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冷链物流现存问题及改进对策探讨
作者: 程怡媚摘 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愈发严苛,冷链物流在保障食品品质与安全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简要分析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从温度控制、运输时间及食品包装等方面分析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强化冷链温控措施、完善运输保障机制、优化包装体系建设等改进措施,旨在为提升食品品质与安全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冷链物流;食品;温度;运输时间;包装
Discussion 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Food Cold Chain Logistics
CHENG Yimei
(Hebi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Hebi 45803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modern living standards, consume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about food. The role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ensur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od cold chain logistics in China,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cold chains logistics from the aspect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transportation time and food packaging, and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cold chain temperature control measures, improving transportation support mechanism and optimizing packag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improv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Keywords: cold chain logistics; food; temperature; transportation time; packaging
在当今社会,食品行业的发展与冷链物流紧密相连,冷链物流已成为保障食品品质与安全的关键要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新鲜度、营养保留及安全性要求愈发严苛。这便使生鲜蔬果、肉类海鲜、奶制品、速冻食品等各类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转过程都依赖高效、可靠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低温保障链,其核心在于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有效减缓食品发生不良的生理生化反应,减少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质量损耗。一旦冷链物流出现问题,会导致食品变质,损害消费者健康权益,还会影响食品企业声誉和经济效益。因此,加强冷链物流的管理,确保食品在整个流转过程中的品质与安全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食品行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 冷链物流概况
1.1 冷链物流的定义
冷链物流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和蓄冷技术为手段,使冷链物品(易腐食品、药品等)从生产、流通、销售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冷链物品质量,减少冷链物品损耗的物流活动。冷链物流由冷冻供应、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以及冷藏销售5个方面构成[1]。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冷链物流卫生规范》(GB 31605—2020)的规定,冷冻食品储存环境温度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均不应高于-18 ℃,冷藏食品储存环境温度为0~10 ℃。
1.2 冷链物流对于食品行业的作用
冷链物流在食品行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①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中,冷链物流都能够确保食品处于规定的低温状态下,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食品受到污染的风险,保障食品的品质和安全[2]。②通过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冷链物流可以减缓食品的氧化、水解等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速度,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和货架期[3]。③冷链物流能够使消费者购买到来自遥远地区的特色食品,享受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④冷链物流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食品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食品生产和流通的效率和质量,也有助于促进食品行业的市场细分和差异化竞争,为食品生产商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⑤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需要跨国运输,冷链物流能够确保食品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和安全,满足进口国对于食品品质和安全的严格要求。
2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正处于快速发展与深度变革的关键时期。从数据来看,2023年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约3.5亿t,同比增长6.1%,表明食品行业对冷链物流依赖度的持续提高。2023年,冷藏车保有量约43.2万辆,同比增长12.9%,为冷链运输提供了更有力的硬件支撑;冷库总量约2.28亿m3,同比增长8.3%;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585.5亿元,同比增长8.2%。这些都表明冷链物流基础网络在不断完善[4]。然而,尽管食品冷链物流发展规模扩张迅速,但是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温度控制、运输时间及食品包装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3 食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3.1 温度控制
温度是影响冷链物流中食品品质与安全的关键因素。冷链物流不但要使食品能够迅速地从农田运输流转至餐桌,而且要让食品始终处于最为适宜的温度环境中。但对于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存在车辆隔热性能不佳等问题,致使运输过程中温度产生波动;仓储阶段存在温度分区不够精准以及温度控制滞后等问题;装卸过程中车门打开时间过长或频繁开关门可能导致温度波动。这些问题使得食品在储运过程中容易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出现变质、腐败的情况。所以,温度的精准控制对于冷链物流而言至关重要。
3.2 运输时间
运输时间延误是食品冷链物流发展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其成因众多,如交通拥堵、路线规划不当、车辆故障维修、恶劣天气及信息传递不畅等均可导致运输时间延误。尤其是在生鲜产品运输过程中,运输时间越长,生鲜产品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程度就越大,进而导致生鲜产品品质下降[5]。潘捷等[6]研究显示,在冷藏运输过程中,随着运输时间的增加,腌制鲟鱼的新鲜度会逐渐降低。此外,部分商家采用“干冰+泡沫箱”的方式为生鲜农产品保温,一旦运输时间超出预期,干冰大量挥发,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将下降,易出现冷链断链致腐烂,严重影响冷链服务质量与食品价值[7]。
3.3 食品包装
①部分食品包装隔热效果差,无法有效阻挡外界热量的传递,导致食品变质速度显著加快;部分食品包装密封不严,导致冷链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冷气大量流失,破坏恒温环境,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影响食品安全性;部分食品包装防潮性能弱,在低温高湿环境下无法保障食品质量。②部分食品包装标识不明,相关人员难以精准获取食品储存条件、保质期、适配温度等关键信息,导致出现将不同储存温度的食品混放等问题,难以保障食品的品质与安全[8]。
4 食品冷链物流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强化冷链温控措施
在冷链物流中,各环节的温度控制极其重要。运输环节,可选择具有高隔热性能的材料制作车厢,如聚氨酯;采用先进的相变蓄冷技术,如蓄冷板冷藏车,利用蓄冷板内的相变蓄冷材料作为冷源来保持车内持续低温,减少温度波动[9]。仓储环节,精准管控至关重要。可以采用前沿温度分区技术与专业设备,根据食品适宜的储存温度,如速冻食品最佳储存温度为-25~-18 ℃,鲜鱼为-3 ℃左右[10],精细划分仓储空间,保障食品品质与安全。还需要引入高精度智能温控装备,凭借其先进传感器与快速响应系统,破解温控滞后难题。同时,搭建实时监控系统,利用高灵敏度传感器24 h监测仓库温度,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温度异常波动时自动警报并启动调节机制,确保仓储温度符合要求。装卸环节,采用保温提升门和充气门封等保温设备,减少装卸过程中热量的散失和外部温度的影响;在装卸衔接区域设置临时保温设施,如保温帐篷或保温罩,为食品提供短暂的保温过渡环境;优化装卸流程,制订严格的装卸操作规范,减少车辆门打开时间和频繁开关门的次数,保障此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4.2 完善运输保障机制
在冷链物流中,为有效解决运输时间延误等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①在运输路线规划方面,应充分利用物流信息系统,整合实时交通路况、气象、地理等多源数据,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规划最优运输路线,避开拥堵及恶劣天气影响区域,降低延误可能性[11]。针对突发情况,建立应急路线预案,遇道路事故、恶劣天气预警等能迅速切换备用路线,保障食品运输的连续性,减少对食品品质的影响。②加强运输设备维护与管理也极为关键。建立健全车辆定期检修和保养制度,安排专业人员按标准全面检查与维护制冷、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及时排除故障隐患,减少因维修耗时导致的延误[12]。为车辆配备应急维修工具包与常用零部件储备箱,遇到突发小故障时,司机能第一时间自行应急处理。同时,搭建远程技术支持云平台,一旦出现复杂故障,专业人员可远程实时指导维修,或迅速调度救援力量,以保障运输时效。
4.3 优化包装体系建设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环保要求的提高,生物可降解材料备受青睐。纳米纤维素尤受瞩目,其属于天然纤维素,可再生且能降解,比表面积大、密度高、生物相容性优,常以复合膜形式用于食品包装等领域[13]。与此同时,着重提升包装的密封与防潮性能,采用高阻隔性复合材料封口确保密封完整,防止冷气泄漏与微生物污染。针对防潮问题,食品包装内可放置防潮剂,或采用防潮纸、防潮塑料薄膜等包装材料,并对湿度敏感食品,运用多层防潮包装结构,切实保障食品品质与安全。
包装标识信息的完善意义重大。因此,应建立统一的食品标识标准,确保所有冷链食品在包装上明确标注储存条件、保质期、适配温度等关键信息。以速冻食品为例,清晰标注冷藏温度和保质期要求,以避免因标识不明引发的错误操作。另外,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实现智能仓储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冷链物流中,食品包装粘贴RFID标签,既可存储食品信息与物流数据,又便于物流人员进行精准管理及消费者进行追溯查询。肖夫克等[14]提出了一种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和测量相位融合的无源RFID定位方法,该方法可有效提升农产品包装定位精度,能够为大型农产品仓储智能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4.4 培养食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要想确保食品冷链行业持续、稳定发展,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冷链食品物流管理人才十分重要。高校应发挥核心作用,优化专业设置,打造跨学科师资团队,将食品科学、物流管理、制冷技术、信息技术等知识深度融合于课程,同时增加冷链实操课程,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企业应积极与高校对接,参与教材编写,提供实习岗位。同时,企业应加强对一线物流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9]。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