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作者: 周圆媛 伏天雨 钟灵毓 朱彦锋

摘 要:食物成瘾是指个体长期无法理性控制对某特定食物的摄入量或时间而对该食物具有依赖的一种现象。近年来,食物成瘾已被认为是升高发达国家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文章综述了食物成瘾的概念、诊断标准、产生机制、与代谢性疾病的关联、预防及治疗措施,旨在为食物成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食物成瘾;诊断标准;代谢性疾病;预防治疗措施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在肥胖或暴饮暴食症患者中大多都出现了食物成瘾的症状[1-3],因此,有关食物成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目前,国内对食物成瘾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文综述了食物成瘾的概念、诊断方法、形成的机制以及预防治疗措施,为防治食物成瘾提供科学依据。

1 食物成瘾的概念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食物渐渐变成了一种寻求快乐的方式,自制力较弱的人则会出现毫不节制过量进食的情况。自第一个行为成瘾(赌博障碍)被纳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以来,人们开始愈来愈关注成瘾的现象。有研究表明,盐、糖和脂肪含量较高的美味食物可能通过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奖赏系统从而具有上瘾的潜力[4],因此人们对食物成瘾(food addiction,FA )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食物成瘾一直都存在着一些争议,因为饮食与药瘾、毒瘾相比,它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规范行为[5]。有研究认为,“曾经有益于我们生存的东西已经被改变并加工成了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是不利的,且可能会使人上瘾”[6]。食物成瘾的研究始于1956年,此时认为食物成瘾的定义是经常重复摄入某一特定食物后,不适症状增加或得到改善[7]。到了2009年,Gearhardt等[4]认为,食物成瘾的定义是指重复摄入高度可口的食物后导致严重的损伤和痛苦,且可能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症状。食物成瘾到底是行为成瘾还是物质成瘾也存在着争议,Albayrak等[8]认为,食物成瘾是属于行为成瘾,也有人认为,食物成瘾是类似于物质成瘾,而不是像赌博成瘾那样的行为成瘾,因为大脑中有一种具有神经化学效应的物质[9]。Gordon等[10]也认为,尽管成瘾过程涉及行为和与物质相关的因素,但与行为成瘾相比,它的症状似乎更适合于物质使用障碍的标准。

此外,食物成瘾和进食障碍(即暴饮暴食症、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食物成瘾与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饮暴食症的严重程度有关,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食物成瘾的发生率很高,认为食物成瘾可以作为进食障碍症严重程度的指标[11]。神经性贪食症是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多食或暴食行为,进食后又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的一种神经性进食障碍[12]。暴饮暴食症是指发作时伴有不可抗拒的进食欲望和行为,一次进食大量食物,一直到撑得难受为止,且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在乎食物本身[13]。而目前人们所大多认同的食物成瘾概念,是指人们长时间地无法理性地控制对某特定食物(如高加工、高热量的美味食物)的食用时间与食用量,在暴食过程中对食物的耐受性增强,戒断时产生包括沮丧、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进一步提高对食物的渴求,又会重复暴食行为,该症状与药瘾、酒瘾的行为特征相似[14]。虽然食物成瘾症状与暴饮暴食行为有关,它们之间有很大的重叠,但这两个概念并不是同义词[15-16],研究表明,只有大约56.8%的暴食障碍者在临床上有明显的食物成瘾症状[17]。

2 食物成瘾的诊断标准

2.1 耶鲁食物成瘾量表(YFAS)

最常用的是通过问卷(YFAS)来诊断食物成瘾,它是 2009 年由耶鲁大学 Gearhardt等[18]基于《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4)中的物质依赖症状标准而制定的。制定以来,全球很多国家的研究已验证了其有效性,如法国[19]、意大利[20]、西班牙[21]、马来西亚[22]等,同时Chen等[23]也将其翻译成中文,对584名健康女学生进行调查,证明了该量表在中国对食物成瘾的症状评分和诊断是有效的。YFAS问卷用于评估个体过去12个月以来关于某特定食物(如高糖、高脂食物)的成瘾状况,其中包含8个方面来评估个体的食物成瘾情况,主要内容有:(1)摄入食物的量和时间比预期的要长;(2)持续的渴望或多次不成功的戒断尝试;(3)多次尝试退出都不成功;(4)为了饮食而放弃社交或娱乐等重要活动;(5)尽管知道不良后果,但仍继续使用;(6)不吃东西会导致戒断症状;(7)对食物的耐受性;(8)导致临床意义的损害。这8个方面包含了25个条目,前7个方面是食物成瘾症状的判断标准,7方面中任一个是“是”计为1、“否”则计为0,得分累计为食物成瘾症状计数(取值范围0~7分);最后1个方面是评估成瘾性进食是否具有临床意义的临床诊断标准。该问卷有两种方法来评估食物成瘾:(1)反映参与者符合的诊断标准数量的连续症状计数;(2)基于症状数量和临床显著损害或痛苦的食物成瘾诊断,即症状计数≥3的同时满足上述第8方面[24]。

2.2 mYFAS

2014年,Flint等[25]开发了改进版的YFAS(mYFAS)作为对食物成瘾更简短的评估,该方法包含9个条目,在可靠性和有效性指标上的表现与完整的YFAS相似,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队列研究,特别适用于参与者负担高的样本[26],或者是对食物成瘾症状进行简短筛查[27]。

2.3 YFAS 2.0

2013年5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修正补充了有关物质和成瘾障碍的诊断标准,而食物成瘾仍未被纳入其中。为了与 DSM-5保持一致,Gearhardt等[28]于2016年正式修订出版了新版本的YFAS(简称YFAS 2.0),并进一步改善了该量表的心理测量学特性。YFAS 2.0具有11项判断标准和临床诊断标准,包含35个条目,在最初的7个方面上增加了4个方面的内容:(1)尽管存在社会或人际关系问题,仍继续进食;(2)因为进食未能履行主要职责(如工作、学校、家庭);(3)即使身体出现不良的情况,仍坚持进食;(4)对某种食物有强烈的渴望或冲动。YFAS 2.0也包括两种评分选项:一种是症状计数;另一种是食物成瘾诊断。如果在11个方面诊断标准中满足2个方面以上,并符合临床判断标准,即可被诊断为食物成瘾;2~3个症状为轻度、4~5个症状为中度、6个或更多症状为重度。原始的YFAS只评估了物质依赖标准,没有评估物质滥用标准,而YFAS 2.0结合了物质依赖和滥用标准来评估食物成瘾,充分反映了DSM-5物质使用障碍的诊断标准。因此,与原始的YFAS相比,YFAS 2.0与过度进食症状(例如暴饮暴食、肥胖)有相当或更强的关联[28]。

2.4 mYFAS 2.0

鉴于mYFAS作为一项简短的筛查措施,在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目前Schulte等[29]研究开发了具有良好可靠性的YFAS 2.0的简写版本(mYFAS 2.0),包含13个条目,在心理测量学上与YFAS 2.0相似。对于大流行病学样本,mYFAS 2.0是替代YFAS 2.0的合适选择,也可作为一种更简单的食物成瘾筛查工具。Li等[30]验证了中文版的mYFAS 2.0是一种针对中国大学生食物成瘾的简短、可靠、有效的筛查工具。

3 食物成瘾产生的机制

3.1 神经生物学机制

食物成瘾和药物成瘾的机制有着相似之处,且具有某些神经生理学基础,如大鼠失去高脂肪食物后焦虑的增加和其他类似戒断的症状与药物戒断症状的介导因子相同[31]。同时对于进食,人体内存在两个平行调节系统,即能量动态平衡调节系统和大脑奖赏系统,彼此影响着食物的摄入[32]。

3.1.1 能量动态平衡调节系统调控 能量动态平衡调节系统主要由外周饱腹感网络和下丘脑来调控,调节通过食物摄入的能量和身体代谢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若该系统功能障碍,如先天瘦素不足或下丘脑受损,可能会导致正能量平衡的持久状态和肥胖的发展[32]。外周饱腹感网络包括来自胰腺、肝脏和脂肪组织的激素,如瘦素、胰岛素和胃促生长素等可以调节饥饿、饱腹感和肥胖水平的激素[33]。瘦素是一种脂肪细胞激素,通过调节下丘脑弧形核内管控能量平衡的神经元来降低食欲,从而抑制进食[34]。胰岛素是一种胰腺激素,与瘦素非常相似,它对储存的体脂量很敏感,体脂含量高时会增加,体脂含量低时会降低,也会降低食欲[35]。而胃促生长素是一种促食类激素,可以提高食欲来促进进食[34]。总的来说,它们都可通过刺激或抑制进食来保持适当的能量平衡状态。

下丘脑是重要的控制摄食行为、食欲和能量动态平衡的调控中心,控制饱腹感的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内侧核区(VMH),控制饥饿的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腹外侧区(LH),前者可以抑制后者的活动。与降低食欲有关的神经肽有阿片促黑色素原(POMC)、胰高血糖素样肽(GALP)、可卡因—安他非明转录调节肽(CA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促进食欲类的神经肽有神经肽Y(NPY)、刺豚鼠相关蛋白(AgRP)、黑色素聚集激素(MCH)、甘丙肽(GAL)和食欲素[32,34]。另外,下丘脑的信号回路还要接收外围信号,并投射到大脑的其他区域,例如,下丘脑外侧区域从伏隔核接收了信号,允许整合来自奖赏区域的信息和来自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其他区域的饱腹感信号[36],然后这些信息被投射到后脑和孤束核等区域来调节机体的饱腹感[37],进而来控制食欲和调节摄食行为。

3.1.2 大脑奖赏系统调控 大脑奖赏系统是大脑中产生快感的系统,饮食带来的情感满足就来自于此系统,如对于好吃的食物,本来已经吃饱了(已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可实在太好吃了,为了获得食物带来的快感,又忍不住多吃了几口,即快感性摄食行为[38]。同时从本质上来讲,摄食有奖励和强化的作用,研究表明,进食会激活大脑中的奖赏系统相关区域[39]。奖赏系统主要涉及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纹状体、杏仁核、中脑和下丘脑等区域[40],且由感官部分和进食后部分等至少2部分组成[41]。味觉感受器发出信号,通过丘脑上升,终止于眼眶前额皮质和额盖[42],杏仁核在味觉通路上进行相互连接[43],中脑边缘的多巴胺系统有助于对食用美味食物后的刺激和饱腹感识别[44]。有研究证实,药物和食物都通过激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神经元发挥有益作用,导致多巴胺释放到伏隔核中并影响中脑边缘[45],从而激活了大脑奖赏系统。当反复强烈刺激奖赏机制时,多巴胺D2受体的数量会下降,此时进食量会增加,以便获得以前通过较低摄入量获得的相同程度的快感[46]。具体地说,非常美味的食物会抑制饱腹感的信号,从而导致暴饮暴食,奖赏系统的激活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点,它将进食转变为一种奖赏驱动的行为,而不是一个平衡的过程[47]。

3.2 心理行为学机制

食物是人体生存的物质基础,个体出现食物成瘾的症状与其心理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这和药物成瘾的心理原因有着相同之处。对于食物成瘾的心理行为机制,主要通过食物本身的成分和食物成瘾者的心理活动来探讨。

3.2.1 食物成分 特定类型的食物通常被称为“可口的食物”,因为它们含有高含量的盐、糖和脂肪[48],被认为具有最大的成瘾潜力[10]。Schulte等[49]要求120名本科生在35种营养成分各异的食物中指出哪一种最容易上瘾,分析表明,选择最多的是加工过的、高脂肪和高血糖负荷的食物。也有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在健康的年轻女性中,观看美味食物或饮料的图片也会激活奖赏回路的大脑区域[50]。

3.2.2 心理活动 食物成瘾者受情绪的影响也很大。有研究证实,高食物成瘾症状与情绪调节和心理缺陷方面有关[51],患有食物成瘾的人在抑郁症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52]。Zhao等[53]调查了593名中国青少年的食物成瘾情况,结果表明,食物成瘾与抑郁、自卑感和孤独感有关,青少年食物成瘾症状高,报告的心理症状(如暴饮暴食,抑郁,焦虑,冲动)明显增多,执行功能障碍也更多。在平时的生活中,许多人利用进食来宣泄情感和压力等负面情绪或经常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进食。研究发现,慢性的压力可能会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进食行为并增加高度可口食物的需求[35],慢性应激也加剧了食物成瘾评分,促进了应激性肥胖的发展[54]。

4 食物成瘾与代谢性疾病

4.1 肥胖

近年来,食物成瘾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食物成瘾与肥胖在神经生物学效应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55]。有研究发现,过度进食美味高能食物的大鼠出现了类似成瘾的行为并导致了肥胖[56]。Volkow等[57]的研究表明,肥胖或体重增加和滥用药物对大脑多巴胺系统的影响有着相似之处。有研究显示,肥胖和上瘾与大脑中较少的多巴胺D2受体有关,肥胖者和药瘾者往往在纹状体区域表现出多巴胺D2受体的表达减少[33],表明它们更容易受到食物或药物的摄取诱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