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及水合状态对母婴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 黄镇 张娜摘要:目的:了解国内外妊娠期间女性饮水现状,综述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及水合状态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电子数据库,经过筛选后纳入36篇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国内外妊娠期间女性饮水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妊娠期间饮水量和水合状态对女性自身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少、功能性便秘和产后体重滞留;对婴儿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早产、流产和低出生体重。结论:妊娠期间女性饮水不足和不良水合状态危害母婴健康,有必要在相关领域开展更多研究,为我国制定妊娠期间女性适宜饮水量推荐值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妊娠期;饮水量;水合状态;母婴健康
保持足量的饮水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水合状态是指水的摄入与排出的平衡情况,当机体水的摄入与排出大体相等时,机体处于正常水合状态;当机体水的摄入少于或多于排出时,机体处于脱水状态或过水合状态,产生脱水或水中毒等危害[1]。妊娠期间,由于新陈代谢加快和胎儿发育等原因,女性对水的需要量有所增加,以维持正常的水合状态。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妊娠期间女性普遍存在饮水不足的情况,并对妊娠并发症、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2]。本文以“妊娠期”、“饮水量”、“水合状态”和“妊娠并发症”等为检索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共4个数据库检索1970—2021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共得到文献523篇,再经过阅读、排除、筛选后纳入了36篇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及水合状态对自身和婴儿健康的影响,并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文献支持。
1妊娠期间女性水需要量增加的原因
妊娠是女性的一个特殊生理阶段,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适应胎儿生长和分娩的需求。妊娠期间,女性的血液系统会发生变化:自妊娠6~8 w血容量逐渐增加,至32~34 w时达到高峰,增幅为30%~45%,总容量可较孕前增加1 200~1 800 mL[3];而水是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血液中约含有83%的水分。妊娠期间,女性的泌尿系统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肾脏略大;肾血浆流量(RPF)及肾小球滤过率(GFR)于妊娠早期均增加,整个妊娠期间维持高水平,因此妊娠期间代谢产物尿素、肌酐等排泄增多;RPF和GFR也会受体位的影响,孕妇仰卧位时尿量增加,夜尿量增加且多于日尿量[4]。肺部呼吸也是水排出的4个途径之一,正常情况下每日通过呼吸会排出水分350 mL;妊娠期间呼吸系统也有所变化,通气量每分钟约增加40%,潮气量约增加39%,妊娠期间通过呼吸排出水分增加。皮肤排汗也是水分排出的途径之一,正常情况下每日会通过皮肤蒸发水分约500 mL,妊娠期肾上腺机能和甲状腺机能都相对亢进,新陈代谢加快,皮肤血液循环增加,通过皮肤排汗引起的水分损失也会增加。妊娠期间,女性对营养素需求增加,需要摄入更多食物来补充能量和营养,而营养素代谢需要水的参与,水是营养物质代谢的载体,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循环和排泄都离不开水的参与;能量消耗与水代谢也密切相关,成人每消耗4.184 kJ 能量,水需要量为1 mL,妊娠期间需要更多食物摄入和能量,因此也需要更多水分。
2国内外妊娠期间女性饮水现状
国内外对于妊娠期间女性饮水数据调查较少,2019年,有研究者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法对北京200名妊娠期女性和150名哺乳期女性总水摄入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平均总水摄入量分别为2.6 L/d和3.2 L/d,且只有28%的妊娠期女性和27%的哺乳期女性达到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的女性妊娠期3.0 L/d和哺乳期3.8 L/d的适宜水摄入量[5]。2020年,国内有研究者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食物频率法》对98名妊娠早期女性进行饮水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其日平均饮水量不足1.3L,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妊娠期间女性1.7 L/d的饮水量推荐值[6];另有我国研究者采用半定量膳食频率问卷法对943名妊娠中期女性饮水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3%的孕妇日平均饮水量满足或接近推荐值[7]。2021年,我国有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9名孕妇的饮水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每日1.7 L适宜饮水量的知晓率仅有7.1%[8]。国外方面,2014年,有研究者对墨西哥153名妊娠期女性和155名哺乳期女性连续7 d的饮水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1%的妊娠期女性饮水量低于2.3 L/d的推荐值,54%的哺乳期女性饮水量低于2.7 L/d的推荐值[9]。2016年,印度尼西亚一项研究分别调查了300名妊娠期和300名哺乳期女性连续7 d的总水摄入量,结果表明,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的总水摄入量分别为2.3 、2.5 L/d,且分别有42%、54%的女性日平均总水摄入量低于适宜摄入量;同时,只有14%和23%的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了解水适宜摄入量推荐值[10]。上述研究表明,妊娠期间女性饮水不足的情况在国内外普遍存在,且大部分女性的饮水认知情况较差,不了解妊娠期间水适宜摄入量,进而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3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水合状态与母婴健康研究进展
3.1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水合状态与母亲自身健康
饮水量及水合状态对妊娠期间女性健康影响主要包括以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妊娠并发症,以及羊水过少、功能性便秘、产后体重滞留和泌尿系统感染等其他健康问题。现有研究表明,增加饮水量能够降低一般人群糖尿病和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病风险[11-12],但缺乏针对妊娠期女性人群的研究资料。
3.1.1水合状态与妊娠期高血压有澳大利亚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49例妊高征初产妇、54例血压正常初产妇、25例未怀孕女性),结果表明,相比非妊娠女性,正常妊娠女性的细胞外液量和血浆量有所增加;而相比正常妊娠女性,妊娠高血压患者血浆量有所降低[13]。该研究说明妊娠期间女性对水可能有更大需求,并且机体水合状态可能与妊娠高血压发生存在联系。另一项研究表明,通过观察120例妊娠早期女性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体内水分布情况(身体水分总量、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含量和比例),有可能识别妊娠高血压高危人群,并预测其发生[14]。比利时一项对1 763名孕妇开展的半纵向队列研究也表明,与正常妊娠女性相比,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细胞外液量和心输出量在临床早期就已经有所增加,这一发现强调了妊娠早期评估孕妇体液状况的重要性[15]。孟加拉国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202名子痫前期或妊娠高血压患者,以及同地区1 006名健康妊娠女性作为对照)表明,饮用水中的高盐度(Na+含量)可导致子痫前期和妊娠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16]。上述相关研究大多是从体液含量及分布与妊娠高血压的关系展开,缺乏妊娠期女性饮水量的资料。体液含量和分布是评估水合状态的指标之一,可初步提示水合状态可能对妊娠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3.1.2饮水与羊水过少羊水过少是妊娠期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一般指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 mL,也可发生在妊娠其他阶段,严重时会导致胎儿窘迫等不良后果。国内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35 例羊水过少孕妇和75 例羊水正常孕妇)表明,妊娠晚期女性每日平均饮水量越少,发生羊水过少的比例越高[17]。该结论表明,增加饮水量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羊水过少。意大利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研究者对干预组的66例合并羊水过少的孕妇给予口服补液治疗,结果显示,干预组孕妇的羊水指数明显上升,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说明口服补液改善水合状态的干预方法能改善孕妇羊水量[18]。饮水疗法治疗羊水过少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较为认可的机制是大量饮水增加母体血容量,进而增加进入胎儿的血容量,导致胎儿肾血流量和尿量增加,羊水量随之增多[13]。伊朗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通过直接静脉补液的方式增加母体血容量来治疗羊水过少,结果表明,试验组10名患者在给予1 L生理盐水90 min后,羊水指数显著升高[19]。上述研究主要说明了饮水疗法用于治疗羊水过少的可行性,对于女性在妊娠各期的饮水量与羊水过少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则缺少研究。
3.1.3饮水量与功能性便秘功能性便秘是指缺乏器质性病因、无结构异常或代谢障碍、排除肠易激综合征的慢性便秘[20]。孕妇是功能性便秘的高发人群,功能性便秘会降低孕妇的生活质量,影响孕妇的心理健康。国内有研究者调查了孕妇功能性便秘的危险因素(纳入了465例功能性便秘孕妇和450例无便秘病史孕妇),结果表明,饮水量少是孕妇功能性便秘的危险因素[21]。英国的一项研究比较了94名初产妇在妊娠早、中、晚期及分娩后的饮水量、食物摄入量等因素与便秘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饮水量少、食物摄入量高的妇女便秘发生率更高[22]。其机制可能是在妊娠期间,醛固酮分泌增加,结肠对水分吸收增强,从而导致结肠脱水和便秘;而食物摄入量增加,肠道运输减慢,也会导致结肠水分吸收增加[23]。因此,妊娠期间女性肠道对水分的需求更高,为预防和缓解便秘,应相应的增加饮水量。
3.1.4水合状态与产后体重滞留产后体重滞留是女性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有可能增加女性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等慢性病的风险[24]。国内一项纳入了150名产后女性的队列研究表明,妊娠期间增重过多是产后体重滞留最主要的危险因素[25]。一项对加拿大12 875名妇女开展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也表明,妊娠期间增重过多是产后体重滞留的决定因素[26]。妊娠期间体重增加主要来自脂肪沉积、身体水分增多和胎儿生长发育[27],因此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及水合状态可能通过影响妊娠期间体重改变进而影响产后体重滞留情况。已有研究显示,提高饮水量有助于预防或控制一般人群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发展,而对于饮水量及水合状态与女性产后体重滞留之间的直接联系,国内外都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2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水合状态与婴儿健康
饮水量及水合状态可能与早产、流产和低出生体重等不良妊娠结局有关。母体水合作用与早产的关系研究主要聚焦于早产的治疗和预防,饮水量是否影响早产、流产发生的风险则缺乏充分的证据;此外,妊娠期间女性的身体水分总量是婴儿出生体重的主要预测因素。
3.2.1饮水量与早产、流产一项美国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与平均每天喝1~3杯水相比,女性减少饮水量会增加早产和流产的风险,而增加饮水量会降低该风险[28]。有美国研究者对184例先兆早产女性进行静脉补水和镇静治疗,结果有55%的患者子宫收缩程度得到缓解,其机制可能是补水治疗增加子宫血流量,并减少垂体中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的分泌来降低子宫收缩力[29]。但有研究认为,与单独卧床休息相比,静脉或口服补液治疗对于预防和治疗早产并没有明显的优势[30-31]。上述研究说明,女性发生早产或流产的风险可能与妊娠期间的饮水量和水合状态有关,但相关研究较少,并且缺乏早产或流产女性妊娠期间完整的饮水量和水合状态资料。
3.2.2饮水量、水合状态与婴儿出生体重现有研究表明,在母亲身体成分中,去脂体重(主要包括肌肉、骨骼和水分等成分)是婴儿出生体重最主要的预测因素[32-33]。肯尼亚一项研究对129名女性妊娠早、中期的身体成分进行测量,发现母体的非脂肪成分(即身体水分总量和去脂体重)与婴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34]。有研究者测量了墨西哥196名女性产后4~12 h的身体成分,同样发现母亲的身体水分总量和去脂体重是婴儿出生体重的重要预测因素[35]。其机制可能是母体在妊娠早、中期发生的血流动力学适应,去脂体重与胎儿生长之间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体液潴留介导引起血浆容量增加,进而影响心输出量和子宫血流量[36]。在饮水量方面,一项对波兰29名孕妇及其足月新生儿的纵向研究表明,婴儿出生体重与其母亲妊娠期间的水摄入量没有明显关系[37],但该研究样本过少,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美国一项纳入了2 039名孕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经过混杂校正后,婴儿出生体重随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增加而增加[38]。现有研究表明,妊娠期间女性的饮水量、身体水分总量与婴儿出生体重存在一定关联,说明了根据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和水合状态预测并控制婴儿出生体重的可能性。
4妊娠期间女性水适宜摄入量推荐值
制定水适宜摄入量有助于指导妊娠期间女性科学饮水以维持适宜水合状态、促进母婴健康。但是,对于妊娠期间女性水适宜摄入量的研究较少,制定妊娠期间女性水适宜摄入量的国家也较少。美国医学研究所对于妊娠期女性水适宜摄入量推荐值比正常成年女性增加300 mL/d,即2 700 mL/d。印度尼西亚居民水适宜摄入量推荐值中,提出妊娠期间女性饮水量应比正常成年女性多240 mL,即2 080 mL/d。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妊娠期间女性每日需水量为4.8 L/d[39]。在对84个国家的膳食指南进行总结后发现,仅有8个国家对水适宜摄入量进行了定量推荐。在我国发布的四版膳食指南(1989版、1997版、2007版、2016版)中,1989版和199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均未涉及饮水量的建议。在2007版和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增加了对水适宜摄入量的建议。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仅建议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 200 mL[40],并且在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我国饮水量调查的科学数据,根据每消耗1 kcal能量所对应的需水量来计算不同身体活动强度人群的建议饮水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饮水1 500~1 700 mL[41],这是依据我国已有的两个较大规模饮水调查的科学数据制定的[42];同时,建议妊娠期间女性总水摄入量在正常女性推荐量的基础上分别增加300 mL/d,得出孕妇总水适宜摄入量为3.0 L/d;根据我国18岁以上成人的饮水量占总水摄入量的56%计算出孕妇饮水适宜摄入量为1.7 L/d。我国妊娠期间女性水适宜摄入量的制定并不是在已有妊娠期间女性饮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指定,我国缺乏针对妊娠期间女性的饮水及水合状态调查,需要及时开展相关研究以修订水适宜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