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作者: 郭洁洁 齐洪军

【摘要】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生菌,主要寄生于人体胃黏膜,定植后机体几乎不会自发清除,其感染不仅是脾胃系统众多疾病的常见病因,也与其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抗生素耐药是目前导致其根治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为了提升抗生素耐药导致的根治率的下降、缓解联合用药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仲景经方治疗幽门螺杆菌已有一定的学术经验,结合辨病与辩证相统一的学术思想,探析中医药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可以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经方;自拟方;辩证;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23--03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 被认为是唯一可在人体内生存的细菌[1],其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密不可分[2]。我国Hp感染率在40%~60%[3],且Hp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4],2019年上海举办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认为Hp感染需采取主动干预措施才会消除[5]。目前,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成年人均需接受Hp根除治疗[3]。西医对其治疗药物主要有PPI/P-CAB、铋剂、抗生素及益生菌等,主要通过以上药物的联合调整及用药时间、剂量的变化改变方案进行治疗。抗生素耐药导致的根治率下降、联合用药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是目前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医药主要从全身调节出发,注重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渗透,利用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6],通过临床试验、基础研究的方式,进一步调和阴阳、改善中医症候[7],不仅可以提高Hp的根除率,还具有不良反应少、不易耐药、不影响肠道菌群稳定等优势[8]。

1  中药内治

1.1  经方

半夏泻心汤[9]最早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对Hp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临床试验中发现其有更高的实用价值。吉英等[11]收集110例Hp阳性伴胃溃疡患者,对照组给予标准三联,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半夏泻心汤,均服用4周后,两组Hp根治率分别为76.36%、94.55%(P<0.05),且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主要通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Hp根治率等方式,使胃溃疡患者症状缓解更明显。孙小卉[12]选取100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的Hp根除失败患者,治疗组50例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对照组50例对症给予吗丁啉(10mg)+得必泰(1片)治疗,两组均服药4周后Hp根治率分别为84%、54%(P<0.05)。金清龙等[9]选取76例Hp阳性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西医组给予含铋剂标准四联方案,中医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及针灸(胃俞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曲泽穴及内关穴)治疗,结果中医组Hp根治率达97.4%,明显优于西医组的81%(P<0.05)。有研究[13-14]发现,半夏泻心汤方中黄芩及黄连,单药即可表现出强大的杀菌能力,合方来看,不仅可以增加胃黏蛋白含量、胃黏膜5-羟色胺(5-HT)水平,明显下调氧自由基,降低氧化反应,还可降低机体血栓素(TX)B2水平,胃黏膜血供明显改善,使萎缩腺体的重构能力也得以增强[15]。李峰华等[16]收集100例经三联疗法根除失败的Hp阳性患者,对照组给予含铋剂标准四联疗法,治疗组予上述药物去除胶体果胶铋胶囊加用半夏泻心汤,两组用药时间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Hp根治率较对照组高、症状缓解明显,不良反应少。近年来国内研究发现,含铋剂的四联方案更适合中国Hp感染者[3],但铋作为金属元素,临床中易发生不良反应,如黑便、厌食、恶心、口腔金属味、便秘等[17],而通过该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还可以替换铋剂,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无论是联合西药或针灸、单独应用或代替含铋剂标准四联方案中的铋剂,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不仅可提高Hp根治率,还可以促进溃疡愈合、提高萎缩腺体重构能力、替换铋剂等,且安全性高,具有远期实用价值。但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寒热错杂证,故临床中应注意辨证应用。苏娟萍教授[18]临证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补脾气、化瘀血,收效良好。

1.2  自拟方

名老中医夏度衡[19]依据Hp多热、多毒的性质特点,结合临床Hp相关疾病多涉及脾虚、(脾)土虚则(肝)木乘、故易致肝脾失和的特点,自拟肝胃百合汤(柴胡、黄芩、百合、乌药、丹参、川楝子、郁金),全方合用共奏舒肝和胃之效,临床研究发现加用肝胃百合汤,患者溃疡愈合率、Hp根治率明显提高,且安全性高;郭苗苗[20]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及《脾胃论》,结合其中“半夏粳米汤”、“三泻心汤”及“补中益气汤”,总结出治疗寒热错杂证的益气清胃汤(姜半夏10g,黄芩9g,白花蛇舌草18g,生姜10g,党参15g,白及10g,白豆蔻6g,三七3g,大枣10g,炙甘草5g),共奏益气清热和胃的效果,加用其方使Hp根除率及中医症状积分明显改善;儿童是易受Hp侵袭的危险人群,苏神方[21](紫苏叶10g、白头翁20g、苦参5g、苍术5g、白芍5g、枳壳5g、柴胡5g、黄柏5g、春砂仁5g、木棉花20g、甘草5g)具有清幽解毒, 健脾和胃的效果,在临床治疗儿童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已有15余年,通过研究对比儿童Hp相关胃炎,发现加用苏神方后其Hp根治率较常规三联疗法(奥美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颗粒+克拉霉素颗粒)Hp根治率提高,复发率降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对小儿Hp相关胃炎具有明显效果。

1.3  辨病与辩证结合

Hp作为一种常见病因而非疾病,中医对其暂无统一辩证,临床中常通过辨病与辩证相结合的方法给与患者治疗,常伴疾病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等,证型有:脾胃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脾胃虚寒型、肝胃不和型等。研究者通常选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其治疗。

1.3.1  脾胃湿热证  章虚谷云:“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故“湿热邪毒”是脾胃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22]。脾胃外感,邪毒从热,日久不愈,或因进食滋腻之味,易生湿热,伤脾损胃而致病[23]。王金会等[7]通过临床研究含铋剂标准四联组(对照组)与加用四妙丸组(实验组)对Hp感染且证型符合脾胃湿热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且Hp根治率(81.82%)更高(P<0.05)。纪朋成等[24]收集70例Hp相关慢性胃炎证型符合脾胃湿热型的患者,西药组运用标准铋剂四联方案治疗,中药组运用黄连汤(黄连、姜半夏、党参、干姜、桂枝、炙甘草各10g,大枣6枚)治疗,服用西药14天,中药28天后,中药组Hp根治率不及西药组,但中药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焦虑状态的改善及安全性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曲宝平等[25]收集70例Hp相关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中药)和对照组(含铋剂标准四联疗法),治疗组针刺夹脊穴、中脘、建里、梁门、足三里、三阴交,服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合香砂六君子汤,两组均用药14天,治疗组根治率不及对照组,但治疗组在缓解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药物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表明中医药作为辅助疗法值得推广。

1.3.2  寒热错杂型  李娜等[26]收集80例Hp阳性且证型符合寒热错杂型患者,对照组给予标准四联根除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固本除幽汤(党参20g,炒白术、黄芩、茯苓各15g,法半夏、大枣各10g,黄连、干姜各9g,吴茱萸3g,炙甘草5g),均用药14天,两组Hp根治率对比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郭苗苗等[20]收集40例Hp阳性,证型为寒热错杂型患者,单纯使用益气清胃汤(党参、姜半夏、白花蛇舌草、白及、白豆蔻、黄芩、木香、大枣、三七、甘草)治疗Hp,服用1月后,Hp根治率为92.5%,中医症状积分明显改善(P<0.01),但其样本量较小,存在一定误差,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及进行与西药四联疗法进行双盲随机对照比较。胡峰等[27]收集100例Hp阳性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照组给予含铋剂标准四联方案,治疗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服药14天后,两组患者Hp根治率分别为87.9%、9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显示荆花胃康胶丸可降低患者1年后复发率[28],且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明显降低。

1.3.3  脾胃虚寒型  薛双凯等[29]收集40例Hp阳性伴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对照组给予对症及对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治疗,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Hp根治率更高、复发率更低、机体胃黏膜改善更明显,且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联用中药不仅近期临床价值提高,亦有远期实用价值。据研究统计,约80%消化性溃疡因Hp感染所致[30],当下西医在治疗Hp合并消化性溃疡时主张先根除Hp[31],而中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有较大的优势[32],故治疗Hp合并消化溃疡时常见方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李文红[33]收集70例Hp阳性伴胃溃疡(脾胃虚寒型)患者,对照组给予标准三联,用药14天后单独服用奥美拉唑8周治疗,治疗组与此基础上加用黄芪建中汤治疗,两组患者Hp根治率分别为82.86%、97.14%(P<0.05),且治疗组近期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3月后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此外,王丽玉[34]研究发现使用延胡索20g、吴茱萸、丹参、桂枝各15g、干姜、广木香、制附子各10g,进行双侧胃俞穴、肺俞穴、足三里穴、中脘穴及神阙穴等的穴位贴敷对脾胃虚寒型Hp阳性患者症状改善有明显疗效。

1.3.4  肝胃不和型  陈春红等[35]收集96例Hp阳性伴慢性胃炎(肝胃不和型)患者,对照组给予含铋剂标准四联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越鞠四逆散加减(柴胡15g, 白芍15g, 苍术15g, 栀子15g, 神曲15g, 法半夏15g, 枳壳10g, 香附10g, 砂仁10g, 焦山楂10g, 生甘草5g)加减治疗,结果两组患者Hp根治率分别为45.83%、39.58%(P>0.05),但观察组改善胃黏膜炎性、降低中医症候评分较对照组明显(P<0.05),半年后随访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5.00% 、75.00%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 说明中西药联合运用的远期抗Hp疗效较单纯西药治疗更佳。

2  针灸推拿

中医不仅包含中药,针灸推拿的疗效亦深入人心。针灸推拿治疗Hp的常见方法有针灸推拿配合Hp四联根除法、针灸推拿配合中药疗法或针灸推拿单独治疗等。针灸常选的主穴有中脘、足三里、胃俞、内关等,配穴有肝俞、阳陵泉、太冲、关元等,依据虚实情况采用相应补泻手法。金清龙等[9]研究表明,针灸胃俞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曲泽穴及内关穴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Hp感染寒热错杂型CAG患者,能够明显改善其症状,有很强的抗Hp能力,同时安全性高。周思清等[36]通过针灸内关、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联合奥美拉唑三联治疗小儿Hp,结果表明,西药配合针灸疗法可提高Hp清除率。赵昕等[37]的相同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有学者[38]通过温针灸治疗,有效改善脾胃虚寒型患者的胃脘部疼痛;也有学者通过辨证分型采用中西药结合对足三里、胃俞穴等进行穴位注射[39],以达到双重治疗的效果;以及有学者运用中药汤剂配合穴位(中脘、脾俞及双侧足三里、天枢)埋线[40]治疗Hp型CAG,结果发现疗效都较常规疗法高。

3  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对于Hp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发现,单纯中医药治疗效果不显著,且采用中医药治疗时多是针对Hp相关疾病的特定证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中医药联合西医治疗,其Hp根治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较单纯西医疗法明显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具有远期应用价值。经方一直作为中医临床发展的研究重点,单纯的经方不仅可以提高Hp根治率,不良反应较少,对炎症、溃疡等亦有明显的疗效,但临床数据及可用方剂较少,还需进一步探讨研究。此外,对于基础实验研究,其样本不够大、部分结论数据可靠性低、缺乏一定数量的药理及动物实验研究[41]。所以,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仍需继续研究[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