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高校食品类实训室安全制度调研及改进研究
作者: 黄宗现摘 要:高校食品类专业是一门极其注重操作技能培养的学科。在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训教学占到较大的比重,通过系统的实训课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有利于培养其专业技能。食品类实训室是实训教学工作的主要场所,因此保障实训室安全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本文结合重庆轻工职业学院食品类实训室的安全建设工作,围绕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加强实训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数字化;食品类专业;实训室安全;制度改进
Abstract: The food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discipline tha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operational skills. In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students, practical training and teaching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and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can be exercised through systematic practical training cours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food training room is the main place for training and teaching, so ensuring the safety of the training room is a work that needs to be promoted for a long time. Combined with the safety construction of the food training room of 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safety awareness,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safety systems, and strengthening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Keywords: digitization; food major; training room safety; system improvement
高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大部分高校都有实验实训室,学生会在实训室中开展相关实验,尤其是食品类专业,实验实训课程更多。各大高校对实训室安全问题较为重视,且主要聚焦于工科实训室,没有大型工程实训设备、没有危化品的食品实训室容易被认定为相对安全、不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实训室。食品类实训室由于其专业特点,有些特殊的安全隐患容易被忽视,需要高校加强重视。
1 高校食品类实训室安全管理现状
1.1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安全的前提,实训室安全制度要涵盖安全建设的各个方面,同时也要聚焦某些具体问题,不可大而化之。传统的管理制度没有将责任明确到个人,管理混乱,分工及责任不明确,导致实验室安全问题频发。因此,相关单位应及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联合多部门齐抓共管,务必要让各项制度都落在实处。
1.2 信息化水平低
大多数的院校采用人工或者手工的方式管理实训室,相关数据记录均为纸质版,容易丢失,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此外,实训室的使用频率较低,除了本专业的学生,其他人不能使用实训室。同时,实验器材通常都比较昂贵,长时间不使用会导致设备老化,造成资源浪费,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总之,目前高校实训室存在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才能发挥出实训室更大的作用。
1.3 安全意识较淡薄
部分师生对实训室安全不够重视,认为保障实训室安全是实验员的工作范畴,与自己关系不大,主观上不愿意参与,积极主动性不高,部分安全教育工作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面对学校和老师的安全教育,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认为安全宣教无意义,属于小题大做[1]。食品类专业对学生的实操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各项实操过程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注意隐蔽的安全问题,培养其严谨踏实的工作素质,渗透安全教育,避免今后工作中的职业安全伤害。
2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食品类实训室安全制度改进策略
2.1 健全实训室安全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
(1)建立实训室安全制度。高校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层面上的安全制度包括安全管理总则、实训室安全管理预案、安全培训制度以及奖惩与问责追责制度等。实训室层面的安全制度包括实训室安全责任人制度,安全检查、值班值日制度,实训室安全培训制度,实训室工作人员守则,专项应急预案,各类仪器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废弃物的管理制度等。所有制度都具有可操作性。
(2)建立实训室管理责任制度。各高校应有专业人员对实训室进行日常维护,并与企业和专业教师对接,发挥出实训室应有的作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规范使用,谁使用谁负责。高校应建立从上到下的安全责任体系,学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各实训室的安全责任人及每一位使用实训室的教师应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做到职权分明、责任到人。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训设施使用规范进行操作,加强教师与学生的管理,保障实训教学顺利开展。实训室负责人要定期与企业沟通,了解行业动态,及时调整实训室设备与软件,从而与行业接轨,不被淘汰。
2.2 改善实训操作环境,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应不断加大对各实训室的资金投入,美化实训环境、更新实训设备、更合理地规划实训室布局、完善实训室供水系统以及加大消防安全设施投入。但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实训室的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为了满足实训的需要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予以支持。虽然学院的年度预算中会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实训,但由于专业的原因,实训耗材消耗量较大,容易磨损的仪器也需要及时更换,导致实训经费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实训室资金投入,同时做到合理使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合理的实训操作环境。
此外,还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食品类实训室在实验中会产生大量的实验数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几个学校之间的实验数据资源共享。经过多人进行重复操作,反复验证,才能得出较为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远程共享,帮助实验人员提升工作效率[2]。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企业进校、教师下厂,互相了解后再对实训室进行设计与建设。加大实训室的资金投入力度,使其紧跟社会发展,做到行业与实训相同;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依靠企业对学校进行资金投入,缓解高校的资金问题。
2.3 在实训室中应用智慧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智慧管理是指发挥和运用建设能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等对企业进行管理,对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实现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将智慧管理应用在实训室管理中,有利于实训室管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进而提升实训室的管理工作效率[3]。例如,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记录,并将其上传至云端,无须再进行登记,不仅能节省登记的时间,还能提升管理效率。此外,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相关步骤的提示,确保学生操作的规范性。
2.4 多方应用开放共享,提升实训室安全管理水平
在进行食品类实训室建设以及设备采购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用性、先进性为目标,切忌盲目攀高、不切实际,并做好对现有实训室以及设备等的统计管理,以提高实训室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率。食品类实训室可根据教研室提供的实训课程计划,提前进行实训室的统筹安排。在实训室中,引进较为先进的管理系统,缩短管理时间,促进其他活动的顺利开展[4]。同时,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更新管理意识,提升工作能力,以更好地使用相关管理系统。除了课内应用外,其余实训室还可对在校生、社会培训机构等开放,以更好地利用实训室资源,满足校内外相关人员或机构对实训室资源的需求。在每学期开学前,相关实训基地管理人员可结合教研室、社会机构的预约情况统一安排实训时间、实训室、实训项目、设备器械等。如果部分实训课程安排紧张,可在白天开放的基础上,增加晚上开放时间,以满足校内外的需求。
此外,还要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实训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从事实训工作的教师包括指导实训的教师和实训室管理人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实训室建设和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定期参加新技术学习培训班、参观其他院校实训室等多种途径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还可以引入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借鉴产学研一体的思路,对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融合,鼓励教育者从知识型朝着技能型转变,做到既能够培养人才又能够出成果,并鼓励教育者积极参与实践工作,加入实验、实训项目等开发中。高校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实训室工作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提高待遇,奖惩明确,稳定实训室技术人员队伍,确保实训室管理到位。
2.5 加强安全意识培训,强化实训师生的安全意识
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大实验室安全宣传力度,实行全员化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理念,提升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①高校应该结合食品专业实际,进行实验安全手册的编写,保证学生人手一本。安全手册的内容应该包括用电、用水、危险化学品使用以及防火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充分地认识。例如,在学生正式进入食品类实训室时,开展专业实训课程的第一课就是进行安全培训,和每一位学生签订实训室安全教育责任书,加强学生的安全责任使命感,带领学生熟悉食品类实训基地每个楼层的安全通道、防火器材的放置位置等,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让学生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形成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5]。②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请校内外的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事故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把实训中心的安全教育融入对新生的教育中。食品类专业新生的入学教育除了常规内容外,额外增加了实训室安全教育。通过讲座培训、安全知识竞赛、参观实训室等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此外,要注重安全培训,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开展安全培训。线上,通过开发微信小程序等,分享相关的安全实验知识,让学生进行实名打卡学习;线下,学校应该定期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讲解相关的安全知识。在完成培训后,高校应该进行针对性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3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实训室的管理对于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到实训室的管理中是大势所趋,是提升管理效率的必然选择。通过教育信息化进行实训室的管理,有助于实训室管理更加智慧化,同时能提高实训室安全管理水平,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秋,何军.基于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系统[J].河南科技,2021,40(21):27-29.
[2]丁佳.依托信息化系统提高高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水平[J].中国信息化,2023(4):76-78.
[3]韦桂海.实训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7):266-268.
[4]吴健,刘孝赵.实训室安全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9):136.
[5]张树新.食品工程质量中食品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食品,2024(10):88-90.
基金项目:重庆轻工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数字化背景下高校食品类实训室安全制度调研及改进研究”(QGZYRWYB202304)。
作者简介:黄宗现(1993—),男,重庆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实训室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