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
作者: 庞邵杰 綦文涛 宋鹏坤 宋歌 王勇 张坚
摘 要:目的:探讨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及其食物来源。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膳食调查数据,结合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和中国预包装食品中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中果糖和蔗糖数据,对34 264名45岁及以上居民的膳食果糖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为8.29 g,其中游离状态果糖为4.78 g、结合状态果糖为3.51 g。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是膳食总果糖前三大类食物来源,共占膳食总果糖的69.72%。不同食物来源膳食果糖对总果糖的贡献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城市居民来源的前三大类食物为水果及制品、蔬菜类及制品、零食类,农村居民为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结论: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平均为8.29 g/d,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是其最主要的食物来源。
关键词:膳食果糖;摄入量;食物来源
近年来,膳食果糖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多项研究探讨了膳食果糖与肥胖[1]、血脂异常[2]、糖尿病[3]、高血压[4]、痛风[5]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研究结果不一致,尚未得出膳食果糖与健康关系的明确结论,究其原因之一是无法准确估计膳食中果糖的摄入状况[6- 7]。膳食总果糖应既包括天然食物中存在的果糖也包括添加在食物中的果糖[8]。准确估计人群膳食果糖的摄入量是研究其与健康关系的基础也是研究难点,美国学者曾采用食物果糖特异性转化因子估算美国居民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8-9]。由于中国食物成分数据库中缺乏果糖数据,目前尚无中国人群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研究。中国45岁及以上人群超重/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10],深入探讨该人群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进而分析其与健康的关系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调查数据,结合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11]和中国预包装食品中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12],探讨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及其食物来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3 d 24 h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和中国预包装食品中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中的果糖、蔗糖数据进行膳食果糖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的分析。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个监测点(34个大城市、41个中小城市、45个普通农村、30个贫困农村)中抽取样本住户的常住人口进行调查,通过样本估计总体,抽取的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13]。
1.2 样本量
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参加“24 h正餐回顾询问表”和“正餐以外的零食、饮料和营养素补充剂的消费询问表”且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调查者,共计36 921人。删除人口统计学资料缺失者,3 d膳食调查期间膳食记录天数不足1 d者、每日能量摄入低于800 kcal或高于5 000 kcal者,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34 264人。
1.3 指标分类及定义
按照研究对象的年龄进行分组;按照受教育程度划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及以上;按照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离异或丧偶;按照地区划分为城市和农村;参照2009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居民纯收入水平等级划分标准,将家庭人均收入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
1.4 膳食果糖的定义
膳食中的总果糖包括游离状态果糖和结合状态果糖。游离状态果糖即食物中天然存在或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的果糖。结合状态果糖即蔗糖中含有的果糖,一分子蔗糖在机体内分解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因此结合状态果糖即为1/2蔗糖。
1.5 果糖数据的赋值原则
根据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中果糖数据(2 183条)、蔗糖数据(2 169条)以及中国预包装食品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363条)对中国食物成分数据库(1 460条)中的食物进行果糖、蔗糖含量的赋值,原则如下:(1)根据食物名称、生熟状态、烹饪方式可直接根据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和中国预包装食品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进行赋值的食物共947种,其中水果类食物选择未加工状态下的果糖、蔗糖含量,蔬菜类食物选择炒、煮等烹饪方式下的果糖、蔗糖含量。(2)由于地域来源不同而有多个测量结果的同一种食物,在去掉1个最大值和1个最小值后取平均值进行赋值,共119种。(3)在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和中国预包装食品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中未查找到的数据共计394种食物,取相近食物的平均值替代,如鸽子肉的数据用鸡肉和鸭肉的均值替代,韭菜用青葱数据替代。(4)当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与中国预包装食品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中均有同一种食物时,取中国预包装食品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库中的数据。
1.6 食物分类
根据膳食果糖摄入量的相关研究[8-9],本研究将食物划分为13个类别,即谷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蔬菜类及制品;乳类及制品;禽畜类、鱼类及制品;蛋类及制品;豆类及制品;坚果种子类;糖、蜜饯类;无酒精饮料类;含酒精饮料;零食类;其他食物。
1.7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95%置信区间)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统计描述。利用2009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对人群膳食果糖摄入量进行复杂抽样权重处理。采用SURVEYMEANS过程加权估计不同性别、年龄、地区人群膳食果糖摄入量及不同食物类别食物果糖含量。所有数据采用SAS 9.3软件进行数据清理与统计分析,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本次研究共包含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45岁及以上居民共计34 264人,城市和农村均表现为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表1)。
2.2 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
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为8.29 g,其中游离状态果糖为4.78 g(占57.66%)、结合状态果糖为3.51 g(占42.34%)。人群中膳食果糖的摄入量呈正偏态分布,中位数为5.61 g,四分位间距为6.06 g,第95百分位数为23.11 g。游离状态果糖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75、3.84 g,结合状态果糖的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65、2.49 g,男性人群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膳食果糖的摄入量降低。城市居民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高于农村居民。已婚人群的膳食总果糖摄入量高于未婚和离异或丧偶人群。随着教育程度的增高,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增加,其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最高为15.10 g/d,小学及以下者最低为6.79 g/d。高收入人群的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高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人群。游离状态果糖、结合状态果糖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态、受教育情况、家庭人均收入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与膳食总果糖一致(表2)。
2.3 膳食果糖的食物来源
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是每日膳食总果糖的主要来源,分别为2.71、2.04 g,占比分别为32.69%、24.61%。谷类及制品作为每日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提供一定量的膳食果糖1.03 g,占每日膳食总果糖摄入量的12.42%。乳类及制品、糖蜜饯类、无酒精饮料、坚果种子类以及其他类提供每日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较少,分别为0.10、0.10、0.10、0.08、0.05 g。
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这两类食物是游离状态果糖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分别为1.85、1.59 g,分别占38.70%、33.26%。蔬菜类及制品、谷类及制品这两类食物是结合状态果糖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分别为0.86、0.70 g,分别占24.50%、19.94%。不同食物来源的膳食果糖对总果糖的贡献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城市居民膳食总果糖食物来源前三大类食物为水果及制品、蔬菜类及制品、零食类,占膳食总果糖的68.22%;农村居民膳食总果糖食物来源前三大类食物为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占膳食总果糖的71.96%(表3、表4)。
3 讨论
本研究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详细阐述了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日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为8.29 g,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膳食果糖来源最多的三类食物为蔬菜类及其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谷类及其制品。城市和农村在不同食物来源的膳食果糖对总果糖的贡献方面存在差异。
1993年,Park等[8]利用1977—1978年美国食品调查数据采用食物果糖特异性转化因子法估算了美国居民膳食果糖的摄入状况。美国50岁以上居民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男性为36 g/d、女性为29 g/d。Marriott等[9]在改进食物果糖估算方法后利用1999—2004年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分析美国50岁以上居民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男性为41 g/d、女性为32 g/d。这两项研究均是在没有食物果糖含量测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估算。随着食物糖含量数据的不断检测和更新,本研究利用美国食物成分数据库中果糖、蔗糖数据和中国预包装食品中单体糖和总糖含量数据对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果糖的摄入量进行了相对准确的估算。2010—2012年,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每日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为8.29 g,男性为8.76 g、女性为7.82 g。美国人群膳食果糖的摄入量远高于同年龄段的中国人群,这是由于中美两国饮食存在巨大差异,高糖饮食是美国饮食的重要特点。2005—2010美国NHANES调查数据显示,成年人膳食中添加糖的供能比约为13%[14],而2010—2012中国成年人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15]。美国人群膳食中添加果糖是其膳食总果糖的主要来源,1999—2004年美国NHANES结果显示,50岁以上人群每日添加果糖摄入量在男女性别中分别为32、24 g,在每日膳食总果糖的占比分别为78%、75%。
1977—1978年美国50岁以上居民膳食果糖食物来源前三大类食物是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糖果及蜜饯类,共占膳食总果糖约70%[8]。然而到1999—2004年,美国居民膳食果糖的主要食物来源发生了变化,前三大类食物为非酒精饮料、谷物及制品、水果及制品,共占膳食总果糖约72%[9]。中国45岁及以上居民膳食果糖食物来源前三大类食物是蔬菜类及制品、水果及制品、谷类及制品,共占膳食总果糖的69.7%。2009年
中国45~59岁及≥60岁居民1年内消费1次及以上含糖饮料的消费率分别为23.2%、19.5%,远低于美国相应人群的消费量[16-17],因此美国非酒精饮料提供膳食果糖的量远高于中国人群(10.3 g vs 0.1 g)。本研究中含酒精饮料提供每日膳食总果糖0.56 g,然而其第95百分位为0 g,其第99百分位高达18.70 g,呈现严重的偏态分布,究其原因主要是该人群中约3%的人摄入大量啤酒。
膳食总果糖的摄入状况与膳食结构及摄入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中城市居民摄入量高于农村,且不同食物来源的贡献存在差异。2010—2012年城市居民每标准人日蔬菜、水果的摄入量高于农村居民,而粮谷食物的摄入量低于农村居民[13],与之相应,城市居民水果及制品、蔬菜类及制品来源的膳食果糖高于农村居民,而谷类及制品来源的膳食果糖低于农村居民。膳食总果糖在不同婚姻状态、受教育情况、家庭人群收入人群中存在差异,也与这部分人群膳食摄入状况及食物摄入量有关,文化程度较高、家庭人均收入较高的人群膳食中蔬菜水果的摄入频次和摄入量相对较多,进而增加膳食总果糖的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