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募配穴埋线联合肺康复治疗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作者: 林俊 陈梦阳 张佳翔 覃梅丽
【摘要】 目的 探讨俞募配穴埋线联合肺康复治疗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 2023年3月佛山健翔骨伤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20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在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肺康复训练+普通针刺,观察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肺康复训练+俞募配穴埋线治疗,疗程2周。对比两组患者的炎症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0水平升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的IL-4、TNF-α、CRP、IL-6水平较前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俞募配穴埋线联合肺康复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患者肺功能,降低机体内炎症指标水平,有助于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机体早日恢复正常功能。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肺康复;埋线;炎性因子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3--03
卒中相关性肺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常伴有头痛、胸闷、高烧、寒战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现阶段,临床针对卒中相关性肺炎大多以化痰、抗感染、氧疗、加强气道管理等为治疗原则,但长期使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易诱发机体内菌群失调、耐药等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中医院的不断发展,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于基础治疗上结合肺康复训练及中医相关治疗,一定程度上能够规避部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埋线治疗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俞募配穴埋线是通过配合俞募穴位将外科缝线留置于患者体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脏腑功能,发挥起沉珂、调和气血的功效[2]。肺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排痰功能,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呼吸方式,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提升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呼吸能力[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俞募配穴埋线联合肺康复治疗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1月- 2023年3月佛山健翔骨伤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4]及《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5]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生命体征平稳;③无认知功能及沟通交流障碍者;④无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⑤无恶性肿瘤疾病者。排除标准:①存在脑血管畸形者;②存在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③存在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阻塞性疾病者;④依从性差者;⑤对外科缝线过敏者;⑥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在组间基线特征匹配的原则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5.71±2.36岁;病程5~11d,平均病程7.24±0.43d;卒中类型:出血性卒中31例,缺血性卒中29例;体质量指数18.9~26.4,平均22.76±1.06。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6.03±2.17岁;病程4~10d,平均病程7.33±0.29d;卒中类型:出血性卒中35例,缺血性卒中25例;体质量指数19.1~26.8,平均22.94±1.01。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内容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基础治疗+普通针刺+肺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基础治疗:给予患者痰液引流及化痰,定时变化体位、翻身拍背及吸痰护理,使得患者成功排出分泌物;提供营养支持,保持患者内环境平衡;维持低流量吸氧改善氧供,需要时给予机械通气;实施抗感染治疗,静脉滴注舒普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5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0597),3g/次,12h/次,若对头孢类药物存在过敏史者则给予克林霉素注射液(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生产,规格:0.3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6027)治疗,1.2~2.4g/次,2次/d。
(2)康复训练:给予患者触觉诱导腹式呼吸及手法协助咳嗽训练,2次/d,20min/次;给予患者吞咽电刺激训练,1次/d,20min/次。
(3)普通针刺:指导患者侧卧于治疗床上,取两侧脾俞、中院、肺俞、天枢、肾俞,常规消毒后采用无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苏械注准20162200588,规格:0.25×25mm)进针,斜刺肺俞穴,直刺其他穴位,捻转得气后留针20min出针。针刺治疗5次/周。连续治疗2周。
1.2.2 观察组 给予患者基础治疗+肺康复训练+俞募配穴埋线治疗。基础治疗及肺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指导患者侧卧位于治疗床上,取两侧脾俞、中院、肺俞、天枢、肾俞,选用一次性医用7号无菌注射针头(浙江康德莱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械注准20193141818)作为套管,将外科缝线(山东博达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械注准20173650800)剪成10mm线段,浸泡在75%酒精内,使用镊子镊取外科缝线并将2/3线体置入套管前端,剩余1/3线体少许弯折,手持注射针头刺入患者穴位,刺入深度至皮下,随后捻转半周,得气后将针退出,棉签按压数秒后使用碘伏进行消毒,并固定输液贴2h。1次/周,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炎症指标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两组患者静脉血5ml,离心10min处理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肌肉酸痛、疲劳感、局部感染等不良反应。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炎症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0、IL-4、TNF-α、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10水平较前升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的IL-4、TNF-α、CRP、IL-6水平较前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且经检查患者的肾功能及血尿常规均无异常。
3 讨论
卒中相关性肺炎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后遗症期并发的肺感染,以高烧、胸痛为主要临床症状,是造成脑卒中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之一[6-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伴发压疮、血栓、脏器功能衰竭等情况逐渐增加,故治疗难度也相应增加。目前,针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常使用抗菌素、气道管理、物理治疗等方法,但易发生菌群失调、交叉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影响疗效。因此,临床需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肺功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IL-4、TNF-α、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俞募配穴埋线联合肺康复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机体内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肺功能提升,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分析其原因为,肺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肺部功能指标,其中腹式呼吸训练能够帮助患者建立合理、正确的呼吸方式,促进患者肺部摄氧量的提升,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手法协助咳嗽训练能够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防止痰液淤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换气功能及肺通气能力[8]。临床辩证卒中相关性肺炎多以外寒内热症、痰湿壅肺症、风热袭肺症等为主,因此,在诊治过程中需注重脏腑表里俱调。俞募配穴埋线可用线代替针发挥作用,将外科缝线埋置患者皮下,激发脏腑经络及俞募配穴之气,从而发挥治疗脏腑疾患、调节阴阳的功效[9]。将外科缝线置入患者皮下后,线体能够在体内自行完成分解、软化、液化、吸收,从而对相应穴位产生较为持续性的刺激。俞募配穴埋线能够对患者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刺激,将冲动信息由神经后根传递至患者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及内脏,有助于调节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内脏功能[10]。同时,给予相应穴位持续刺激,可激活高级神经中枢,引起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进一步提升机体对炎症的吸收能力,加快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肺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在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应用俞募配穴埋线联合肺康复治疗,能够降低炎症指标水平,促进肺部功能提升,加快患者恢复进程。
4 参考文献
[1] 任向利,任向杰,马雪静,等.血清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可溶性CD163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预后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2):18-22.
[2] 胡徽星,梁发俊,张静波,等.俞募配穴针刺联合益气化痰方治疗卒中后相关性肺炎40例[J].环球中医药,2021,14(9):1705-1708.
[3] 金国华,陆静珏,周一心,等.针刺联合肺康复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20,40(6):913-917.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3):168-171.
[5] 王拥军,陈玉国,吕传柱,等.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9更新版)[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12): 1135-1143.
[6] 胡超胜,王超,吴文波,等.血清PCT、CRP及CRP/Alb比值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早期预测价值[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22,14(5):879-882.
[7] 田永超,张学敏,牛丽青,等.A2DS2、ISAN、AIS-APS评分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相关性肺炎预测价值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4):3401-3407.
[8] 唐子文,崔颖.基于阶段性训练理论的肺康复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疗效的作用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20,25(9):1367-1370.
[9] 王颖,茅伟,吴海洋,等.针刺结合清肺祛痰汤治疗痰热壅肺型卒中相关性肺炎及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2,42(11):1240-1244,1262.
[10] 张佳翔,江烨,刘悦.俞募配穴法埋线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4):389-393.
[2023-07-21收稿]
基金项目:佛山市卫生健康局医学科研课题(编号:2022 0444)
作者单位: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健翔骨伤医院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