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亓振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公众的关注。在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当下,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刻不容缓。抽检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关键手段,科学精准地开展抽检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剖析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常见的问题,涵盖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及分析利用等方面。通过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包括完善标准规范、强化人员培训、优化抽样方法、提升数据分析能力等,旨在提高食品安全抽检数据质量,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支撑,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关键词:食品安全;抽检数据;问题分析;对策
Analysis of Comm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Food Safety Sampling Data
QI Zhen
(Jinan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food safety issue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At a time when food safety incidents occur frequently,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Random inspection is a key means of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it is crucial to conduct random inspections scientifically and accurately.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common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random inspection data, covering aspects such as data accuracy, completeness, representativeness, and analysis and utilization. By exploring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targeted solution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improving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strengthening personnel training, optimizing sampl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data analysis capabilities, aim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ood safety random inspection data,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ensure public food safety.
Keywords: food safety; sampling data; problem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食品安全抽检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食品生产、经营等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1]。而抽检数据是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核心成果,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监管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常出现各类问题,制约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常见问题
1.1 数据准确性问题
检测设备精度不足、试剂质量不稳定以及检测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等,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例如,一些基层检测机构的设备老化,未及时校准,在检测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时,可能得出与实际含量不符的数据。此外,某些检测技术对复杂基质食品中的微量有害物质难以精准测定,如食品中低剂量的新型非法添加剂检测,技术方法的不完善可能造成结果偏差[2]。此外,检测人员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检测数据偏差。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样品粉碎不均匀、提取试剂用量不准确等会影响后续检测结果。部分检测人员对操作规范理解不深,在实验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如在微生物检测的无菌操作环节操作不当导致样品污染,使检测数据失真。
1.2 数据完整性问题
抽检记录中部分关键信息记录不全,如样品的生产批次、保质期、生产工艺等信息缺失,影响对食品质量的全面评估。例如,在对某品牌糕点进行抽检时,未记录其加工过程中是否使用了特殊添加剂,导致无法准确判断该糕点的安全性。个别检测机构因工作疏忽或故意隐瞒,未将部分检测数据上报,导致数据链条不完整。这种情况可能使监管部门无法掌握全面的食品安全状况,错过对潜在食品安全问题的预警时机。
1.3 数据代表性问题
1.3.1 抽样不合理
抽样地点分布不均,过于集中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忽视了小型食品店、农村地区小卖部等零售终端,导致抽检数据不能反映整个食品市场的真实情况。例如,在某地区的食品安全抽检中,80%的样品来自城市的大型超市,农村地区的食品质量状况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1.3.2 抽样数量不足
在确定抽检样品数量时,未充分考虑食品的生产规模、销售范围等因素,样品量过少,无法准确推断总体质量水平[3]。例如,对某大规模生产的饮料产品进行抽检,仅抽取了少量样品,难以代表该批次饮料的整体质量。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季节性特点,部分食品在不同季节的生产原料、加工工艺和储存条件不同,其安全风险也会有所变化。如果抽样仅集中在某一时间段,而未考虑不同季节的差异,就难以捕捉到食品在全年不同时段的安全问题。例如,夏季气温高,微生物易于繁殖,一些易腐食品的微生物超标风险增加,若夏季抽样不足,就可能低估此类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风险。
1.4 数据分析与利用问题
多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仅对抽检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如计算合格率、不合格率等,缺乏对数据的深度挖掘,未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无法发现数据间潜在的关联与规律。例如,未能将食品的不合格项目与生产企业、产地、季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无法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规律。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导致数据无法整合利用。例如,卫生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各自开展抽检工作,但数据互不流通,这导致重复抽检,浪费资源,且难以形成对食品安全状况的全面、系统认识,降低了监管效率。
2 食品安全抽检数据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标准规范不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虽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给检测人员的实际操作带来困惑。例如,在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标准上,不同标准对同一种添加剂的限量规定和检测方法略有差异,导致检测结果难以统一。
2.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检测人员缺乏系统的食品安全检测专业知识,对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掌握不熟练。一些基层检测人员对近年来新出现的食品非法添加物检测技术了解甚少,影响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个别检测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抽检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数据记录不完整、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2.3 资源投入不足
食品安全抽检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设备购置、试剂采购、人员培训等。但部分地区由于经费有限,无法及时更新检测设备,影响检测精度。例如,一些基层检测机构因经费紧张,仍在使用老旧的气相色谱仪,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检测需求。随着食品安全抽检任务的不断增加,专业检测人员数量相对不足。部分地区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导致工作精力分散,难以保证抽检工作的质量。
2.4 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检测机构缺乏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过程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例如,在样品采集、运输、保存等环节,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容易导致样品变质或数据失真。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等环节缺乏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分散,难以实现高效整合和利用。此外,数据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
3 解决食品安全抽检数据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标准规范体系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食品安全标准的研究和修订工作,及时更新和完善标准内容,消除标准之间的矛盾和交叉。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食品行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监管需求,适时调整标准[4]。例如,针对新出现的食品加工工艺和食品添加剂,及时制定相应的检测标准和限量规定。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统一解读,明确标准的适用范围、操作要点等,为检测人员提供准确的指导。通过举办培训班、发布标准解读文件等方式,确保检测人员对标准的理解一致,提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2 提升人员素质
定期组织检测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内容涵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检测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邀请行业专家授课,分享最新的检测技术和经验[5]。鼓励检测人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知识面。例如,每年组织一次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讲解新型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前沿技术。开展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其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工作认真负责、数据质量高的检测人员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数据造假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3.3 加大资源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试剂的采购以及人员培训等工作的顺利开展。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新技术研发和检测方法的改进[6]。例如,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如高分辨率质谱仪等,提高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根据食品安全抽检工作的实际需求,合理配备专业检测人员。通过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充实检测队伍。同时,优化人员结构,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不同专业背景互补的人才梯队。例如,招聘具有食品科学、分析化学等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基层检测机构。
3.4 健全管理机制
检测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对抽检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手册,明确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检测等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操作规范。加强内部审核和外部评审,定期对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评估和改进。例如,在样品采集环节,制订严格的采样流程,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在检测环节,定期进行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比对试验,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搭建统一的食品安全抽检数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采集、存储、分析和共享。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抽检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点。同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采取加密、备份等措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例如,通过信息化平台,监管部门可以实时掌握各地区、各类食品的抽检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和风险预警。
4 结语
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在准确性、完整性、代表性以及分析利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标准规范不完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资源投入不足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完善标准规范体系、提升人员素质、加大资源投入和健全管理机制等一系列对策,可以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的质量,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切实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未来,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食品安全抽检工作还需持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
参考文献
[1]赵红磊,杨丽蓉,赵红艳,等.食品安全抽检数据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食品与机械,2024,40(1):68-72.
[2]王乃铝.加强信息化建设 促进食品抽检质量提升[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22(10):51-54.
[3]刘世娟.食品安全抽检数据质量问题分析及提升建议[J].现代食品,2023(17):169-172.
[4]王兆琦,杨姗姗,张宁,等.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报告数据的常见问题解析[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22,58(8):957-961.
[5]张明玉.食品检测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食品,2024(7):41-44.
[6]孟博文.浅析食品检测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现代食品,2024(6):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