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体重状况与儿童肥胖的定性循证研究

作者: 沈培晓 徐仁应

父母体重状况与儿童肥胖的定性循证研究0

摘 要:目的:综合分析父母体重与子女体重的相关性,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提供预防及诊疗措施。方法:检索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 Medline、Cochrane Library在1998—2020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国内限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结果:共检索出文献427篇,本文纳入共11篇文献作为本文的主要证据,其中Meta分析4篇,临床研究7篇。子女体重状态与父母及家庭整体行为相关。父母一方肥胖或父母均肥胖使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风险增高。结论:父母体重与子女体重状态关联紧密。父母一方肥胖或父母均肥胖为子女发生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父母;儿童;超重/肥胖

父母和子女不仅遗传信息类似,在体重、饮食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相似性。早在1977年,就有国外学者提出“肥胖的家庭聚集性(familial aggregation of obesity)”[1],但是考虑到中国人遗传背景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该结论是否适用于中国人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父母体重/超重/肥胖与中国儿童超重/肥胖关系的论文,综合分析父母自身体重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预防和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时间设定为1998—2020年,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以父母、父亲、母亲、家庭、儿童、超重/肥胖、饮食为中文检索词,检索数据库为重庆维普、万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内公开发表(国内限核心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以 parents、father、 mother、 family、 children、 adolescents、 overweight and/or obesity、diet为英文检索词,检索数据库为Pubmed Medline、Cochrane Library。

1.1.1 文献处理方法 制定文献信息摘录表,包括基本信息(作者、发表时间、文献类型、研究方法、研究例数、研究对象、评判标准)、研究结果信息(研究主要结果、结论)。

1.1.2 质量控制 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数据库检索和文献信息提取,并交叉比对,任何分歧均以协商一致解决。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年龄<18岁;(2)有明确的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评判标准;(3)明确父母超重/肥胖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1.2.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条件;(2)未公开发表的的学位论文或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检索父母体重状态、饮食和行为因素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文献427篇。根据总体要求和排除标准,排除质量低、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证据,其中4篇Meta分析、7篇国内外临床研究(包括6篇横断面研究、1篇纵向研究)(附图)。

2.1 文献基本信息

本研究纳入11篇文献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证据,其中4篇Meta分析、7篇国内外临床研究(6篇横断面研究、1篇纵向研究)。

2.2 肥胖的家庭聚集性

“肥胖的家庭聚集性”指同一家庭内各成员体格测量指标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其可能的机制包括父母和子女在遗传信息、饮食和行为因素高度相似。此外,父母体重、饮食和行为等表观遗传学信息也可能传给子女,父母应通过控制自身体重,降低子女发生肥胖的风险。父母超重/肥胖可增加其子女发生肥胖或超重的风险,虽然目前已有的Meta分析在样本量、儿童肥胖的评估标准、父母超重/肥胖的评判标准有差异,但所有Meta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父母超重和肥胖与儿童超重和肥胖密切相关;与父母双方体重均正常的家庭相比,父母一方超重/肥胖或父母双方均超重/肥胖,其子女超重和肥胖的发生风险呈递增趋势[2]。

2.3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与父母体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对于父母体重与儿童肥胖发生的相关性做出了相关研究。Guo Xiaofan等[3]研究中收集了4 094名来自中国沈阳市的5~18岁儿童及青少年体重,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超重对子代体重影响显著,男孩或女孩超重或肥胖风险均增加。Heun Keung Yoon[4]对1 621名韩国8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BMI、家庭总收入、父母体重、父母行为模式、父母对于儿童体重状态的认知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结论得出在女生中,母亲的超重状况、父亲对女性青少年体重的低估、饮食习惯和父亲的体育活动水平与青少年肥胖显著相关。母亲的超重状况和父亲对体重的低估与男性和女性青少年的肥胖密切相关,父母参与肥胖干预项目有助于防止青少年肥胖。乌克兰一项研究收集了22 576对父母及其子女(年龄6.0~18.9岁)的体重情况,结果显示,父母一方超重或肥胖均使其子女超重或发生肥胖的比例增加[5]。Wang Youfa[6]对2000年1月—2015年6月来自21个不同国家的27篇相关报道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来自多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数据显示,父母超重肥胖是儿童超重及肥胖的危险因素,且来自双亲的影响大于父母亲一方的影响。泰国一项研究收集了来自9所公立学校的1 749位学生(5~18岁)信息,并分析其体重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母亲体重超重使儿童或青少年超重肥胖风险增加[7]。袁萍等[8]对国内21篇有关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论证实父母肥胖史、高出生体重、活动少和不良饮食习惯(包括常吃油腻食物、喜欢甜食、过多吃零食、食欲好、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等)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有关。景睿等[9]的研究亦得出相似结论,父母至少一方肥胖为学龄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家长应当主动获取科学膳食、合理营养的知识,儿童自身应当在家长的指导下合理膳食,纠正进食过快、暴饮暴食和喜好油腻食物的不良饮食模式。周婷[10]收集了2003—2016年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分析结果显示,父亲体质指数≥25 kg/m2、母亲体质指数≥25 kg/m2均为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危险因素(表1)

国内外多位学者对儿童肥胖和父母肥胖的关系进行了多项临床研究。席波等[11]随机选取北京市城郊21 198名2~18岁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控制年龄、性别、青春期等协变量,与父母体重正常相比,母亲肥胖主要对女儿肥胖产生影响,而父亲肥胖则主要对儿子肥胖起作用。父母同时肥胖对女儿肥胖产生的影响大于其对儿子肥胖的影响。唐晴[12]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宁地区5 658个7~18岁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肥胖相关因素分析,结论显示,父母肥胖史对儿童青少年发生肥胖的影响大于看电视时间、户外运动时间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刘丹等[13]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父母肥胖与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及超重呈显著正相关(表2)。

3 讨论与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肥胖或超重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显著相关,父母至少一方肥胖均为子女发生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父母是否超重对于儿童体重有重要的影响,父母双方的饮食习惯和日常运动时间均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体重状态[14-15]。一项来自白俄罗斯的横断面研究显示,父亲和母亲双方的BMI均与其子女的BMI、腰围及皮肤褶皱状态存在正向联系[16]。相比较之下,年龄较小的孩子对于食物的选择更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来自父母的影响相对减弱,更多的影响则来自于同伴[17]。同样,Kim Y等[18]的研究显示,在父母肥胖的家庭中,对于年幼的儿童额外热量摄入的影响作用更大,而在青少年和已经成年的孩子当中则逐渐减弱或消失。饮食和运动习惯均对父母及儿童青少年的体重起到关键性作用,相比较而言,生活习惯相对不健康的儿童来自父母对其的影响更大,生活习惯和遗传基因对于子女肥胖的影响有着交互作用[19-20]。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显示,来自父母均肥胖的家庭的儿童更倾向于久坐、娱乐活动,这种生活习惯也对儿童肥胖的发生有较大影响[21]。

既往研究显示,母亲体重相比较父亲而言,对儿童的肥胖发生影响更大,这种结果可能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22-23]。遗传角度方面,由于卵子的体积比精子大很多,卵子为后代提供了更多基因和表观遗传方面的影响,另外,在母体孕育后代的过程中,宫内环境也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24-25]。行为角度方面,多数家庭中母亲是儿童的主要照顾人,所以母亲的行为习惯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比父亲更大,在食物的选择和运动时间等对儿童及青少年影响更大[20]。

本研究提示,重视父母饮食及行为模式、重视家庭整体饮食及行为模式对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防治尤为重要。通过改善父母双方的饮食习惯及行为模式,如餐桌时间、饮食结构、运动时间及运动方式、睡眠习惯、屏幕时间等,以改善家庭整体的饮食及行为模式,从而降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使其养成和保持上述良好习惯,从而防治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

说明:本文作者为《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修订委员会专家组及其团队成员。《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修订委员会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委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牵头成立,通过对关键问题进行循证,以循证结果为依据制定推荐意见并完成《儿童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的撰写。

参考文献

[1]Biron P,Mongeau JG,Bertrand D.Familial resemblance of body weight and weight/height in 374 homes with adopted children[J].J Pediatr,1977,91(4):555-558.

[2]周婷,王婉宜,孙小蒙,等.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危险因素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0):1444-1448.

[3]Guo X,Zheng L,Li Y,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being overweight or obese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northeast China[J].Pediatr Res,2013,74(4):443-449.

[4]Yoon HK,Kim GS,Kim S,et al.Par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in Korean adolescents[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0,17(14):5126.

[5]Dereń K,Nyankovskyy S,Nyankovska O,et al.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parental BMI on the incid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ldren from Ukraine[J].J Clin Med,2020,9(4):1060.

[6]Wang Y,Min J,Khuri J,et al.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and child obesity across countries[J].Adv Nutr,2017,8(3):436-448.

[7]Nonboonyawat T,Pusanasuwannasri W,Chanrat N,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es of obesity and overweight among school-age children in a rural community of Thailand[J].Korean J Pediatri,2019,62(5):179-18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