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
作者: 夏斌斌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乡村经济建设与发展迎来全新的目标与要求。为持续激发乡村经济活力,应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乡村食品产业具备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可提供优质的绿色食品,实现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一致。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应促进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基于此,本文对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食品产业;农业经济;协同发展
Path Analysi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XIA Binbin
(Feixian County Letters and Calls Service Center, Feixian 2734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have ushered in new goals and requirements. To continuousl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rural economy,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The rural food industry has superio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unique regional features, which can provide high-quality green food and achieve coordina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the grand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ood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should b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food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words: food industry; agricultur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产业,也是国家经济的基石。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向绿色化方向转型,强调农村经济朝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绿色食品因其卓越品质及地方特色,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前进,促进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确保农业与乡村资源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结合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现存问题,对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
1 农业经济现状
1.1 农业生产朝品牌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品牌化建立在质量保证和品牌信誉基础上,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标准化则是农业生产的规范化过程,以统一的生产标准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食品安全,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农业生产品牌化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品牌形象,扩展市场渠道,结合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还能增强产品识别度来提升消费者忠诚度,为农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是提高农业产业链效率的关键,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可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减少因品质不稳定带来的市场风险,有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1.2 农业新技术工艺得到大力推广
农业新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可以有效提升农业产出效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如转基因技术,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信息技术如智能农业系统、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精准农业管理,优化生产过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生态技术的推广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基础,提高农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农业自动化的推广如无人机植保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方案,能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操作效率,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 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的意义
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指在农业生产、食品加工、销售等环节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及效率提升的经济发展模式。食品产业是农业的下游产业,其发展状态直接影响农产品市场供给体系的稳定性。随着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农业经济逐步扩展到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尤为重要,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食品产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保证。
2.1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健康稳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的食品安全,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的下游产业,其发展状态对农业产出的吸纳和转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效的产业链整合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①农业与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够推动农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化,从而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农产品加工能够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帮助农民增收。加工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②食品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引入现代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民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回报,同时也能够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效益,使农民借助规模经济获得更多收益。食品产业的扩展可以为农产品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开发新的食品加工产品来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农民可以参与这些新兴市场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实现增收。③协同发展还有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多元化,减少对单一农产品的依赖,降低因市场波动造成的风险,进而形成稳定的内需市场,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1]。
2.2 创新食品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协同发展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能够推动食品产业从传统加工向更高端的生产转型,实现农业的多元化,提升整个食品产业链的价值。①创新的食品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有效集成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如采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提升原料生产的质量,使农业成为食品供应链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②创新性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农业与旅游、健康、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多功能性,使其转型为综合性的服务提供者,从而开拓新的收入渠道,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③创新食品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构建更为紧密的产供销一体化链条,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质量控制,从而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高标准需求,同时也有助于缩短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整个食品产业的经济效率。④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也有助于推动绿色生产,采用环保材料,推广有机农业等可持续生产方式,以此保护环境,满足市场对健康生态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2]。
2.3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农业生产模式,促进环境可持续性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同时关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强调以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增强食品产业的长期竞争力。①协同发展引入环保的农业技术,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担,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土壤健康,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进而维护生态平衡,提升农产品质量。②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的附加收入源,还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降低生产成本。③协同发展能够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的自然资本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恢复,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稳定的自然服务,如授粉、病虫害控制,是农业生产的支持系统。④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模式的普及,加强公众对可持续农业的认知与支持,形成市场对环境友好产品的需求,进而推动更多的农业生产者转向可持续生产。
3 食品产业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现存问题
3.1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多数绿色食品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本投入,限制其市场扩展能力。由于规模小,部分企业在获取原材料、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存在困难,难以与大规模的传统食品企业竞争。尽管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逐渐增长,但部分农业生产者和食品加工企业在生态农业技术、可持续生产方法上的应用仍然不足,影响产品质量及绿色食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绿色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使得产业发展缺乏动力。部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不高,对其重要性的理解有限,直接影响绿色食品的市场销售,且市场推广活动不足,信息传播缺乏,使得绿色食品难以达到较广泛的市场认知。
同时,绿色食品的定价通常高于传统食品,高价位也成为限制其市场普及的一大障碍。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政策存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使得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外部条件[3]。
3.2 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农业和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持续的财政投入以保障其稳定发展,但部分企业未能获得与其经济价值相匹配的财政支持,资金总量不足,导致部分创新项目无法获得必要的经济支持,影响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资金多数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偏远地区的农业生产者,财政资金的可获取性相对较低,从而加剧行业内的不平等,阻碍小规模生产单位的技术升级,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政策的频繁变动使得企业和农户难以进行长期规划,降低政策效果的可预见性,企业和农户的投资意愿会受到影响,从而制约农业和食品产业的长期发展。财政资助也未能精准对接行业的实际需求,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支持不够,无法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痛点,进而浪费宝贵的资源,降低政策的整体效益。
3.3 欠缺规范化管理,食品产业市场化水平低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食品产业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导致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能得到保证,食品安全隐患较多。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准则,生产者在生产加工环节缺乏必要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从而影响产品质量,制约行业的整体升级。在当前食品产业中,由于市场准入门槛设置不合理,执行不严,导致市场中涌入大量小规模、低水平的生产经营主体,这些主体技术水平有限,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从而降低整个市场的品牌形象。
同时,监管部门在技术上存在不足,导致对这些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不到位,加剧市场的混乱状态。食品产业中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难以获取关于产品来源的准确信息,生产者和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博弈也影响市场的公正性。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部分地区形成垄断的市场结构,抑制行业的多样性发展[4]。
3.4 农村人才支撑不足,产业发展面临人才瓶颈
现阶段,农业和食品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部分农村地区教育培训活动相对缺乏,农业技术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地区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必要的技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不如城市,直接影响人才的留存率,尽管企业尝试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但仍难以解决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更倾向于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知识,但部分农村地区难以提供这样的职业发展机会,导致本地人才难以与产业发展同步进步。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机制,农村地区的从业人员晋升机会有限,职业吸引力不足,从而加剧人才外流,即便是愿意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人才,也会因看不到明确的职业发展前景而选择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