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管理措施
作者: 王飞摘 要:随着食品产业链全球化的推进,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国家通过推动先进设备普及、优化数据管理和系统化培训等多项措施,为食品安全构筑了有力的保障。以2020年颁布的《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规范》为例,政府明确要求各类食品样品的检验检测“精准、科学、可追溯”,这不仅凸显了食品质量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也表明数据管理的重要性。在多重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水平已实现质的飞跃,但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新兴食品安全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的质量管理工作。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测验;质量管理
A Brief Discussion on Quality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WANG Fei
(Yinan County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Yinan 276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food industry chain,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management faces increasingly severe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ry has built a strong guarantee for food safety by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advanced equipment, optimizing data management and systematic training. Taking the National Food Safety Sampling and Inspection Work Specifications promulgated in 2020 as an example, the government clearly requires that the inspection and testing of various food samples be “accurate, scientific, and traceable”, which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refined requirements of food quality management, but also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data management. Driven by multiple policies, China’s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level has achieved a qualitative leap, but in the face of a complex market environment and emerging food safety issues,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further strengthen related quality management work.
Keywords: food safety;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quality management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食品产业链不断延伸,为消费者带来了丰富的“舌尖体验”,但同时也增加了质量管理的挑战。近年来,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系列文件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的法律责任,提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严把检测关口”,建立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以确保食品安全[1]。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检测标准不统一、设备更新不足、人员素质不均和数据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对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构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提升食品检验检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已经成为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1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1.1 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核心要素,直接关系到公共健康与社会安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指出,食品生产经营应当严格落实检验检测制度,加强质量控制和管理,以应对复杂的食品安全形势。高标准的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可以有效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降低因微生物污染、化学残留等因素引发的风险,确保食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2]。食品质量安全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因此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必须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措施,保障食品生产各环节的质量。
1.2 维护消费者权益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确保公众购买的食品符合安全、健康的基本要求。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标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安全权。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依赖检验检测结果来获得食品安全信息,因此科学、严谨的质量管理可以有效防止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维护市场公平性[3]。检验检测质量管理通过加强检验机构的认证、评价和监督,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使消费者在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时有据可循。
2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的主要难点
2.1 检验检测缺乏统一完善的标准
食品检验检测的质量管理在标准的统一性与完备性方面存在显著缺陷,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覆盖广泛、细致的食品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尤其在新型食品成分与复杂化合物的检测方面,标准滞后尤为突出。以农药残留限量为例,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约为500项,而欧盟标准已覆盖1 000余项残留物质。此外,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足,加剧了数据差异[4]。以重金属镉含量检测为例,现行标准检测误差允许范围为±5%,而不同实验室间的误差均值却可达到±10%,高出标准要求。这种标准的不一致性导致食品检测的结果在不同地区和检测机构间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食品质量管理的复杂性。
2.2 检验检测设备更新速度滞后
设备更新速度滞后是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中的一大难点,直接影响检测的精确度以及效率。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为例,其检测限已能够达到ppb级(0.001 mg·kg-1),但许多检测机构依然在使用灵敏度相对较低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其检测限一般为ppm级(1 mg·kg-1),检测结果的精度远低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基层检验检测机构设备老化,平均服役年限已超过8年,而国际上设备的更新周期普遍为5年[5]。设备老化不仅影响检测数据的精准度,还增加了设备维护和校准的频率,提高了质量管理成本。
2.3 检验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但目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与可靠性。食品检验检测过程通常需要操作复杂仪器并进行精准数据分析,包括样本前处理、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环节,而这些环节对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许多从业人员缺乏系统化的培训,尤其是在使用高精密度仪器方面存在操作失误或步骤不规范的问题。例如,对于气质联用仪或液质联用仪等仪器,操作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其工作原理,还需熟悉参数设置、样本分离技术和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否则容易导致检测结果偏差。
2.4 检验检测数据管理系统化程度不足
检验检测数据管理系统化程度不足是当前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直接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溯源能力。食品检验检测过程中会生成大量复杂的数据,包括样品编码、样品前处理、分析仪器参数、检测数据、质控指标等,每个环节的数据均需经过严密记录和追踪。然而,当前不少检测机构的数据管理仍处于人工录入和纸质存档阶段,手工记录方式存在信息缺失、误录、漏录等隐患,难以确保数据的精确性与连贯性。尤其在样品前处理和多环节分流的检测流程中,手工操作增加了差错的概率,导致数据的追溯和验证环节难以标准化。此外,数据的存储缺乏系统化和集成化,实验室的多个信息孤岛(如样品处理、检测结果、质控信息等分散在不同系统或文件中),使得数据在系统间的传递、汇总和后续调用中容易丢失,降低了整体数据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3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制定综合标准体系,规范检验检测流程与方法
为确保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的科学性和一致性,必须制定覆盖全面的综合标准体系,以规范检验检测流程及方法,实现标准化管理。应整合现有的国内外食品检验标准,对涉及的多种检测项目(如微生物、农药残留、重金属等)进行统一规范。可以参考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并结合ISO 17025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具体要求,制定操作流程、质量控制及检测方法的具体技术规范。在实际建立过程中,应明确各检测项目的限量、检测方法的误差容许值以及样品处理流程。例如,对于重金属镉的检测,应在国家现有标准基础上,将检测误差控制在±3%,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制定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还需涵盖新兴食品成分的检测。对此,可参考欧盟标准,将新兴污染物和食品添加剂项目逐步纳入国家标准内,确保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整性。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设立由食品检验检测专家、法规制定者、行业代表组成的跨部门协调小组,定期修订和更新标准,使其与国际标准接轨,并逐步推动标准在各级检验检测机构的应用与普及。
3.2 引入高精尖设备,加快检验检测技术升级
高精度设备是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的关键,因此需加快引入高精尖检测设备,以提升检测的准确性。检测机构应引入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等设备,这些仪器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ppb级,适用于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微量物质的高精度检测。为推进设备更新,检测机构需制定设备更新计划,每5年更换核心检测设备,保持设备的先进性和精准性。此外,需建立设备的定期校准机制,对引进的设备,进行每季度校准,确保测量准确性。为有效利用资源,可借鉴共享经济模式,构建区域性高精度设备共享平台,以解决部分中小机构缺乏设备的问题,确保检测设备资源的合理利用。引入设备的过程需配套专业化的操作手册和设备操作培训,以确保检测人员能够高效使用新设备,充分发挥其功能,为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3.3 构建常态培训机制,提升检验检测人员专业技能
提升食品检验检测质量需依赖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因此构建常态化的培训机制是关键举措。培训机制应包括初级培训、进阶培训和实操培训3大模块。初级培训侧重于仪器基本操作、标准化流程执行以及安全操作规范,确保新入职人员掌握基础技能。进阶培训需涵盖高级检测技术操作,如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的应用技术,包括样品前处理、操作方法优化及数据分析等内容。实操培训则需结合实际案例,使检测人员熟练掌握不同食品检验项目的操作技巧以及处理流程。为保证培训效果,应引入考试制度,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获取相应的资质证明,如农药残留检测资格证书、微生物检测技术等级证书等。检测机构还需加强对培训质量的管理,建立考核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同时,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借助其专业教学资源开展联合培训,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检测人员技能得以持续更新,从而满足高标准检测的实际需求。
3.4 优化数据管理流程,完善检验检测系统化管理
为提升食品检验检测数据的精确性及追溯性,优化数据管理流程是重中之重。①检测机构应建立系统化数据管理平台,将检验检测结果录入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并设置自动化的校对功能,减少人为录入错误。该系统应具有样品数据录入、检测结果存储、数据追溯及检索功能,每项检测数据均需生成唯一标识码,确保检测信息的可追溯性、完整性。②应实施多层数据权限管理,不同级别的检测人员、数据分析员和管理者可根据职责查看和编辑对应的数据,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③引入区块链技术,记录每项数据的修改和查询信息,防止数据被篡改,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和安全性。④在数据存储方面,需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设置异地备份机制,确保数据的长期安全保存。⑤为进一步提高系统化管理水平,应对数据平台进行定期优化升级,将新标准、新方法和新数据不断纳入系统,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实时性,为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4 结语
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的重要屏障。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提升人员专业技能并优化数据管理,食品检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将不断提高,从而构建起更加稳固的食品安全防线。未来,随着“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食品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将更具系统性及可追溯性,为食品行业的长远发展和消费者权益的切实保障提供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付欢,刘晶.食品检验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现代食品,2023,29(18):139-141.
[2]杨琪,孙鑫泽,张德花,等.食品检验检测的主要技术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食品,2024,30(10):157-159.
[3]王杨杨,刘杉杉.论食品检验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食品,2024,30(12):134-136.
[4]杨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探究[J].中国食品工业,2023(8):72-74.
[5]廖盛美,张清海,李林竹,等.中国基于检验检测的食品过程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3,44(17):3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