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3年广西百色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 莫璇
摘 要:本研究分析2017—2023年广西百色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旨在了解当地食品安全状况,为制定精确高效的预防措施提供坚实依据。监测结果显示,2017—2023年,监测的870份食品样本中,有27份微生物超标,超标率为3.10%。这表明该地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蜡样芽孢杆菌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Monitoring Results in Baise, Guangxi from 2017 to 2023
MO Xuan
(Baise Food Safe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Center, Baise 53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in Baise, Guangxi from 2017 to 2023, aiming to understand the local food safety situation and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formulating accurate and efficient preventive measures. 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17 to 2023, 27 of the 870 food samples monitored, exceeded the microbial standard, with an excess rate of 3.10%. Thi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food safety risk in this place, and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words: food; microorganism; Bacillus cereus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据统计,欧美等地区每年约有30%的人遭受食源性疾病的困扰,在我国更是居高不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本文分析2017—2023年广西百色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以了解当地食品安全状况,为制定精确高效的预防措施提供坚实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4—2016)相关规定,于2017—
2023年针对20类食品(冲调型谷物产品、冷冻甜点、各类调味品、布丁类甜品、乳产品及其制品、熟化米面制品、生鲜畜禽肉类、街头流动快餐食品、校园周边即时食用食品、网络配送餐饮食品、烘焙及煎炸类食品、蛋类及其制品、熟化肉类制品、动物源性水产品、婴幼儿专用食品、学校供应饮用水、冷锅串串类小吃、生鲜蔬菜、预包装冷藏即食产品以及其他各类食品)实施全面的监测工作。
1.2 方法
依据GB 4789.4—2016规定的时间节点与流程细节,进行样品采集。在超市(含便利店)、农贸市场、餐饮服务业等居民日常高频消费区域随机抽样,以确保所采集样品的广泛性与代表性。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对各类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其中,卫生指示菌指标包含大肠菌群、霉菌、大肠埃希氏菌等;致病菌指标包含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弯曲菌、霍乱弧菌、阪崎肠杆菌以及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等。
1.3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描述性及分析性统计。通过χ2检验方法对比各类比率,若P<0.05,则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份食品微生物超标情况
本实验共计监测微生物样品870份,其中27份超标,总体超标率为3.10%。检测项目共计3 795项次,超标30项次,项次超标率为0.79%(表1)。经分析,不同年份间样品超标率存在显著差异(χ2=25.042,P<0.001),同时不同年份项次超标率亦呈现显著差异(χ2=20.867,P=0.002)。
2.2 不同食品类别样品微生物超标情况
本实验共监测20类食品,其中有10类食品共27份样本存在微生物超标现象。具体而言,卫生指示菌(大肠菌群等)超标样本数为26份,占比为96.30%;致病菌(沙门氏菌)超标样本仅为1份,占比3.70%。具体数据见表2。
2.3 不同微生物指标检出和超标情况
对1 311项次样品进行卫生指示菌检测,共检出493项次,检出率为37.60%,其中29项次超标(超标率为2.21%)。同时,对2 484项次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共检出14项次,检出率为0.56%;超标1项次,超标率为0.04%。统计结果显示,卫生指示菌的总体检出率显著高于致病菌(χ²=1 017.181,P<0.001),其总体超标率也显著高于致病菌(χ²=51.608,P<0.001)。具体数据见表3。
2.4 不同包装类型食品微生物检出和超标情况
散装样品包括校园周边的即食食品、蛋及蛋制品、网络订餐等,而定型包装样品则主要为婴幼儿配方食品、调味品等。对比发现,散装样品中微生物检出率高达47.11%,显著高于预包装样品的30.34%(χ²=16.191,P<0.001)。在微生物超标情况上,散装样品(3.03%)与预包装样品(3.37%)的超标率无显著差异(χ²=0.053,P=0.818)。具体数据见表4。
2.5 不同采样环节和采样地点类型食品微生物超标情况
从采样环节分析,流通环节共采集567份样品,其中11份样品中微生物超标,超标率为1.94%。餐饮服务环节采集251份样品,16份样品中微生物超标,超标率为6.37%。其他环节中的52份样品中微生物指标均未超标。统计学分析可知,餐饮服务环节的微生物超标率显著高于流通环节(χ²=10.719,P=0.001)。按采样地点类型划分,饮品店、小吃店及餐馆的样品超标率较高,均属于餐饮服务环节。具体数据见表5。
3 讨论与结论
2017—2023年,广西百色市食品微生物监测数据显示,冲调谷物制品的超标率为20.00%,具体涉及2件样品,超标原因为大肠菌群和霉菌两类卫生指示菌。此外,多项研究指出,各地冲调谷物制品的卫生指示菌检出率存在一定的差异,鉴于其作为预包装食品流通广泛,全国范围内均应加大对这类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的监测力度[1-3]。
在监测的11种致病菌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居首(2.29%),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富含淀粉的米饭、米面制品易受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百色市检出的10件含蜡样芽孢杆菌的样品中,6件为米面制品如米饭、面条,4件为婴幼儿米粉、冲调谷物及熟肉制品。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4—2016),整体处于可接受范围。
按包装类型划分,预包装样品的微生物检出率(30.34%)显著低于散装样品(47.11%);预包装样品(3.37%)与散装样品(3.03%)的微生物超标率无显著差异。分析发现,在超标的冲调谷物制品、乳及乳制品、调味品和冷冻饮品4类食品中,预包装样品占比较高,提示在生产中需对这四类食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等卫生指示菌加强监控[4-5]。
综上,本次监测过程中,冲调谷物制品的高超标率及蜡样芽孢杆菌的高检出率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议加大对米面制品、冲调谷物等食品的监测力度,提高监测频率与样本量,确保监测的连续性。此外,还应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并为消费者普及预防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知识,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件。
参考文献
[1]聂玉敏,丁启能,韩英,等.442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7,28(11):878-881.
[2]毛雪丹,胡俊峰,刘秀梅.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疾病负担的初步研究[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23(2):
132-136.
[3]孟丽亚.武汉市食品风险监测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食品,2022,28(9):151-153.
[4]刘伟,刘艳荣.2017—2019年菏泽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1,31(5):
618-623.
[5]黄涵章.上海市某区2018—2020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18):2651-2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