复合消毒剂在软式内镜消毒中兼顾消毒效果、设备兼容性与生物安全性,提升内镜复用质量与医疗诊断准确性,推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安全发展。

此外,过氧乙酸消毒剂具有强氧化性与高效杀菌性能,对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及各类病毒有显著杀灭效果,可用于环境物体表面喷雾消毒与医疗器械浸泡消毒,在传染病防控、疫情暴发期医疗机构终末消毒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因其强腐蚀性、易分解不稳定及刺激性气味,需现配现用、严格浓度控制与个人防护措施保障。

3.2  物理消毒技术

紫外线消毒技术历经发展,在医疗机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传统紫外线灯管照射在病房、治疗室等空间消毒中发挥基础作用,通过合理布局灯管位置与数量,定时无人状态下照射,对空气及暴露物体表面微生物实现有效灭活,尤其对结核分枝杆菌、流感病毒等空气传播病原体防控成效显著;新型紫外线C波段发光二极管技术凭借其小型化、低能耗、长寿命、特定波长精准调控优势,在医疗设备内部腔体、通风管道、狭小空间消毒中表现良好,如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内置紫外线C波段-发光二极管模块,定期开启可抑制水路微生物滋生、防止生物膜形成与细菌污染气溶胶扩散,保障口腔治疗用水安全,提升设备卫生质量与交叉感染防控水平,为医疗设备微环境消毒提供创新解决方案,逐步在医疗机构精细化消毒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传统紫外线消毒向精准、高效、智能方向迈进。

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技术前沿探索成果丰硕,基于射频放电、微波激发等多种激发源产生的等离子体富含高活性粒子,与微生物相互作用呈现出独特的杀菌机制,在破坏细胞壁膜完整性的同时,可深度蚀刻微生物遗传物质,实现对耐药菌、芽孢等顽固微生物高效杀灭,且处理温度接近室温、作用时间短,为热敏性材料、高精密复杂结构医疗器械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消毒新路径[12]。通过调节等离子体参数与气体成分,适配不同材质器械消毒需求,在保障器械物理性能、电气功能与生物相容性前提下,实现高效消毒灭菌,助力高端医疗器械重复使用与微创介入诊疗技术发展,引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向高端化、定制化、无害化方向革新,塑造医疗消毒技术新未来与新生态,满足现代医疗对感染防控与器械使用安全的严苛双重要求。

4  小结

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污染复杂,微生物多样、分布不均且耐药菌常见,不同区域科室污染程度有别,威胁医院感染防控。消毒是清除病原菌的关键,关乎医疗安全与服务提升。当前,化学消毒剂各有优劣,含氯消毒剂强却腐蚀刺激;醇类消毒皮肤器械佳但易燃;过氧乙酸高效却不稳定。物理消毒技术不断升级,紫外线从灯管向紫外线C波段-发光二极管拓展,低温等离子体为高端器械提供了新途径,推动消毒精准化、定制化,强化防控。未来,消毒技术有望融合多学科成果,如纳米技术提升消毒剂靶向性与持久性,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评估消毒效果并指导优化策略,远程监控与自动化操作实现精准高效消毒,减少人力依赖与误差。同时,加强消毒技术规范与标准化制定,依不同场景细化指南,提升全球医疗机构消毒同质化水平,协同国际合作攻克共性难题,全方位升级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体系,为医疗质量与安全提供坚实支撑,迎接未来医疗挑战。

5  参考文献

[1] 林亚迪,朱钰,詹斌秉.2014-2018年苏州市姑苏区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9,35(18): 2542-2545,2549.

[2] 黄绿斓,齐真真,朱仁义,等.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住院患者周围环境物体表面污染情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3,40(9):691-694.

[3] 刘厚荣,杜志成,郭碧淇.应用品管圈提高手术室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3,22(9):1086-1092.

[4] 朱金婷,王岚,何惠英,等.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法评估口腔诊疗环境物体表面消毒效果[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2,39(9):711-712.

[5] 汪静,王小光,汪琦,等.上海闵行区某医疗机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32(1):109-111.

[6] 李婕,严冬梅,张勇,等.肠道病毒A组71型热力和常见3种化学消毒剂灭活效果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0,34(1):18-22.

[7] 章舜玮,周燕,胡天彦,等.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在采供血机构环境污染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22,35(2):209-212.

[8] 朱炫瑞,范颖,王琇.吉林省78所医疗机构软式内镜消毒现状问卷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3,33(2):286-290.

[9] 李云云,徐帆,温春瑞,等.微酸性氧化电位水在医疗机构物体表面消毒的适用性评价[J].华西药学杂志,2021,36(4):395-400.

[10] 姚希,巩玉秀,张宇,等.256所医疗机构环境及物体表面清洁工具使用现况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30(22):3488-3492.

[11] 白淼,张灿,张熙遥,等.三种化学消毒剂对脂环酸芽孢杆菌芽孢的杀灭效果评价[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 36(7):500-501,504.

[12] 马彩琴,许桂敏,王香妮,等.新型低温等离子体消毒机空气消毒效果的试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2(5):774-779.

[2024-12-16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