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和SIRI与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 岳清 焦传磊 丁雄 马晓旭 舒哲 李云

【摘要】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和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ystem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癌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作为癌症、心血管疾病的新型预测指标。这两项指标较高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特别是与恶性肿瘤患者相关性显著。但在COPD和COVID-19中的作用还需要开展更多大样本的研究。

【关键词】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系统炎症反应指数;预后;癌症;心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  R3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23--05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 SII, SIRI and disease Yue Qing, Jiao Chuanlei, Ding Xiong, Ma Xiaoxu, Shu Zhe, Li Yu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3210, China

【Abstract】  The 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 (SII) and the system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 (SIRI) have some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prognosis of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and COVID-19, and can It can be used as a novel predictor of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with high levels of these two indicators tend to have a poorer prognosis, and the correlation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cies. However, more studies with large sample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in COPD and COVID-19.

【Key words】   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ex; Prognosis; Canc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炎症反应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自然反应,免疫反应是机体通过免疫系统和免疫细胞的同时作用来清除外来有害抗原的一种反应。而免疫炎症反应不需要特定的器官及组织参与,同时也不需要免疫系统的协助就能够使任何组织、器官发生炎症反应[1]。免疫炎症反应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及预测的过程中均有参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和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ystem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是新提出的两个系统免疫炎症反应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研究对其与慢性病等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就SII和SIRI与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进一步探讨SII和SIRI在疾病诊断及预后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更好的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1  SII和SIRI简介

2014年,Hu等[2]首次提出SII的概念,该指标以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为基础,以SII=外周血小板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为计算方法,综合反映全身性免疫炎症状态。2016年,Qi等[3]提出一种新的系统炎症指数SIRI,该指标综合考虑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绝对值,以SIRI=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为计算方法,可用于区别体内三个不同途径的免疫炎症反应,更为全面地反映机体免疫炎症状态。随后有研究[4-5]将SII和SIRI作为肿瘤发生和和治疗效果监测的标志物,用于预测和指导肿瘤发生及预后。近期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6-7],SII和SIRI不仅可用于肿瘤预测,还可用于预测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和预后,且预测能力优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等其他常规参数。

2  SII和SIRI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大量研究已证实,免疫炎症反应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改变基因稳态、诱导侵袭及转移等途径参与癌症的发生发展[8]。其中,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已被证实可促进肿瘤的发展,最近证据表明嗜中性粒细胞可增加癌症细胞侵袭、增殖、转移的能力并且能协助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9]。单核细胞计数的升高与恶性肿瘤的进展有关,并能降低恶性肿瘤的总体生存率[10-11]。这些研究结果均提示SII和SIRI与肿瘤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Hu等[2]基于2005-2006年对133名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提出了SII的概念,并于5年后在以123名相似状况患者为队列的前瞻性研究中验证了该指标。结果显示,SII可作为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预测因子,以及甲胎蛋白阴性和肝癌0级A期患者的预后指标,有助于提前制定肝癌治疗策略。随后,大量研究显示SII可作为多种肿瘤的独立预后因子,且预测能力高于NLR、PLR等其他常规参数[12-14]。Yang等[7]对189例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的HCC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显示SII>300与肝细胞癌的总体生存呈负相关。Wang等[5]对从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中山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的163例肝癌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SII是肝细胞癌患者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比NLR、PLR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此外,SII还与肾细胞癌[15]、前列腺癌[16]等多种肿瘤中的预后密切相关,且在小细胞肺癌[17]、胃癌[18]等肿瘤中,SII是比NLR和PLR更优的预后指标,这可能为及时发现相关肿瘤疾病的复发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与SII相似,有报道指出SIRI也可作为肿瘤的预后指标。Geng等[19]对916名接受根治性食管切除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生存分析显示SIRI≤1.2的患者总生存期明显高于SIRI>1.2的患者,而且与肿瘤TNM分期系统相比,包括SIRI在内的诺模图能更准确地预测总生存期。另外一项现况研究中,通过对574名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随访观察发现,SIRI在胰腺癌患者中是一个较其他炎症指标具有更高预后价值的参数[3]。

SII和SIRI具有可及性高、几乎无创、成本低、可重复性好等优点,且与经典的肿瘤标志物类似,它可以随着患者肿瘤负荷和免疫炎症反应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动态变化能准确反映肿瘤进展趋势和治疗效果。因此,SII和SIRI很可能成为监测全身免疫炎症反应和预测癌症患者生存的良好指标和工具。

3  SII和SIRI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s)是全球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每年因CVDs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有大量证据表明,免疫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20-21]。一些前瞻性研究发现,白细胞及其相关成分,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指标均与冠心病、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22-24]。中性粒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的炎症介质、趋化因子和氧自由基,从而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和随后的组织缺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25-27]。单核细胞活化并转化为高脂巨噬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重要过程[28]。相反,淋巴细胞在炎症中具有调节功能,并可能对动脉粥样硬化起到抑制作用[29]。因此基于中性粒细胞等指标计算的SII和SIRI这两种新型全身炎症性指标很有可能与CVDs的不良结局有关,对CVDs的预后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Huang等[30]对711名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老年患者(年龄65~85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SII值越高,临床预后效果越差,提示SII可作为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治疗后近期和远期临床转归的潜在指标。Yang等[31]以2005-2015年间接受PCI的5602例冠心病患者为验证组,进行了前瞻性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中较高的SII值与未来发生心脏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卒中或心力衰竭的较高风险独立相关。此外,SII还可作为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等事件的风险等级分层指标,有助于更加简便地识别出PCI后的高危冠心病患者。

关于SIRI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Jin等[32]对85154名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SII和SIRI与出血性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但与心肌梗死的关联仅在60岁以下的研究对象中显著。张鹏等[33]对178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SIRI增高可反应aSAH患者脑损伤加重的程度,为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且结合SIRI的诺模图对患者预后具有更佳的预测价值。关于SII和SIRI与CVDs发生发展与预后的关系以及可能的生物学机制尚需更深入的研究。

4  SII和SIRI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的数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已上升为世界第三大死因,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慢性气道炎症是COPD主要发病机制,大量免疫细胞,例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过度活化和聚集,会促进支气管粘液的分泌,造成肺部气流受限。多种炎性细胞参与其中,同时又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慢性炎症与免疫机制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形成了COPD。另外有报道称,患有COPD的患者表现出血小板活化增加[34],并在急性加重期间进一步活化[35]。已有研究显示基于血小板和淋巴细胞计数的PLR与COPD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36]。因此SII和SIRI很可能与COPD有关并成为新的疾病预测指标。

2019年,Zuo等[37]对185名COPD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证明了SII可用于肺动脉高压的早期预测,作为预测COPD病情恶化的指标,SII在评价患者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平衡性方面弱于NLR指标。Liu等[38]通过对275名COPD患者进行3年的前瞻性研究发现,SII与SIRI均可预测COPD的恶化情况,且在用于预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菌感染死亡率的血象比值指标中,其预测能力优于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PLT/MPV)和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PLT/RDW),仅次于PLR。目前关于SII和SIRI与COPD关系的研究较少,且样本量均较小,未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学机制。对于SII与SIRI在COPD中的作用及机制还需开展更多的大样本研究,以系统探讨免疫炎症指标与COPD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