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LES模型的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研究

作者: 闫豪玮 穆月英

基于ELES模型的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研究0

摘 要:利用2008—2018年中国31个省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运用ELES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各类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基本消费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自价格弹性。主要研究结论是:水产品、饮食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食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但饮食服务消费的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水产品消费将长期具有高档食品属性,饮食服务消费将长期具有正常食品属性,而粮食消费将长期具有低档食品属性。

关键词:ELES模型;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双循环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食品消费正在从生存型消费逐步变为享受型消费[1]。首先,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粮食、菜类消费依然是居民食品消费的主要部分,但粮食的消费占比不断下降[2],而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干鲜瓜果类消费占比不断增加。其次,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居民的食品支出不断增加,但其在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逐步减少,恩格尔系数显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我国城镇居民2015年恩格尔系数为29.7%,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进入富足区间。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居民食品消费的发展演变趋势,探究食品消费的内部结构特征,研究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动对食品消费带来的影响,为优化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提供借鉴,从而提高食品相关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我国食品消费的高质量发展。

1 文献综述

居民食品消费作为国内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国内众多学者们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恩胡等[3]参照国外发达国家居民食品消费演进过程,通过对改革开发后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演进的分析及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我国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我国城乡正在发生着以增加动物性产品消费为核心的食物革命。已有学者分别利用福建省、上海市食品消费支出数据,运用ELES模型对特定地区的消费特点进行分析[4-5]。孙赫等[6]运用ELES模型对2012年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情况进行研究。张哲晰等[7]、梁凡等[8]基于收入分配视角,将城镇居民划分为不同收入组,比较不同收入组之间的边际消费倾向及收入弹性。梁凡等[9]基于LA/AIDS拓展模型分析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影响。韩啸等[10]利用1987—2012年30省市城镇居民各类食品消费数据,测算出城镇居民食品需求弹性,并预测了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发展趋势。徐依婷等[11]运用ELES模型对2006—2012年全国31个省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和收入数据进行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民食品消费的收入弹性进行了预测。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及食品消费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并得出了很多结论,对于平衡我国食品的需求与供给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已有的研究分析多是利用2013年之前的统计数据,时效性方面较弱。本研究利用2008—2018年居民食品消费数据,通过构建ELES模型对居民食品消费进行研究探讨,并分析居民食品消费发展趋势。

2 模型方法

2.1 模型方法

在食品消费需求系统的定量研究中,AIDS模型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是最为广泛运用的模型工具。本研究将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进行分析,其一般的数学模型表达如式(1):

Vi=PiXi+βi(Y-∑ni=1PiXi)(1)

式(1)中,Vi表示消费者对第i类食品的i消费支出;Pi表示第i类食品的价格,Xi表示消费者对第i类食品的基本消费需求量,βi表示消费者对第i类食品的边际消费倾向,Y表示居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令αi=PiXi-βiV0,得ELES模型简化形式如式(2):

Vi=αi+βiY+εi(2)

式(2)中,αi、βi表示模型待估参数,εi表示误差项,利用已有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

通过式(1)推导可得消费者对第i类食品的基本消费需求、需求收入弹性和自价格弹性如式(3)~(5):

PiXi=αi+βi∑ni=1αi/(1-∑ni=1βi)(3)

ηy=βi×Y/Vi(4)

ηρ=(1-βi)PiXi[pixi+βi(y-∑ni=1pixi)]-1(5)

2.2 数据来源

通过2019年已有省份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数据,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分地区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量数据,2001—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分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者价格分类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对各省份城镇居民各类食品消费支出进行测算。最终,将利用2008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食品消费支出数据、测算得到的2018年各地区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食品消费支出数据和2008年、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在数据整理分类的基础上,根据本次研究需要,对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进行分类,具体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粮食、油脂类、菜类、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干鲜瓜果类、饮食服务。根据2008年数据情况,2008年各项分析将肉类与禽类合并后进行,2018年的饮食服务由于测算误差较大,只采用已有10个省份的饮食服务支出数据。

2.3 回归估计结果

将各类食品的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解释变量,运用Stata 15.0软件对两个时期各类食品的截面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整理后如表1~2所示。

3 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分析

3.1 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是用于描述消费者由于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而引起对某产品消费支出变化的指标。在2008年,饮食服务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为0.080 7。其次是水产品类、肉禽类,分别为0.036 1、0.024 5,奶类、干鲜瓜果类的边际消费倾向在0.01左右,粮食、菜类、蛋类的边际消费倾向处于较低的水平,各类食品消费中只有油脂类消费为负值。在2018年,水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为0.075 7。其次是饮食服务,为0.035。肉类、禽类、奶类及干鲜瓜果类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布在0.01左右。菜类、蛋类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005 3、0.003 4。粮食、油脂类边际消费倾向都是负值,分别为-0.002 8、-0.000 2。

比较两个时期可知,粮食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由正值转为负值,说明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以粮食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城镇居民逐渐减少粮食类食品的消费支出。饮食服务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减小的趋势,说明饮食服务消费成为很多城镇居民日常选择,出现了边际消费倾向逐渐减少的现象。水产品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出现了明显的增加,由于水产品类消费属于高档消费,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2008—2018年有了较大增幅,因此水产品类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有了明显的提高。菜类、奶类、蛋类消费在两个时期没有太大的变化。油脂类消费在两个时期的边际消费倾向都为负值,说明城镇居民注重低油食品的消费,油脂类消费未来不会出现较大的增量。

3.2 基本消费需求分析

基本消费需求是反映居民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对食物的最低消费支水平。通过式(3)计算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2008年,肉禽类基本消费需求为食品基本消费需求的58.82%,所占份额最大。其次分别为粮食、菜类,分别占到食品基本消费需求的33.90%、33.88%。蛋类、奶类、干鲜瓜果基本消费需求处于较低的水平,均低于0.1。2018年,肉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占食品基本消费需求的56.34%,所占份额最大,其次为粮食,占比为48.46%。蔬菜和食用菌、干鲜瓜果、饮食服务的占比在0.2~0.3之间。2018年的城镇居民各类食品的基本消费中,只有水产品的基本消费需求为负值。比较两个时期的基本消费需求可知,饮食服务消费的基本消费需求由负值变为了正值,出现了较大的增幅。干鲜瓜果类消费的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由2008年占比6.44%变为了2018年占比23.86%,干鲜瓜果类消费在基本消费需求中占据了较大份额。水产品类消费的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在2008年和2018年均为负值,并且在2018年是唯一的负值,说明了水产品消费作为高档消费品具有很高的可支配收入门槛。

3.3 需求收入弹性分析

需求收入弹性是用以反映居民某类食品消费量对可支配收入变动敏感程度的指标。本文通过式(4)计算得到的我国城镇居民各类食品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如表4所示。在两个时期水产品消费的收入弹性都是最大的,都超过了2,说明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对可支配收入的变动非常敏感,具有明显的高档食品属性。在2008年饮食服务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城镇居民饮食服务的消费需求对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比较敏感,具有明显的高档食品属性。两个时期油脂类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均为负值,具有低档食品属性。2008年粮食类消费具有正常食品属性,2018年具有低档食品属性。

比较两个时期的需求收入弹性可知,水产品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有所下降,但仍具有高档食品属性。饮食服务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下降比较大,由具有高档食品属性变为具有正常食品属性。粮食消费由具有正常食品属性变为具有低档食品属性,并将长期具有低档食品属性。两个时期的菜类、肉禽类、蛋类、奶类、干鲜瓜果类食品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虽有所变化,但仍具有正常食品属性。

3.4 自价格弹性分析

自价格弹性是用以反映居民某类食品消费量对食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的指标。本文通过式(5)计算得到的我国城镇居民各类食品消费需求的自价格弹性如表5所示。水产品的自价格弹性在两个时期都是最大的,说明水产品消费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粮食、油脂类的自价格弹性较低,说明粮食、油脂类消费对价格变动不敏感。大多数食品自价格弹性的绝对值在0~1之间,说明大多数消费对价格变动敏感程度适中。对比两个时期自价格弹性可知,干鲜瓜果类、饮食服务的自价格弹性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说明干鲜瓜果类消费和饮食服务消费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在出现明显下降。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第一,水产品类消费和饮食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第二,饮食服务消费和干鲜瓜果消费将在城镇居民基本消费需求中占据更大的份额。第三,水产品类消费将长期具有高档食品属性;饮食服务消费将长期具有正常食品属性;粮食消费和油脂类消费未来将持续具有低档食品属性;菜类、肉类、禽类、蛋类、奶类和干鲜瓜果类消费将持续具有正常食品属性。

4.2 政策建议

第一,不断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收入稳定性,形成食品消费、经济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的良性循环。第二,积极发展水产品、干鲜瓜果和肉禽蛋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率,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要。第三,加强饮食服务的质量安全监管,通过市场主导,政府调控的方式确保质量安全,满足城镇居民饮食服务消费需要。第四,推动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的均衡发展,优化食品生产与食品消费的结构。

参考文献

[1]沈辰,穆月英.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研究——基于AIDS模型[J].经济问题,2015(9):81-85、104.

[2]梁凡,陆迁,同海梅,等.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J].消费经济,2013,29(3):22-26.

[3]王恩胡,李录堂.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观察,2007(2):14-25.

[4]王震,刘伟平,江晓敏,等.基于ELES模型的福建省城镇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1):61-65.

[5]唐娅楠,刘合光.上海市城镇居民蔬菜消费特点及消费需求系统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3):204-208.

[6]孙赫,任金政.基于ELES模型的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实证分析[J].农业展望,2014,10(7):70-74.

[7]张哲晰,穆月英.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分析——基于收入分配视角[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10):44-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