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食品包装上的游戏化设计策略
作者: 招振华
Gamification Design Strategies for Children’s Food Packaging
ZHAO Zhenhua (Guangdong Technician Institute,Huizhou 516loo,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iversified consumer demand,the innovation of children’s food packaging design has become the key. Gamification is an emerging strategy that embeds fun and interactive elements to capturechildren's atention,deepen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brands and consumers, and enhance brand loyalt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gamification design of children's food packaging,evaluates its role in promoting market performance,and puts forward forward-look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based on industry trends,aiming to provide food enterprises with creative and ffctive packaging design references.
Keywords: children's food packaging; gamification design; creative design
儿童食品市场作为食品行业的重要分支,其目标消费群体呈现出独特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对于儿童而言,食品不仅承载生理需求,更兼具娱乐与探索功能。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包装设计激发儿童兴趣,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议题。近年来,游戏化设计策略应运而生,通过巧妙融入游戏元素,重构产品包装,显著增强了消费者的体验深度与参与广度,为品牌差异化竞争开辟了新路径。
1游戏化设计的特点
游戏化设计作为一种跨领域的应用策略,其核心在于将游戏机制中的关键元素如奖励机制、挑战任务、故事情节等迁移至非游戏场景,以此激发用户的内在动机与参与热情。这一设计理念不仅重塑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模式,更在深层次上契合了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动机制。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揭示了人类行为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胜任感与归属感。自主性体现为个体对行为选择权的掌控感;胜任感源于对挑战的成功应对与能力提升;归属感则通过社会联结与群体认同得以实现。游戏化设计通过构建即时反馈系统(如积分、徽章奖励)、阶梯式成就体系(如任务解锁、等级晋升)以及协作型社交机制(如团队任务、排行榜竞争),精准回应了这些心理需求。例如,在积分奖励机制中,用户每完成一项任务即可获得可视化积分,这种即时反馈强化了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提升了自主性与胜任感;而排行榜与团队任务则通过社交比较与协作互动,满足了用户的归属感需求。
对于儿童群体而言,游戏化设计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行为激励层面,更深刻影响其认知发展与社会化进程。儿童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注意力、记忆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塑造高度依赖感官刺激与互动体验。游戏化设计通过整合视觉(如动态图形、色彩对比)听觉(如音效反馈、语音引导)及触觉(如可触摸材质、互动机关)等多模态感官输入,构建了沉浸式学习环境[]。例如,一款结合AR技术的儿童食品包装,可通过扫描呈现3D动画角色,儿童需通过触摸屏幕完成拼图任务以解锁故事章节。此类设计不仅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还通过叙事性任务促进了语言理解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此外,游戏化设计中的社交元素(如合作解谜、角色扮演)为儿童提供了模拟社会交往的情境。在多人协作任务中,儿童需协商分工、共享信息,这一过程既强化了沟通技能,也培育了同理心与团队意识。例如,某品牌推出的系列包装,每款包含不同角色卡片,儿童需通过交换卡片完成完整故事线,这种设计无形中构建了同伴间的互动纽带,将消费行为转化为社交资本积累。游戏化设计通过心理需求满足与多感官刺激,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更在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随着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与交互设计理论的交叉融合,游戏化设计将进一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与教育价值的深度耦合[2]。
2儿童食品包装游戏化设计的具体策略
2.1 视觉设计
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卡通形象、色彩搭配和动态效果是提升产品吸引力的重要元素。通过精心设计这些视觉和互动元素,可以有效抓住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购买欲望。采用可爱的卡通人物或动物作为包装的主要视觉元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选择适合品牌的卡通形象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考虑品牌形象本身,还要结合产品的特性与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特点。例如,在健康类儿童食品的包装上,可以选用温顺可爱的小熊、兔子等动物形象;而在趣味零食的包装设计中,则可以选择更具个性化的超级英雄或者魔法生物等角色。设计师应注重卡通形象的表情、姿态和动作,使其能迅速吸引儿童的目光。儿童食品动物包装设计示意图见图1。
在进行色彩搭配设计时,鲜艳且对比强烈的颜色组合不仅能快速吸引儿童的眼球,还能传递出积极、快乐的情感。在选择色彩时,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对色彩的偏好。例如,红色和黄色通常被认为是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颜色,能够唤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兴奋感;而蓝色和绿色则给人以平静和自然的感觉,适合用于健康食品的包装设计。为了确保色彩的有效运用,设计师可以在背景色与主体色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要信息。同时,合理利用渐变色和彩虹色等手法,使包装更加生动有趣,进一步增强视觉冲击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ia20250643.pd原版全文
动态效果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设计手段,它通过引人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或动画贴纸等方式,赋予包装更多的互动性和趣味性。① 利用AR技术。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扫描包装上的特定图案,触发虚拟现实体验,如观看动画短片、参与小游戏或解锁隐藏内容。这种技术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还延长了他们与品牌之间的互动时间[3]。 ② 使用动画贴纸。这些贴纸可以是简单的二维动画,也可以是带有特殊效果的三维模型。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包装设计中,可以让静态的包装瞬间变得生动起来。
2.2 互动设计
在儿童果酱食品包装设计中,游戏化互动设计能够显著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与用户体验。以将果酱主题食品设计成调色板为例(图2),这一创意不仅将食品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还通过多感官体验与互动机制,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包装形态设计上,将果酱瓶身设计成调色板的形式,每个果酱瓶如同调色板上的颜料罐,瓶盖则采用鲜艳的色彩与可爱的图案,如草莓、蓝莓、橙子等水果形象,既可直观展示果酱的口味,又能增加视觉趣味性。调色板的设计不仅便于携带与存放,还可鼓励儿童在食用果酱的同时,进行色彩搭配与艺术创作,将食品消费转化为一种创意游戏。
在互动机制上,可以设计一系列与调色板相关的游戏与挑战。例如,包装背面或附带的小册子中,可以印有色彩搭配指南与创意食谱,引导儿童根据调色板上的果酱颜色,尝试不同的果酱组合,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果酱画作或美食。同时,还可以设置线上互动平台,鼓励儿童上传自己的果酱作品,参与色彩搭配比赛或创意食谱分享,增强用户黏性,形成品牌社群。为了进一步提升互动体验,可以在包装中融入AR技术。通过扫描调色板上的特定图案,儿童可以在手机或平板上看到果酱瓶变为虚拟调色板,并与之进行互动[。

此外,还可以考虑在包装设计中加入教育元素。例如,在调色板边缘或果酱瓶身上标注色彩名称与对应的水果营养价值,让儿童在享受果酱美味的同时,学习到色彩知识与健康饮食理念。在材料选择上,应确保包装材料安全无毒,符合儿童食品包装标准。同时,考虑到儿童的动手能力与安全性,包装设计应易于开启与关闭,避免尖锐边角与易碎部件。将果酱主题食品设计成调色板,并通过形态创新、互动机制、AR技术融入与教育元素添加等方法,可以打造出既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食品包装。这种游戏化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与用户体验,还为品牌塑造了独特的形象与价值观。
2.3 情感设计
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故事叙述与角色扮演的融合应用,为产品赋予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情感价值与互动体验。这两种策略通过构建叙事场景与行为参与机制,不仅增强了包装的吸引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结,成为现代儿童食品市场中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手段[5]。
故事叙述作为包装设计的核心叙事工具,其本质是通过视觉与文本的结合,将产品转化为承载文化意义与情感共鸣的媒介。设计师需以儿童认知特点为基点,构建符合其理解能力的叙事逻辑。例如,以水果为主题的零食包装,可通过插画与简短文字描绘果园生态:从果农培育果树的匠心过程,到果实采摘时的自然场景,再到产品加工中的健康理念传递。此类叙事不仅赋予产品“自然”“健康”的符号价值,更通过具象化场景唤醒儿童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季节性或节日主题包装则可借助文化符号增强代入感,如圣诞节包装融入驯鹿与雪撬的童话元素,万圣节设计采用魔法森林的神秘意象,使产品在货架陈列中形成独特的视觉记忆点。为确保叙事有效性,设计师需平衡故事性与简洁性,避免信息过载导致认知疲劳,同时注重情节的逻辑闭环,使儿童在碎片化接触中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认知。
连续叙事策略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延展性与参与感。通过系列化包装设计,将完整故事拆解为多个章节,分别呈现于不同产品包装上。例如,六款零食包装可构成“森林探险”主题故事线,每款包装展示一个探险节点,并设置悬念引导消费者集齐全套。这种设计既激发了儿童的收集欲望,又通过阶段性叙事维持其长期关注。品牌可借此构建“故事宇宙”,将产品消费转化为叙事体验,形成“购买-阅读-再购买”的闭环。
角色扮演策略则通过物理交互与虚拟体验的融合,将包装设计转化为行为参与的载体。设计师需从儿童游戏心理出发,将包装结构转化为可操作的道具。例如,超级英雄主题包装可设计为可折叠的面具或披风,儿童通过简单剪裁即可实现角色扮演。此类设计不仅提升了包装的趣味性,更通过身体参与强化了品牌记忆。为深化沉浸感,包装内可附赠贴纸、徽章等配件,帮助儿童完善角色装扮,形成“产品-道具-角色”的完整体验链。
3结语
儿童食品包装上的游戏化设计不仅是吸引目标消费群体的有效方式,还是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运用视觉、互动和情感设计等策略,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游戏化设计将继续演进,为儿童食品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余安琪.基于游戏化思维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J]湖南包装,2019,34(4):109-112.
[2]李莉.AR技术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9(6):125-128.
[3]李岚.游戏化思维:重新定义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J].东南传播,2020(2):135-137.
[4]郭彦彤,王佳.游戏化思维在包装设计中的可实施性研究[J].设计,2019,32(8):112-114.
[5]夏兵,郭彦彤.当代游戏化包装的美育价值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22):207-21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shia2025064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