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在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陈云云
【摘要】 目的 探讨整体护理在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 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恢复状况。结果 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38%,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疾病发作次数、疾病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疾病发作次数、疾病持续时间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PSQI评分、疾病发作次数、疾病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整体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缩短发作时间,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整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3--03
冠心病临床发病率较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患者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出现堵塞情况,血流灌注缓慢,引起心肌缺氧缺血,部分患者会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问题,疾病情况更为复杂[1-2]。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通常突然发病,且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患者行为习惯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与发展影响较大,临床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配合合理护理干预,给予患者科学护理指导,帮助患者消除风险因素,促进患者病情恢复[3-4]。但是目前此疾病临床护理工作尚无统一指导标准,具体护理工作主要是配合治疗工作开展,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结合患者实际需求,给予患者科学护理服务意义重大。本文主要探究整体护理在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4月- 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0~79岁,平均59.98±3.22岁;冠心病病程1~6年,平均3.54±0.77年。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1~76岁,平均58.32±3.44岁;冠心病病程1~7年,平均3.32±0.98年。上述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诱发原因,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同时评估患者自身状况,针对性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②病情监测: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接受系统检查,评估患者机体整体状态,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时评估分析;③用药指导:护理人员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向患者说明用药过程中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观察患者服药期间状况,及时发现异常问题。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整体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强化患者监测评估:护理人员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了解患者实际情况,若患者存在高血脂、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情况,护理人员加强巡防检查力度,进行血脂、血压和血糖监测,详细记录患者状态,评估其机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配合开展动态心电监测,记录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2)心理干预:①认知干预,护理人员组织健康讲座,系统介绍发病机制和风险问题,同时开展病友交流活动,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健康手册,并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活动,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详细介绍疾病机制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同时设置病友交流活动,分享疾病康复经验;②情绪疏导,护理人员评估患者情绪状态,综合分析患者负性情绪诱因,指导患者学会情绪放松方法,以冥想、音乐疗法为主。
(3)生活行为干预:护理人员了解患者日常生活情况,对其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指导患者合理运动,调节身体机能,同时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根据夜间睡眠情况调整日间休息时间,睡前避免使用电子产品。
(4)不良心血管事件预防干预:护理人员指导患者科学饮食,禁忌生冷辛辣油腻食物,注意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保护患者机体功能状态。引导家属学会监测患者状况,若患者出现呕吐、出冷汗、心悸等问题,及时服用硝酸甘油,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
(5)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向患者说明疾病恢复过程,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情景模拟训练的方法,介绍常见突发情况的处理方式。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联系,了解患者出院后情况,评估患者预后恢复状况,给予及时指导,叮嘱患者结合自身情况复诊,定期评估病情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评估患者满意度,满分100分。根据得分划分为3个等级:非常满意(91~100分);满意(61~90分);不满意(0~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观察例数[5]。
(2)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主要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3)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日间功能、入睡情况、深度睡眠、用药情况等,满分42分,分值越高,质量越佳[6]。
(4)病情发作情况:统计护理前1d至护理后1个月期间患者疾病发作次数、疾病持续时间等指标。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 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1例,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38%,对照组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9例,总发生率为20.93%,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疾病发作次数、疾病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疾病发作次数及疾病持续时间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疾病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疾病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病情较为危重,恶化风险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明显身心不适症状,且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难度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受到影响,影响对医护工作的配合度,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7]。因此针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配合开展科学护理服务工作意义重大,而考虑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且患者日常行为对疾病影响较大,护理服务工作应结合患者实际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应对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切实满足患者真实需求[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病情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整体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消除风险因素,促进其病情及机体状态更好地恢复。原因分析如下:整体护理是一种高效护理模式,遵照“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从患者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整体状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指导,从而切实满足患者真实需求,解决其实际问题[9]。针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整体护理注重状况评估,待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系统评估,收集患者资料,评估患者机体状况,以此为基础开展护理指导工作;同时重视心理干预,从认知干预、情绪疏导两方面着手,帮助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和思维,进而更好地调节自身行为,配合医护工作,并学会自我情绪调节方法,放松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10];并且整体护理重视生活行为干预和出院指导,一方面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确保睡眠质量,更利于机体状况恢复;另一方面强化出院指导,采取情景模拟的方法,帮助患者演练日常恢复过程,说明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介绍具体处理方法,提升患者及其家属自护能力,以此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保护患者安全;此外整体护理注重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疾病带来的危害程度,预防风险事件,进一步保护患者安全。而常规护理遵照“以疾病为中心”的原则,从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等角度出发,给予患者科学指导,但护理工作缺乏整体性指导原则,无法满足患者真实需求,应用价值不及整体护理干预。
综上,针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整体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缩短发作时间,预防不良事件发生,且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4 参考文献
[1] 林薇, 占婷, 叶庭玉,等. 整体护理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的意义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8, 16(16):79-80.
[2] 杨晓玲. 整体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 2019, 18(2):33-34.
[3] 程丽珍, 陈君颖, 钟翠萍,等. 整体护理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对患者负面情绪的改善效果研究[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21,20(1): 75-76.
[4] 苏晓梅. 整体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8(36):7-9.
[5] 赵颖. 整体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 2019, 17(3):80-81.
[6] 陈敏.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8, 39(3):297-299.
[7] 张旗. 整体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20(5):599-600.
[8] 王琴, 徐英. 强化临床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 15(5):212-214.
[9] 郎春霞.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预见性临床护理的效果观察[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6):181-181.
[10] 肖阳. 综合护理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社区医师,2018,34(7):165-165,167.
[2023-08-14收稿]
作者单位: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