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女性居民骨密度与膳食模式的关联分析
作者: 沈静 王茜 杨蕾 肖辉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中老年女性居民骨密度与不同膳食模式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营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乌鲁木齐市社区45岁及以上女性居民566人,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及问卷调查获得骨密度及膳食摄入情况,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膳食模式,分析膳食模式与中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关系。结果:本次调查中老年女性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16.8%;共获得5种膳食模式:副食品模式,油盐模式,薯类及蔬菜模式,水产类及豆类膳食模式和主食模式;其中高水平水产类及豆类膳食模式人群较低水平该模式人群的骨密度T值高(t=-1.905,P=0.043)。结论:高水产与豆类的膳食模式摄入是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建议中老年女性居民应合理膳食,多摄入水产及豆类食物,促进骨健康。
关键词:骨密度;膳食模式;女性
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是老年人致残、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1]。多项研究显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3],应作为骨质疏松症的重点防控人群。膳食是影响骨密度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膳食模式角度分析营养对于骨密度的影响,综合考虑了多种食物及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对从膳食角度提出干预措施更有意义[4]。故本研究拟对社区中老年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膳食模式与中老年社区女性居民骨密度的关系,探索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膳食模式,为促进中老年女性居民的骨健康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2018年8月—2019年2月期间在乌鲁木齐市两个区(共8个社区)参加全民体检项目的45岁及以上中老年女性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排除因各种原因不能配合调查、患可能影响骨代谢的主要疾病及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研究对象均同意参加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件号2018XE0108)。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喝茶、体力活动情况等)及生育史;膳食调查使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调查被测居民过去12个月摄入的食物种类、频率以及摄入量。骨密度测量采用超声骨密度仪(韩国OsteoPro Smart)对调查对象的跟骨进行骨密度测量。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5]为:T≥-1为骨量正常、-2.5<T<-1为骨量减少、T≤-2.5为骨质疏松症。同时使用身高体重仪测量调查对象的身高和体重。
1.3 质量控制
问卷经预调查后修订形成,问卷的填写由经专业培训的调查员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完成,调查现场提供带量食物模具及标准食物图谱帮助被调查者完成食物摄入量的填写。体格检查所有仪器每次使用前均进行标准校正,相关操作由专业人员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信息由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进行双录入及一致性检验,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膳食模式,计量资料以±s描述,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膳食模式与骨质疏松症患病风险的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以检验水准α=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假设检验均为双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566位女性居民,平均年龄(60.44±8.0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5.15±3.53)kg/m2(表1)。
2.2 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
研究人群骨密度T值为(-1.35±1.21),骨密度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人数分别为283人(50.0%),188人(33.2%),95人(16.8%),该中老年女性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16.8%,不同骨密度水平人群的一般情况见表2,其中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的年龄(t=-3.72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因素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因吸烟阳性人数过少,故未将该因素纳入分析)。调查中获得完整生育史情况的绝经后女性384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18.0%,生育史中各因素分析发现不同骨密度水平人群的首次活产生育年龄(t=-2.051,P=0.041)和绝经时间(t=-3.015,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2.3 膳食模式分析
对各类食物摄入量进行KMO统计量计算以及Bartlett球形检验,KMO统计量为0.685>0.6,Bartlett球形检验P< 0.001,提示各类食物摄入具有共同因素,该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获得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特征值分别为3.710、1.553、1.343、1.135、1.021。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9.12%、11.94%、10.33%、8.73%、7.85,累积方差贡献率67.97%。对初始因子载荷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若因子载荷>0.50则认为该食物与该膳食模式的关联较强,各膳食模式根据其主要的食物特点进行命名,结合碎石图及各因子的可解释性,最终获得5种膳食模式:(1)副食品模式,该模式蔬菜水果、奶肉蛋类及坚果等均有相对较为丰富的摄入,但粮谷类及薯类摄入较低,食用油及食盐的摄入少;(2)油盐模式,以食用油和食盐的摄入量相对最多为特点;(3)薯类及蔬菜模式,该模式摄入量相对最多的是薯类和蔬菜类;(4)水产类及豆类膳食模式,以水产动物性食物及豆类制品的摄入相对多最为突出;(5)主食模式,以精制谷类及粗杂粮的摄入量相对最多为特点。各膳食模式的因子载荷分布详见表4。采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将调查对象归入因子得分最高的膳食模式。本次调查中副食品模式共22人(占3.9%);油盐模式161人(占28.4%);薯类及蔬菜模式101人(占17.8%);水产及豆类模式138人,占24.4%;主食模式144人(占25.4%)。
2.4 膳食模式与骨密度的关系
将各类膳食模式因子得分按照四分位数分为四等份,按得分由低到高分别为Q1、Q2、Q3、Q4,分位数越高则表明该调查对象越符合该膳食因子得分代表的膳食模式,Q4中的人群为该膳食模式的代表人群。各类膳食模式Q1与Q4的人群骨密度T值比较见表5。水产及豆类膳食模式Q1与Q4的人群骨密度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5,P=0.043)。其余膳食模式Q1与Q4人群骨密度T值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以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作为应变量(0=否、1=是),将五类膳食模式的Q1和Q4分别纳入方程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首次生育年龄及绝经年限三个因素后,各膳食模式与骨质疏松患病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6)。
3 讨论
本次调查乌鲁木齐45岁及以上中老年女性社区居民566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16.8%,绝经后女性384人,骨质疏松患病率18.0%,与广州市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4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2.29%,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7.74%[6]接近,低于上海康健社区的患病率34.27%[7]。本研究在一般情况及生育史的分析中得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中老年女性的年龄、首次活产年龄及绝经时间。这与孙悦等[8]的研究结果骨密度T值及骨硬度指数随着绝经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减小相似。随年龄增长,绝经年限延长,中老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骨形成及骨吸收等方面受到雌激素降低的影响,导致骨量降低。在本次研究结果中首次活产年龄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均提示与骨质疏松患病与否相关,首次活产年龄大是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在妊娠、哺乳过程中会造成骨量的大量流失,虽然在哺乳一段时间后母亲骨密度会逐渐恢复,但女性骨量峰值形成时间为30~35岁[9],生育年龄越晚,可能影响骨量峰值的形成,造成骨质疏松风险增高,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次研究的乌鲁木齐市中老年女性居民人群共有5种膳食模式:副食品模式、油盐模式、薯类及蔬菜模式、水产类及豆类膳食模式和主食模式。其中油盐模式占28.4%,人数最多;其次为主食模式(25.4%)、水产类及豆类膳食模式(24.4%),副食品模式占3.9%,人数最少;提示本次调查的女性居民仍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食用油及食盐摄入过高的问题较为突出,本研究得出的膳食模式结果符合西北地区的膳食结构特点[10]。
膳食模式由于长期受地域、习俗等因素影响,各地居民的膳食模式差异较大。多项研究显示,老年人群的膳食模式与骨健康存在一定的关系[11-12]。本研究探讨乌鲁木齐中老年女性骨密度与膳食模式的关系,虽然在多因素分析中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模式,但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高水平的水产及豆类模式人群骨密度T值水平更好,提示水产及豆类模式对中老年女性骨健康可能具有保护作用。新疆虽面积广阔,但干旱缺水,居民水产品摄入普遍较少,近年来由于交通便捷,水产品的摄入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本次研究所指的水产品主要集中在动物性食物,如鱼、虾、蟹等食物的摄入,该类食物提供了较为丰富的ω-3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可能通过抑制骨吸收并刺激骨形成来影响骨骼的生长和重塑[13]。欧洲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摄入高水平的水产类、橄榄油和低水平的红肉的人群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比普通饮食人群低7%[14],可能与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有一定关系。豆类中含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作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不仅可改善中老年女性围绝经期症状,还能对骨骼健康产生有益影响[15]。已有的一项观察性研究也发现,采用地中海膳食模式的老年人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更低,研究人员对食物类别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豆类、鱼和橄榄油是保护因素[16],与本次研究结果相近。同时有Meta分析显示,高蔬菜、水果、鱼类、豆类摄入的膳食模式对女性乳腺癌也有保护作用[17],因此适当多摄入水产类及豆类制品可能不仅对中老年女性的骨骼健康有益,还会带来其他方面的益处。健康的膳食模式是维护骨骼健康、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18]。本次研究结果提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与膳食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建议中老年女性适当增加水产品及豆类制品的摄入,促进骨骼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健康骨骼”专项行动结果发布[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9,12(4):317-318.
[2]高登发,李萌,朱燕明,等.2198例中老年患者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21(3):220-222.
[3]杨立进,陈博来,胡伟雄,等.广州市多社区1529名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24(10):1341-1344.
[4]刘爱东,翟凤英.膳食模式及其在营养流行病学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5):452-455.
[5]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5):413-444.
[6]蓝超华,姚卫光,吴琼芳.广州市白云区城乡结合部4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3(1):40-43.
[7]毛秀英,岳江,唐跃中,等.上海市康健社区中老年人骨密度下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2019,42(4):229-230.
[8]孙悦,梁敏.不同绝经年限及血脂代谢对绝经女性跟骨骨密度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28(22):99-103.
[9]周雅琳,刘伟,张敏佳,等.哺乳期妇女骨密度的影响因素[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0,31(5):491-493、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