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h膳食回顾法应用与发展现状

作者: 邵烨林 应晓玲 吴飞妍 吴息凤 杨敏

摘要:目的:研究24 h膳食回顾法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方法:对于24 h回顾法在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质量控制方法、信效度研究、调查方式和工具发展进行综述。结果:24 h回顾法调查适用于食物消费量调查、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营养关联因素研究和临床研究等。在方法学层面,根据调查实际情况定制合适的方法和工具,通过与食物频率法、称重法等方法结合获取更全面的膳食营养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通过人员培训、工具使用和方法统一等策略减少偏倚。信效度研究可以评估膳食调查问卷的质量及结论的可信度。新型调查方式和工具的开发,也为24 h回顾法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结论:24 h回顾法是获取中国人群营养数据的重要工具,在营养学研究中有广泛且重要的应用,也将因新型调查方式和工具的开发获得新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24 h膳食回顾法;应用;质量控制;信效度;工具24小时膳食回顾法(简称24 h回顾法)是通过询问调查对象过去24 h实际的膳食摄入情况,对其食物和营养素摄入量进行计算和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目前中国居民营养监测与队列研究中人群营养调查最普遍使用的膳食调查方法。中国实行的标准为《膳食调查方法 第1部分:24小时回顾法》(WS/T 426.1—2013)[1],该标准对于应用范围、调查步骤及内容、现场调查程序和计算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

24 h回顾法是由调查员直接询问受试者前一天,即从调查时间点回溯24 h摄入的食物种类,并结合食物模型或图片询问摄入量,最后可以根据食物成分表计算营养素摄入量。该方法的优点是受试者负担较小,配合度较高,但同时也存在相应要求,如需要培训相当熟练的调查人员,营养素计算需要依赖食物成分表的精度等[2]。方法的局限性主要来源于受试者的记忆对调查结果的影响,录入和整理数据较繁琐,并且调查目标限制于短期内的食物摄入。例如,使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调查的数据评价肉类摄入状况,可用于评价3个调查日内的消费率,了解摄入量的随机变异,但是不能代表肉类的每日消费率,所以在评价消费习惯方面存在偏差[3]。回顾性调查获得的资料必然存在受访者的回忆偏倚,是研究结果系统误差的一部分。开展调查的时间和针对的季节性食物也是引起偏倚的因素。例如,研究居民对于水产品类食物的消费状况,调查时间为夏秋两季,然而该时间段水产品类食物消费不能代表全年的消费状况[4]。

近年来,膳食营养调查在流行病队列研究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受到更多的争议。本研究结合相关研究,从24 h回顾法的应用情况、质量控制方法、信效度研究和调查工具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阐述,总结具体经验,为开展膳食调查提供参考。

1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24 h回顾法调查方法成熟、目的明确、易于实施,因此适用范围很广,在食物消费量数据、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营养关联因素研究和临床研究等相关领域中均有应用。

1.1食物消费量数据

使用24 h回顾法调查,可以用于掌握全国及各地区居民膳食结构与食物消费量数据,比较膳食和营养状况随时间和经济因素的变化情况,为开展营养教育及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数据。苏畅等[5]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调查国人三餐及零食的食用情况,并结合食物称量的方法获得了15省18~64岁成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黄秋敏等[6]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收集膳食资料,使用食物成分表转换食物消费量为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在温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的研究中,蔡圆圆等[7]调整了24 h回顾法,以称重法为辅,进行非连续3天调查。在上海饮食与健康研究(SDHS)中,ZANG等[8]将3 d 24 h数据用中国膳食指南遵从性(CDGA)评分系统转化为饮食质量进行评估。JIANG等[9]使用队列中24 h回顾法的数据,计算出2015年中国不同地区成年人的能量摄入量、营养素供能情况、能量的食物来源和能量密度等数据,作为饮食指南或干预措施的参考。

1.2营养流行病学研究

通过将24 h回顾法数据转化为摄入各类营养素摄入量和能量数据,可以用于分析饮食模式和营养组成,研究与人群慢性病患病风险的关联。王婧等[10]采用连续3 d 24 h回顾法调查,分析全国60岁以上居民膳食因素与低体重率和超重/肥胖率的关联。任中夏等[11]通过问卷获得成人基本情况、营养知信行及膳食摄入情况,发现营养知信行与膳食炎性指数(DII)有显著相关性。YU等[12]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揭示了辛辣食物消费频率的增加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危险因素密切相关。YU等[13]从24 h回顾法的饮食数据提取膳食铁的摄入量,分析其与细胞衰老标志物、肿瘤坏死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α)的相关性。

1.3营养关联因素研究

膳食作为主要的环境暴露因素,与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可能引起的疾病结局相关。何梦洁等[14]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问卷调查居民硒摄入量,发现硒摄入量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即增加硒摄入量可能降低高血压患病风险。HUANG等[15]通过收集哺乳期妇女的膳食信息,评估母乳成分浓度与饮食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哺乳期妇女的饮食模式可以影响母乳中的常量营养素组成。Yang等[16]使用膳食回顾数据计算膳食炎症指数(DII)评分,发现促炎饮食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高水平呈正相关,并且二者都会增加低出生体重的风险。LIU等[17]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将膳食数据计算为每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其相应的能量值占比,分析发现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相对摄入量与中国成年人的睡眠时间有关。

1.4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中,可以通过膳食回顾法获取患者短期内的营养摄入状况,以发现膳食中的暴露因素引起的风险。贾梦茹等[18]采用24 h回顾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近期膳食情况,发现慢性胃炎人群低体重率较高,整体膳食结构不合理。广少芬等[19]采用2次24 h回顾法获得每日平均膳食钙的摄入量,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钙摄入量与抑郁症的关联无统计学显著性。刘云霞等[20]对糖尿病患者使用结合24 h回顾法的教育方式有效提高了患者对饮食的依从性和血糖达标率,有利于控制血糖的长期稳定。刘金英等[21]采用24 h回顾法对拟进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进行膳食调查,发现术前热量摄入量较低患者的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均较高,鼓励术前进行膳食调查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预后。

2质量控制方法

开展24 h回顾法调查时,需要严格遵循质量控制方法,以减少调查中产生的随机误差,保障结果的可信。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人员的培训、调查工具的使用、问卷的复核、监督机制的建立等。对调查和质控人员的培训是最关键的部分。贾梦茹等[18]的研究中,所有调查人员在开始前都需要参加统一的培训,内容包括根据统一标准精确地量化食物重量,抽样复核调查结果和数据录入结果,要求调查员及时调整询问方式以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在培训结束后,调查人员通过考核方可参加调查。在调查温州市居民食物消费量的研究[7]中,质控人员负责每天抽查10%的调查表,检查是否有漏项、错项,并反馈和更正。

用于辅助调查的工具也需要进行质量控制,以提高调查对象回忆的准确性。在上海饮食与健康研究(SDHS)[8]中,研究人员使用图片辅助工具并比对食物库存,记录每餐的食物类型和数量,并在出现异常值时重新访问以解决差异。在LIU等[17]的研究中,所有食物类型和数量都由训练有素的调查员记录,且附有食物模型和图片,并对个人水平和家庭水平数据进行比较和复查。台湾营养与健康调查(NAHSIT)[22]采用了多阶段、整群、分层的复杂抽样方案,对于24 h的饮食回忆借助于相似形状的食物模型、家庭测量、瓶子和罐头图片以及提取模型来估计食物项目和消耗的份量。

计算机辅助调查工具能够将调查流程程序化,可以减少因调查员个人操作导致的结果偏差。典型的是美国农业部在开展健康与营养调查时[23]使用的自动多次通过法(AMPM),该方法将24 h回顾法细分为5个步骤,分别通过快速清单、遗忘食物、时间和场合、循环回顾和最终回顾的方式帮助调查对象准确和全面地完成记录。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开发包括了设计、说明、规范测试、专家评审测试和面试者评估等步骤,确保了实际使用效果。AMPM法正被用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型全国调查,以及相关的膳食调查研究中。

3信效度研究

使用未经验证的膳食调查问卷需要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以确保调查问卷的质量,证明调查可靠有效以及进一步结论的可信度。

3.1信度研究

信度指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在同一群体中间隔一段时间重复完成相同问卷,即重测信度的方式,来评价重复测定结果的一致性。目前,国内缺乏对24 h回顾法问卷的信度研究,可能是因为24 h回顾法通常被认为具有较高的通用性和可信度,并且短期的食物摄入情况会随季节等因素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不适宜使用信度检验。例如,HONG等[24]对于不同时间点获得的24 h膳食数据,采用了计算平均值的方式处理,而对于食物频率问卷则进行了信度验证。

3.2效度研究

效度指问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24 h回顾法作为国内有明确实施标准的膳食记录法,可以用于与其他类型问卷或新开发的问卷进行结果比较,以评价后者问卷的效度。单树方等[25]验证在线24 h膳食调查问卷(ODQ)的信度时,整群随机抽样四川大学142名在校大学生,在同一天先后进行ODQ和面对面24 h膳食调查(FDR),发现该在线24 h膳食问卷对于调查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有良好的有效性。原晨晨等[26]在制定与检验半定量膳食频率问卷时,以24 h回顾法调查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为参考,发现2种方法对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内部一致性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此外,24 h回顾问卷也被广泛应用于评价简明膳食自评工具[27]、孕妇膳食的食物频率问卷(FFQ)[28]、老年人的简化膳食频率问卷(SFFQ)[29]的效度等。

由于24 h回顾法的局限性,当用于估算某些营养素的摄入量时,需要与相应的检验标准做效度研究,以评价24 h回顾法结果的真实性。例如,评估钠、钾元素的摄入量时,将24 h回顾法和24 h尿钠法[30]、尿钾法等[31]比较,通过调查人群的方式评估结果是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4调查方式和工具发展

在膳食调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实践。例如,美国农业部开展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时[23]的AMPM法,英国Michelle等[32]开发的myfood24在线网络评估饮食工具等。Matsushita等[33]开发了24 h回顾法结合便携式相机(24 h R-camera method)方法用于膳食评估,需要营养师根据食物图谱对照片进行比对,以估计食物中能量和常量营养素的摄入量。Papathanail等[34]开发的基于人工智能(AI)算法的食物识别系统,将食物图像作为红、绿、蓝深度(RGB-D)图像处理分析,以图像识别替代了人工比对的步骤,实现了膳食成分的自动计算,并且与专家评估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国内的膳食调查研究中,研究者会结合项目的目标要求,应用人群实际情况和成本因素等开发和应用相应调查工具。特别是对于大型队列,合适的调查工具对于保证调查的效率、质量和控制成本有重要作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发的膳食调查系统,可以通过现场调查和线上自填等不同渠道收集居民24 h膳食回顾信息,从而为个人提供营养和健康状况的评估报告。张雅楠等[35]对膳食调查中使用的辅助工具进行了综述和评价。贾海先等[36]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即时性图像分析、网络调查平台、智能化调查工具和营养素摄入量分析软件等进行了综述。如何根据调查需要开发、选择和应用相应的调查辅助工具是未来膳食调查的重要方向,同时也对营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研究需求,需要使用合适的数据分析工具,使研究结果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在评估住院病人营养状况的研究中,CONG等[37]使用欧洲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会(ESPEN)指南推荐的2002年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2002)工具以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

5结论与展望

基于多年的研究和经验,24 h回顾法是获取中国人群膳食营养数据的重要工具。在卫生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回顾法的调查范围、调查步骤、内容和计算方法等得到规范,极大地减轻了受访者和采访者的负担,以标准化和一致性收集24 h饮食数据。回顾法调查适用于大型流行病学队列、食物消费量调查、营养监测和临床试验等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应用时要有相应调整,例如,使用连续3天的饮食回顾减少偏倚,根据调查实际情况定制方法和工具,通过与称重法、食物频率问卷等方法结合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在实际应用中,要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调查结果的可信,在人员培训、工具使用和方法统一等层面减少偏倚。对于调查结果,也会做相应的信效度研究,以评估问卷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结论的可信度,从而证实调查可靠有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