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明美红 李瑞
【关键词】 中医护理;脑卒中;肢体功能;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24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1-38-04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极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中断或血管破裂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1]。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每年全球约有1500万人患脑卒中,其中超过500 万人死亡或永久残疾,脑卒中在我国已成为导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多伴随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记忆减退、不自主运动等症状,给患者、家庭与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3]。因此,加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工作,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综合护理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不同特点,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而进行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随着临床实践经验不断累积,中医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逐渐凸显,尤其是针对慢性病群体[4]。基于此,本研究探究中医综合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 年3 月5 日- 2023 年3 月5 日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7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情处于稳定期,意识清晰;②年龄< 85 岁;③符合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5],并经影像学确诊;④发病至入院时间< 24h。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治疗期间死亡者;③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者;④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34 例和对照组33 例。对照组男性18 例,女15 例;年龄44 ~ 73 岁,平均57.29±5.64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 ~ 14h,平均8.36±1.77h;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0 例,高中及上13 例;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5 例,出血性脑卒中8 例;体质量指数(BMI):21.72 ~ 26.55,平均23.54±1.58。观察组男性20 例,女14 例;年龄46 ~ 78 岁,平均58.59±6.03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 ~ 16h,平均8.13±1.82h;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9 例,高中及上15 例;疾病类型:缺血性脑卒中24 例,出血性脑卒中10 例;BMI:21.47 ~ 26.35,平均23.48±1.73。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病情综合评估、健康指导,饮食干预、康复训练等。同时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干预1 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针刺护理:以雀啄泻法刺激水沟穴;取尺泽、内关、极泉、三阴交穴,以提插捻转泻法刺激,得气后留针30min,1 次/d。
(2)穴位按摩:上肢取外关、手三里、内关、天府,下肢取昆仑穴、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等,使用拇指和食指进行按压,并结合㨰法对穴位进行刺激,期间应保持力度适中,以患者感觉酸麻胀感为宜,避免过度刺激或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同时,手的动作应该稳定、流畅,并与患者的呼吸相协调。每次按摩20min,1 次/d。
(3)辨证施膳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辩证分型,其中肝阳上亢证建议多食苦瓜、黄瓜、西瓜、绿豆、决明子、芝麻、枸杞子、马兰头等;阴虚风动证建议多食沙参、百合、竹笋、雪梨、芝麻、雪耳、黄鳝等;气虚血瘀证建议多食当归、紫苏叶、黑豆、红枣、莲子、党参等;风痰瘀阻证建议多食冬瓜、青柠檬、茯苓、桔梗花、陈皮、金桔、天麻等。此外,患者在康复期间应优先选择温和的食物,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摄取适量的优质蛋白质,如鱼类、禽肉、豆制品等,以维持身体的修复和代谢功能。
(4)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情绪支持,并通过鼓励患者表达情绪、倾诉困扰,帮助他们释放压力;定期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康复进展,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及时对患者的负性心理进行评估,通过音乐干预、正念放松、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不良情绪,使其保持心境坦然,精神愉快。干预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参照白小林[6] 主编的《现代中医内科学》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心烦易怒、乏力、口舌歪斜、麻木等证候,每项分值为0 ~ 3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
(2)肢体功能、神经功能:神经功能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 评分)进行评价,共有11 个维度,分值0 ~ 42 分,得分与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成正比;肢体功能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MA 评分)进行评价,分值0 ~ 100 分,得分与患者的肢体功能呈正比。
(3)肌力分级:以Lovett 肌力分级标准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分为0 ~ 5 级,等级越高表示患者的肌力越好。
(4)生活质量[7]:以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 评分)进行评价,量表包含12 个维度,总分值为245 分,得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系统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行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心烦易怒、乏力、口舌歪斜、麻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FMA 评分、NHISS 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 评分、NHI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FMA 评分、NHISS 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NHI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肌力分级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SS-QOL 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S-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S-QOL 评分均提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在临床中极为常见,随着国内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呈逐年递增之势,现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并对患者家庭与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8]。有研究[9] 显示,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脑卒中的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从病因学、预防、诊断到治疗等方面都有了重要的突破,但脑卒中仍然是导致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0]。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病情至关重要。中医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中体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与价值,有关中医康复护理的研究越来越受临床的关注。脑卒中属于祖国医学中“卒中”“中风”的范畴,是由脑部气血运行受阻、经络堵塞,致使脑部出血、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脑脉痹阻[11]。脑卒中患者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标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经络阻塞而导致偏瘫,蒙蔽清窍则导致神志不清、半身不遂[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心烦易怒、乏力、口舌歪斜、麻木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穴位针刺、按摩均为中医治疗手段,通过针刺水沟、内关、三阴交等穴,起到醒脑开窍、养心宁神、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的作用[13];以手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为基础进行推拿,可疏通筋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肌肉张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改善肢体功能受限的情况。中医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通过科学的调整患者饮食,辩证施护,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中,针对肝阳上亢证者,可食用凉性的食物达到平肝熄风、清热活血的效果;阴虚风动证者可多食雪梨与雪耳,雪梨可滋阴润肺、清热解毒,适宜阴虚风动伴有咳嗽和痰热的患者[14];雪耳则滋阴润肺、清热解毒,有助于改善阴虚风动的症状;气虚血瘀证者多食用当归与党参,当归补血活血,有助于改善气虚血瘀情况,党参可补气养血、增强体力和抵抗力[15];风痰瘀阻证者食用苦瓜、竹笋,苦瓜清热解毒、祛湿燥痰,对风痰瘀阻伴有热症者具有明显的缓解效果;竹笋滋阴清热、化痰开窍,可改善风痰瘀阻伴有头晕目眩的情况。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肌力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中医康复护理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与肌肉收缩能力。此外,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S-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这与王巧巧[16] 的研究结果相近。分析其原因,中医理论认为,患者的情绪与身体健康之间具有密切关联,情志失调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通过调整情绪可以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本研究配合情志护理干预,通过音乐干预、正念放松等方式舒缓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与依从性,促进其机体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肢体功能、神经功能,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