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某高校全科医学生营养身心健康状况分析

作者: 刘晓英 邓佩琳 杜涛 张琳琳 赵秋菊 杨建军 李蝶 邓峰美

成都市某高校全科医学生营养身心健康状况分析0

摘要:目的:调查成都市某高校全科医学生营养知信行及心理健康现状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成都市某高校全科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2022年6月采用自制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问卷、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和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以电子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423例全科医学生营养知识得分为(7.48±2.51)分,营养态度得分为(15.94±3.06)分,营养行为得分为(25.22±4.56)分,KAP总体平均得分仅为(48.64±7.90)分,其中女性得分高于男性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人数为229人,占比54.14%。男生中抑郁的人数,显著高于女生(P<0.01),失眠、吸烟和饮酒的人群抑郁比例均高于无以上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P<0.01);男生中焦虑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P<0.01),失眠、吸烟和饮酒的人群焦虑比例均高于无以上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级高低、父母婚姻状况、是否失眠、KAP得分是全科医学生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年级高低、父母婚姻状况、是否失眠和营养行为是全科医学生焦虑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成都市某医学院全科医学生营养知信行整体成绩较差,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开展针对的心理健康教育、营养教育,提高整体全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营养健康素养。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营养;知信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预防保健、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其服务对象涵盖不同性别与年龄的人及其所涉及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层面的健康问题,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生制度。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行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国际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2]。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全科医学已经成为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3-5]。

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医学人才,订单式全科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享受补助生活费,学生毕业后,应服从安排到指定的乡镇卫生院服务至少6年[6]。截至2017 年,中国有全科医生25.2万人[7]。

全科医学生作为医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医疗卫生的重要后备力量。有研究显示,医学生目前存在厌学、自卑、偏激固执、冷漠压抑、抑郁消沉、自私自利等心理问题[8-9]。由于面临系统理论知识与全科专业技能的双重要求,同时面临着医患矛盾等复杂的社会环境压力,全科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10-12]。了解全科医学生营养知信行水平及心理现状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整体提升全科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降低因心理健康对学业成绩、自身健康及未来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13-14]。本研究通过调查医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及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两者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提高学生营养素养,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22年6-9月对成都某医学院一至五年级全科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通过设计电子问卷,在线发布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47份,有效问卷423份,有效率为94.63%。

1.2方法

1.2.1一般情况问卷调查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民族、生源地、月消费情况、父母婚姻及职业等。

1.2.2营养知信行评价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电子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营养知识15道题、营养态度5道题、营养行为13道题。营养评分计算,营养知识选择题回答正确记1分,满分15分;营养态度依据“非常重要、比较重要、无所谓、不重要”不同程度进行评分,依次1~4分,满分20分;营养行为对三餐和不同食物食用频率进评分,对“每天吃、4~6次/周、1~3次/周、0次、从不”依次0~4分,满分40分。KAP满分75分,0~45分为低、45~60分为中、60~75分为高。

1.2.3心理健康评定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PHQ-9):条目评分标准为0~3分(完全没有=0分、有几天=1分、一半以上天数=2分、几乎每天=3分),条目分值相加得到总分。根据总分进行以下界定:0~4分,没有抑郁;5~9分,轻度抑郁;10~14分,中度抑郁;15~19分,中重度抑郁;20~27分,重度抑郁[15]。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5。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条目评分标准为0~3分(完全没有=0分,有几天=1分,一半以上天数=2分,几乎每天3分),条目分值相加得到总分。根据总分进行以下界定:0~4分,没有焦虑;5~9分,轻度焦虑;10~13分,中度焦虑;14~18分中重度焦虑;19~21分,重度焦虑[16]。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4。

1.3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述,组件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级、父母婚姻状况、营养行为、营养态度、KAP得分等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营养KAP得分比较

本研究调查的423例全科医学生营养KAP总体平均得分为(48.64±7.90)分,其中男生得分为(47.13±8.40)分、女生得分为(50.31±6.96)分,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P<0.001)。不同年级、民族、家属中是否有医生营养KAP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837、P=0.347、P=0.109)。营养知识得分为(7.48±2.51)分,男生营养知识得分显著(7.15±2.62)低于女生(7.85±2.34)(P=0.004);不同年级、民族、月消费水平营养知识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42、P=0.009、P=0.003)(表1)。全科医学生营养态度得分为(15.94±3.06)分,女生营养态度得分(16.59±2.48)显著高于男生(15.35±3.40)(P<0.001);不同月消费水平营养态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01)。营养行为得分为(25.22±4.56)分,男生营养行为得分为(24.62±4.34)分、女生营养行为得分为(25.87±4.71)分,女生营养行为得分高于男生(P=0.005)(表1)。

2.2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抑郁问卷结果显示,423名测试者中,正常水平为194人,占比45.86%;轻度抑郁144人,占比34.04%;中度及以上抑郁20.10%。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中抑郁的比例占58.55%,显著高于女生(P<0.001)。不同年级之间抑郁比例存在显著差距(P=0.015)。从生活习惯来看,失眠、吸烟和饮酒的人群抑郁比例均高于无以上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P<0.001)(表2)。

焦虑问卷结果显示,423名测试者中,正常水平为245人,占比57.92%;轻度焦虑120人,占比28.37%;中度及以上焦虑58人,占比13.71%。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中焦虑的比例占48.20%,显著高于女生中焦虑比例(P=0.004)。不同年级之间焦虑比例存在显著差距(P=0.028)。从生活习惯来看,失眠、吸烟和饮酒的人群焦虑比例均高于无以上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P<0.01)(表3)。

2.3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调查中父母婚姻正常人数为390人,占比92.20%;失眠人数为241人,占比56.97%,吸烟人数85人,占比20.09%;饮酒人数178人,占比42.08%;低年级(大一、大二、大三)人数210人,占比49.65%,高年级(大四、大五)人数213人,占比50.35%。对抑郁和交流评价的分级结果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高低、父母婚姻状况、是否失眠和KAP得分的影响与抑郁有关,高年级学生的抑郁风险约为低年纪学生的1.5倍(OR=1.486),有失眠情况学生的抑郁风险约为睡眠状况正常学生的3.2倍(OR=3.200),另外,父母婚姻状况与KAP得分是抑郁的保护性因素(OR<1)。年级高低、父母婚姻状况、是否失眠和营养行为与全科医学生的焦虑有关,与抑郁一致,高年级和失眠学生的焦虑风险较高(OR=1.535、OR=3.243),父母婚姻状况和营养行为是焦虑的保护性因素(OR<1)(表4)。

3结论与讨论

3.1研究结论

本研究营养知信行调查显示,KAP总体平均得分仅为(48.64±7.90)分,仅为百分制分数线的64.85%,整体成绩较差,其中营养知识(7.48±2.51)分,正确率仅为49.86%,抑郁人数为229人,占比54.14%,焦虑人数为178人,占比为42.08%。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级高低、父母婚姻状况、是否失眠、KAP得分是全科医学生抑郁的相关影响因素。年级高低、父母婚姻状况、是否失眠、营养行为是全科医学生焦虑的相关影响因素。

3.2讨论

营养KAP得分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17-18]。总体来看,女生KAP得分要显著高于男性,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一致[12],这可能与女生更注重身材管理和健康水平有关,在日常饮食过程中,会注重食材的搭配和营养组成[19]。从营养知识分析来看,全科医学生对浅显、科普较为广泛的营养知识了解较好,对较为深入的营养知识了解较少。此外,全科医学生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或《中国居民膳食宝塔2022》[20]的内容了解较少,较为了解以上程度的比例不足四成,结果表明全科医学生对膳食营养知识和膳食理念了解均有欠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营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开设营养学课程、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全科医生更深入地了解膳食与健康、疾病、心理的关系,为未来工作中开展膳食宣传奠定基础。从营养态度分析结果来看,有6成以上的人关注饮食健康,大部分人群愿意为健康改变现在不良的饮食习惯,但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运用营养知识的人群不足3成。可见,从膳食观念的改变到日常饮食的调整上仍有很大差距,在科学膳食、合理营养的宣传上应进一步提高操作性。在饮食行为上,每天吃肉类和蔬菜的比例较高,蛋类和奶类摄入水平较低,主要存在早餐不规律,常吃宵夜、外卖、烧烤、煎炸食品等不合理饮食行为。高校应在营养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保证每日早餐和营养均衡摄入,倡导由“口味、习惯择食”为“营养择食”[11,21]。

本次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抑郁人数超过了调查人数的一半,焦虑人数超过调查人数的四成,由此可以看出,全科医学生群体中心理健康不容乐观。近年来大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服务的人群增多也反映了这种变化[22],医学生中全科医学生心理咨询比例也远高于普通临床专业学生和其他学生[23]。造成全科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诸多原因。首先,由于全科医生未来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和基本服务年限限制,全科医学生在校培养模式与学习心态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要比其他普通医学生更重,同时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临床操作技能,导致全科医学生心理上需要承受更大的学业压力。其次,在校大学生除需要学业、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还需要应对人际关系、恋爱情感、物质消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4-25]。最后,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缺陷,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不健全,评估方法较为单一,评估结果的可信度难以保障,也导致了对全科医学生日常的心理疏导不足,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26]。除了上述原因外,部分全科医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职业认同感较低、自身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等均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在校全科医学生知信行水平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容乐观,受到父母婚姻状况、营养行为、营养态度、失眠、饮酒、吸烟等多因素综合影响。学校应开展针对的心理健康教育、营养教育,提高整体全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营养健康素养。另外,在加强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全科医学生行为和心理上的监测,引导全科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将营养知识用于未来实践和宣传。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2017.

[2]武宁,程明羕,闫丽娜,等.中国全科医生培养发展报告(2018)[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0):1135-1142.

上一篇: 24 h膳食回顾法应用与发展现状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