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作者: 杨小琴摘 要:食品安全问题作为关乎国家民生福祉与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注。为有效保障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纷纷出台多项食品安全管理政策,推行一系列可行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本文主要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对策,以期为有关部门构建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关键词:风险评估;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对策
Research on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Risk Assessment
YANG Xiaoqin
(Taizho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Taizhou 225500, China)
Abstract: As a major issue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 food safety is self-evident. At present, food safety incidents occur frequently, which has aroused deep concer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nsure food safety, relevant departments have issued a number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feasible food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food safety quality management based on risk assess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build a food safet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o as to better protect consumers’ health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words: risk assessment; food safety; quality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新形势下,食品行业得以迅速发展,全球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食品安全风险也更加复杂多元,以往的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要求。作为一种兼具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方法,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成为新形势下食品安全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更好地防范食品安全风险。
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已初步建立起涉及多个部门、涵盖多元学科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框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专业风险评估机构得以成立,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与标准不断健全,为风险评估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在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风险评估方法学、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数据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较好的进展,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例如,将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微生物风险评估中,能够获得更为准确、可靠的风险评估结果;将各种前沿仪器与设备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可以使得危害物检测限持续降低,检测速度、检测精度得到明显提升。同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覆盖全国各个城市以及生产链条的各环节。从食品原料种植、养殖的源头直至餐饮消费的最终端,都实现了对各类食品危害因子的持续性、动态化监测。在此过程中,积累海量的基础数据,可以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丰富多元的数据参考,以确保食品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和预警。
2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质量良莠不齐
当前,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中已经积累了复杂多元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但数据质量难以保证,部分数据在完整性、准确性以及代表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例如,一些基层监测机构在采样操作上不够严谨、检测方法不够统一、数据上报不够及时,严重影响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度。加之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各相关数据信息往往分散于多个部门、不同企业[1]。加之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数据整合工作难度加大。
2.2 风险评估模型有待完善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使用的风险评估模型大部分基于国外研究成果或特定条件构建而成。受我国复杂的食品消费习惯、地域差异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的影响,这些风险评估模型在适用性上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模型在相关参数的设置上缺乏精准性与适用性,未能客观反映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的实际情况。例如,在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中,未能全面考量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栽培模式、农药使用剂量及频率等差异因素,降低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2.3 企业参与度有待提高
部分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意识严重不足,对于风险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升,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主动性。同时,其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在原料采购管理、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等环节未能运用科学严谨的风险评估方法强化风险管控。此外,食品企业同监管部门在风险信息沟通上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如部分企业的风险数据未能及时反馈给监管部门,导致监管部门对行业风险动态的掌握受到一定影响。
2.4 公众认知与信任不足
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概念及其工作机制的了解相对浅显,缺乏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辩证认识与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很有可能导致公众产生恐慌,甚至引起他们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质疑与批判。同时,在风险交流方面,相关部门、业界专家同公众的交流渠道也不够畅通,信息交互方式较为单一,导致有关人员难以在第一时间有效回复公众的关切与反馈。
3 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对策
3.1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3.1.1 加强数据质量管理
设置并推行一套涵盖食品安全监测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及上报等全流程的标准规范。强化对基层监测人员的培训、引导与考核管理,从根源处切入提高食品安全数据采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健全数据质量审核机制,定期审核、抽查得到的监测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例如,王海燕等[2]提出了一种基于质量链视角的食品质量管理新范式,构建了一个基于图示评审技术(Graphical Evaluation Review Technique,GERT)和复杂网络双网整合的食品质量链网络,便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不足。加强数据质量管理,还应积极打造食品安全数据共享平台,广泛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数据资源,以此突破数据壁垒,致力于数据信息的彼此联通与共享共用,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更丰富、可靠的数据参考[3]。
3.1.2 优化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食品行业的发展特色,相关部门在风险评估模型研发方面应投注更多的经费与资源。①协同科研机构、相关高校与企业进行联合研发,基于食品类别、危害因素、风险场景的差异,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模型[4]。②综合考量我国不同地区在地域、饮食文化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工艺上的差异,不断优化模型参数设置,构建适用范围更广、准确性更高的模型。例如,可以在综合考量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环境因素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开发针对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微生物风险评估模型,为此类食品的风险评估提供帮助。
3.2 强化部门协作与执法管理
3.2.1 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进一步细化各相关部门(如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卫生健康等)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质量管理中的责权范围、分工情况,深化部门间的交流与协作。成立跨部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质量管理小组,定期组织联席会议,共同应对食品安全重大风险问题。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处置等协同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无缝化监管。例如,对于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农业农村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应协同配合,及时共享监测数据与监管信息,全力保障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安全性。
3.2.2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基于得到的风险评估结果,推行差异化的监管方案与检查计划,强化对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加大监督检查频率,严厉惩戒违法违规行为。有关部门应致力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设置与完善,将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违法失信的企业,应给予联合惩戒,加大违法违规成本。同时,还应注重对监管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推行内部监督机制,严格追究责任,提高监管执法的公正性、严厉性与规范性。
3.3 提升食品企业风险防控水平
3.3.1 增强企业风险评估意识
依托宣传培训、政策引导等多元化手段,让广大食品企业切实意识到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督促其将风险评估作为内部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定期组织企业风险评估人员进行培训,引导企业学习先进的风险评估方法、掌握各种前沿技术手段。鼓励、支持、引导企业自行或委托相关机构推进风险评估管理,以便即时发现食品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例如,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可以组建专门的内部风险评估团队,强化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原料供应商变更等方面的风险评估,并拟订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方案;小型食品企业可以依托行业协会或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落实风险评估管理机制,不断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5]。
3.3.2 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在落实风险评估管理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引导广大食品企业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应涵盖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等多项内容[6]。加大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促使企业践行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与标准。在原料购置、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均需要制订有效的措施以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鼓励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食品自生产源头至进入流通的全过程追溯,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现与处置能力。
3.4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公众教育
3.4.1 建立多元风险交流机制
相关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及食品企业等相关主体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打造多元、高效、便捷的风险交流平台。建立健全意见反馈机制,引领更多公众加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质量管理的工作中,广泛收集、积极听取公众给出的反馈与建议,以获得公众的认可[7]。例如,对于一些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同公众展开线上互动与线下交流,及时为公众答疑解惑。
3.4.2 加强公众食品安全教育
将食品安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最基本的学校教育抓起,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观念与风险防范能力[8]。同时,综合利用社区宣传、公益广告、专题讲座等形式,定期为人们科普食品安全知识,使其意识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以辩证的态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信心。
4 结语
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依托上述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降低食品安全风险。还需要强调的是,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工程,离不开食品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公众的同心协力。
参考文献
[1]张涛,齐贵霞.基于风险评估的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优化[J].中国质量监管,2024(6):108-109.
[2]王海燕,詹沙磊,陈达强.基于质量链视角的食品质量管理新范式[J].管理评论,2020,32(4):12-20.
[3]黄凌智,黄喜海.食品质量控制与风险评估研究[J].中外食品工业,2024(5):54-56.
[4]范海玲.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种类在食品安全质量中的作用分析[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2(10):75-76.
[5]黄文华,雷千蕴,贺清辉,等.安全分析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2022,28(5):110-112.
[6]陈妍.广东地区生鲜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现代食品,2021(21):139-141.
[7]陈传禄,王迪,李伟伟.食品机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J].标准科学,2021(8):112-116.
[8]钟志美.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食品,2024(7):148-150.
作者简介:杨小琴(1977—),女,江苏泰州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卫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