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的区域分布特征

作者: 裘美娟 房玥晖 连怡遥 何宇纳

中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的区域分布特征0

摘要:目的:描述我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98个监测点中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人群的食物频率法膳食调查数据,计算得出监测点水平食物的平均摄入量,并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乡人口比,对各省内监测点水平的平均摄入量进行加权,获得省级水平食物摄入量。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现有的膳食模式进行区域划分,并比较我国不同膳食模式区域间膳食特征的地域性差异。结果: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膳食模式划分为八大区域,并依次命名为“长江流域”“南部沿海”“都市地区”“黄河上游”“黄河中下游”“北部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长江流域”和“南部沿海”膳食特征十分相似,均表现为大米及制品、蔬菜、猪肉和水产品等食物摄入较多,面粉及制品和薯类等摄入较少,相较而言“南部沿海”的居民动物性食物总摄入量更高;“都市地区”粗粮、蔬菜、水果、乳类及制品、水产品、蛋类和油炸食物等摄入较多,畜肉适量,腌制食物和酒类摄入较少;“黄河上游”面粉及制品、薯类、牛肉、羊肉、腌制食品和含糖饮料等食物摄入较多,蔬菜、水果、水产品摄入较少;“黄河中下游”面粉及制品、粗粮和蛋类较多,大米及制品和牛肉等食物摄入较少;“北部地区” 薯类、豆类及制品和腌制食品等食物摄入较多,水产品适量,蔬菜、水果、畜肉等摄入较少;“新疆地区”面粉及制品、水果、坚果、乳类及制品、牛肉、羊肉、蛋类和含糖饮料等食物摄入较多,水产品摄入少;“西藏地区” 猪肉、羊肉、乳类及制品和含糖饮料等食物摄入较多,而蔬菜、水果、禽肉等摄入较少,水产品极少。结论:我国成年居民的膳食模式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这可为我国不同膳食模式区域内居民的膳食指导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

关键词:膳食模式;膳食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区域性;地域性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地区饮食习惯和食物消费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国内有研究发现,我国膳食特征具有地域性差异,且同一食物消费模式的省份具有空间聚集性[1],南北方地区膳食模式也存在明显差异[2]。国外部分研究也报道了膳食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示区域性膳食模式的研究对提高膳食干预的有效性和依从性意义重大[3-5]。但当前我国膳食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较多研究集中于传统的行政区划内,尚缺乏使用具有省级代表性的全国性数据进行我国膳食模式区域分布特征的探索。因此,描述我国膳食模式的区域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98个监测点(新疆建设兵团除外),且具有完整食物频率法调查数据的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排除数据不完整及数据异常等情况,最终共纳入80 289人。本次调查方案已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伦理审查会批准(审批号:201519-B),所有调查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6-7]。

1.2研究方法

1.2.1监测点水平食物摄入量的计算

1.2.2省级水平食物摄入量的计算采用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乡人口比,对各省内监测点水平的平均摄入量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省20类食物的平均摄入量。

1.2.3膳食指南推荐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9]推荐,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谷类200~300 g,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 g;薯类50~100 g;蔬菜类300~500 g,水果类200~350 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共计120~200 g,其中畜肉40~75 g,鱼虾蟹和贝类等为40~75 g,鸡蛋1个;大豆及坚果类25~35 g,奶及奶制品300~500 g。

1.2.4统计学分析采用R 4.1.2软件进行所有统计学分析和描述。采用k均值聚类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现有的膳食模式进行区域划分,最终综合聚类的大小、地域饮食特点和专业知识等因素,选择最佳聚类结果。通过使用不同膳食模式区域的主要食物的平均摄入量与膳食推荐量进行比较,来描述2015年我国不同膳食模式区域下膳食特征的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的区域划分

根据k均值聚类法结果,将我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初步划分为八大区域,分别为“长江流域”(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南部沿海”(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福建省)、“都市地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黄河上游”(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中下游”(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北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地区”(西藏自治区)(附图)。

2.2不同膳食模式区域膳食特征的比较

从整体上看,2015年我国不同膳食模式区域的成年居民膳食特征均大致表现为以谷薯类为主,并辅以蔬菜、水果、豆类及制品、乳类及制品、畜肉、禽肉、水产品和蛋类等食物。其中,大米及制品、面粉及制品、粗粮和薯类等谷薯类食物总摄入量,豆类及制品和坚果类的总摄入量,以及猪肉、牛肉、羊肉、禽肉、水产品和蛋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总摄入量基本接近推荐摄入量,但水果和乳类及制品的平均摄入量却远低于推荐摄入量。

从区域上看,我国不同膳食模式区域的膳食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长江流域”和“南部沿海”膳食特征十分相似,均表现为大米及制品、蔬菜、猪肉和水产品等食物摄入较多,面粉及制品和薯类摄入较少,相较而言“南部沿海”动物性食物摄入总量更高;“都市地区”粗粮、蔬菜、水果、乳类及制品、水产品、蛋类和油炸食物等摄入较多,畜肉适量,腌制食物和酒类摄入较少;“黄河上游”面粉及制品、薯类、牛肉、羊肉、腌制食品和含糖饮料等食物摄入较多,蔬菜、水果、水产品摄入较少;“黄河中下游”面粉及制品、粗粮和蛋类较多,大米及制品和牛肉等食物摄入较少;“北部地区” 薯类、豆类及制品和腌制食品等食物摄入较多,水产品适量,蔬菜、水果、畜肉等摄入较少;“新疆地区”面粉及制品、水果、坚果、乳类及制品、牛肉、羊肉、蛋类和含糖饮料等食物摄入较多,水产品摄入少;“西藏地区” 猪肉、羊肉、乳类及制品和含糖饮料等食物摄入较多,而蔬菜、水果、禽肉等摄入较少,水产品极少(附表)。

3讨论

本研究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初步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现有膳食模式进行区域划分,最终将我国划分为具有不同膳食特征的八大区域,依次命名为“长江流域”“南部沿海”“都市地区”“黄河上游”“黄河中下游”“北部地区”“新疆地区”“西藏地区”。结果显示,我国不同膳食模式区域成年居民的膳食模式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可为我国不同膳食模式区域内居民的膳食指导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中国幅员辽阔,自北向南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农业空间布局差异较大,各类农产品产量和分布是影响膳食模式地域性的重要因素[1,10-13]。“长江流域”和“南部沿海”均位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地区,大米及制品、猪肉、禽肉和水产品等食物摄入量均较高,位于传统北方地区的“黄河上游”、“黄河中下游”、“北部地区”和“新疆地区”,总体表现为面粉及制品、杂粮薯类和蛋类等食物摄入量较高,与先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值得注意的是, “南部沿海”居民动物性食物摄入总量较“长江流域”高,这与两地在资源和环境上差别较大有很大关系。“长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以水田种植业和畜禽业为主,辅以淡水养殖业,而“南部沿海”属热带季风气候,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发达,辅以畜禽业[14]。此外, “黄河上游”、“黄河中下游”和北部地区”虽同属北方地区,但膳食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当地的优势农业密切相关。“黄河上游”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而“黄河中下游”属温带季风气候,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禽业为主; “北部地区”则是依靠丰富的食物原料和自然资源,有着较发达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海洋渔业[1,10-13]。

“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都有着其独有的饮食习惯和地域文化,由本研究结果可观察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膳食模式均单独成为一类,这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一致[1]。此外,我国不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也是影响我国膳食模式地域性的重要因素[15-17]。本研究中“都市地区”的膳食特征具有鲜明的特异性,这可能与北京市、上海市和天津市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食物供应和物流体系较发达有着很大关系[15-20]。

本研究基于具有省级代表性的膳食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法初步描述了我国成年居民膳食模式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为我国不同地区居民的膳食指导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但由于食物原料和种类拓宽,食品加工方式多样化,以及饮食观念不断更新等原因,仍需动态监测各区域膳食特征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索我国膳食模式区域划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参考文献

[1]成令茹. 中国地域性膳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8.

[2] Song F, Cho MS. Geography of Food Consumption Patterns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China[J]. Foods,2017,6(5):34.

[3] Pestoni G, Karavasiloglou N, Braun J, et al. Does diet map with mortality? Ecological association of dietary patterns with chronic disease mortality and its spatial dependence in Switzerland[J]. Br J Nutr,2022,127(7):1037-1049.

[4] Dekker L H, Rijnks R H, Strijker D, et al. A spatial analysis of dietary patterns in a large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 in the north of the Netherlands–the Lifelines cohort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 Physical Activity, 2017, 14(1):166.

[5] Tsiampalis T, Faka A, Kouvari M, et al. The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n Mediterranean diet adherence: a municipal-level spatial analysis in Athens metropolitan area, Greece[J]. Int J Food Sci Nutr,2021, 72(2):259-270.

[6] Yang Y, Yu D, Piao W, Huang K, Zhao L. Nutrient-Derived Beneficial for Blood Pressure Dietary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ased on China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2015-2017. Nutrients. 2022 Jul 28;14(15):3108.

[7] 赵丽云. 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1-27.

[8] 程义勇.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修订版简介[J]. 营养学报,2014,36(4):313-317.

[9]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3-9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