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安全标准在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方宇翔 吴小玲 钟小红摘 要:食品安全是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切实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应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并确保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得到有效执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基于此,本文概述食品安全标准的内涵和作用,分析食品安全标准在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优化建议,以期为食品安全标准在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管理;应用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in Modern Food Safety Management
FANG Yuxiang, WU Xiaoling, ZHONG Xiaohong
(Guangdong Food Safety Society, Guangzhou 510199, China)
Abstract: Food safety is a highly concerned issue among the public.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afeguard public health,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ensure that food safety standards ar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in food safety management, thereby maximizing the prevention of food safety issue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role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i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food safety management, and proposes relevant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in modern food safety management.
Keywords: food safety standard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application
近年来,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食品贸易的不断发展,现代食品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包括生产环节的质量与卫生不达标、运输环节的污染问题,以及生产环节中过量使用添加剂等。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从整体上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和管理。公众对现代食品的高质量需求不仅是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现代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因此,深入分析食品安全标准在管理实践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对于提高食品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食品安全标准概述
1.1 食品安全标准的内涵
食品安全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颁布,涵盖食品标准、操作规范、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方面。这些标准的制定需结合国家要求和实际食品生产需求,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基础标准和专项标准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以确保食品生产的全面安全[1]。此外,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也需要结合人们对食品的需求和市场可能出现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进行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是为了确保消费者能够安全地消费食品。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强化对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有效监管,确保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从而切实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1.2 食品安全标准的作用
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制定并发布了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截至2024年8月,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 600多项,这些标准涵盖了2.3万余项安全指标,覆盖了我国居民消费的所有30大类340个小类食品,包括影响居民饮食安全的主要健康危害因素,覆盖了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最终产品的全过程,涵盖了食品生产、食品包装、食品检验等多个方面。同时,通用标准、产品标准、过程控制规范和检验方法等各类标准相互衔接,全方位管控食品安全风险[2]。食品安全标准为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关键的指导。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能有效降低公众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切实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食品生产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以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2 食品安全标准在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不强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然而,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法律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的保障。①食品安全法律意识较弱。一些食品生产者为了获取短期经营收益,忽视了食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这是导致出现食品生产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②对食品安全标准的认识不足。在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食品的口感和色泽,部分企业超标准、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长期摄入这类食品可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增加食品安全隐患。
2.2 标准使用不规范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标准的使用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管理应用中,部分企业存在标准选择不够准确等问题。例如,部分工作人员对标准术语的理解存在偏差,对食品工艺标准流程的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其难以对食品分类系统进行有效的界定,从而可能发生标准选择不准确的问题。此外,由于食品安全标准从发布到实施存在时间差,部分工作人员对新老标准的更替时间不够了解,这也可能导致其在选择标准时出现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广大食品安全相关人员高度重视,以确保标准的准确应用和食品安全的有效保障[3]。
2.3 新型食品标准更新较慢
在现代社会,新型食品种类繁多、工艺复杂,这给食品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有效管理这些新型食品,食品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并能快速运用检验检测技术与方法。然而,新型食品的更新速度较快,而对应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可能导致新食品与旧标准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不相符,从而增加食品安全管理的难度。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及时修订和更新食品安全标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现代食品市场[3]。
3 食品安全标准在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应用中的优化措施
3.1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参照食品安全领域的国际先进标准,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合理性。②全力推动我国现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建立多梯次、多维度、更加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国当前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路是对每类产品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以确保标准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产品标准和通用标准都是控制食品中各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危害物质的技术标准。通用标准基于健康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健康影响因素的类别,为各类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制定限量、使用或标示要求;而产品标准则基于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针对不同产品类别,制定相应的健康影响因素限量、使用或标示要求。具体而言,对于通用标准中已有规定的项目,如污染物、致病菌、食品添加剂等,产品标准应当直接引用相应的通用标准。对于那些通用标准中尚未规定的特定污染因素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质量指标,则可以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在产品标准中制定相应的规定。因此,产品标准与通用标准、检验方法和卫生规范要求等需要紧密衔接和协调统一,形成一道严密的食品安全标准保护网。这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和严格的监管要求,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地方标准体系的建设,深入实施宣贯和跟踪评价工作。此外,企业标准的备案服务也应进行全面优化,以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3.2 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化平台建设
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并发挥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实现食品安全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要在确保公众健康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食品供应全链条的风险管理,并积极适应行业新发展和新业态需求。这有助于填补当前监管中的空白,推动标准体系建设更加严谨和系统化,从而为公众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因此,建设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至关重要,通过公示各地区的食品安全信息、检测数据以及监管情况,能够为现代食品安全管理和标准制定提供全面且及时的信息支持[4]。①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全面、高效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②强化我国食品产业链的全过程监管,应用科技手段,全面监控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③开发并建设全国统一的“查询检索”服务平台,以满足地方标准备案以及企业标准管理的需要。④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并开展预包装食品数字化标签的应用,如在食品标签上添加二维码标识,极大地方便消费者阅读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食品。
3.3 提升检测标准化水平
在现代食品行业中,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食品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核心步骤,对于维护食品的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完善的现代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化的体系,提升检测标准化水平尤为关键。①加强检测人员能力建设,提升食品检测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能力。食品检验通过检测食品的成分、加工工艺、储存条件等,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这项工作需要食品检测人员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对先进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食品检测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②加快食品安全检验标准共享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网络化查询。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食品安全检测标准共享平台,这不仅能让食品生产企业及时了解食品安全检测的相关标准,还能促进食品安全检验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相互促进,从而提升检验工作的标准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此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建立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检验检测体系,实现食品风险信息数据共享,推动跨部门协同治理,以实现食品安全的精准监管。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制订快检计划,统一市场食品快检室的建设标准,以确保食品快速检测工作遵循统一的规范,从而提升检测的标准化水平。
3.4 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跟踪评价
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是了解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执行情况的重要手段,旨在发现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不仅为我国制定和修订食品安全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供依据,也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知识宣传和培训、推动各方正确掌握和使用食品安全标准的有效途径。①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标准跟踪评价,推动标准落地落实。可以通过面对面座谈和填写问卷等形式,与食品相关产业经营人员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重点收集对《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10项专项标准在科学性、适用性和完整性等方面的意见。②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食品标签识读的获得感,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推广我国食品“数字标签”的应用,并优化食品企业标准的备案模式以及工作流程。同时,推进我国食品企业标准备案信息平台的建设,以便于社会监督。通过对各种食品安全标准意见的跟踪评价,不断优化、完善各种食品安全标准,并加强对相关食品安全标准的宣贯与解读,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的有效实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