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水果品牌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马越 陈浩 王剑 马凤生 李征 张卫国

老北京水果品牌发展对策研究0

摘要:目的:研究老北京水果1品牌的发展对策。方法:从品种资源分布、特色文化属性、保护恢复情况、品牌登记背书4个方面分析老北京水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果:当前存在部分品种恢复有难度、协同联动发展机制有待完善、品牌建设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品牌特色内涵挖掘有待深入、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有待加强5方面问题。结论:从强化品牌创建引领、加强品牌创新联动、挖掘保育优质资源、开展果园提升改造、延展品牌宣展形式、畅通销售对接渠道6个方面,提出促进老北京水果品牌发展的建议,为推动全市老北京水果品牌建设和振兴奠定基础。

关键词:老北京水果;品牌;品种;对策研究

北京市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多种独特的生态气候类型、地理类型和历史文化特征造就了近百万株百年以上树龄的老北京水果资源。老北京水果的保护和发展对于农林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农林业文化的传承以及产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的不断发达,天南海北的水果在北京的市场上随处可见;加之各类电商、直播等平台的便捷更是让世界各地的水果,变得触手可及,而且价格上较北京地产水果还多有优势。老北京水果品种的发展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除了市民熟知的大兴西瓜、平谷大桃等知名品种外,大部分老水果品种如门头沟的京白梨、怀柔的红肖梨和延庆香槟果(槟子)等就显得逊色许多,甚至有些鲜为人知,难觅踪迹了[1]。针对此类现象,本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当前北京市老水果品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思考相应对策及建议,以期为老北京水果品牌[2]的发展提供参考。

1老北京水果现状

1.1品种资源丰富,分布区域广泛

北京果树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如怀柔遗存明清时期的板栗树有数百株,大兴梨花村有300多年的贡梨依然硕果累累,以及上百年的京白梨、玉巴达杏、白蜡桑椹等古老果树[3]。初步统计全市共有老北京果品45种,其中水果37种、干果8种。全市均有分布,成片约5 333余hm2,散约45万余株。成片老北京水果主要有分布在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的京白梨、延庆区的国光苹果、密云区的黄土坎鸭梨、平谷区的蜜梨和北寨红杏等(附表)。

1.2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属性突出

多数老北京水果的栽培历史悠久,已形成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延庆八棱海棠、怀柔红肖梨、延庆香槟果(槟子)、密云黄土坎鸭梨和门头沟京白梨”等老北京水果已收录到北京市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门头沟和房山京白梨、大兴金把黄鸭梨、平谷佛见喜梨和朝阳郎家园枣等曾列为“皇封贡品”[4],“平谷四座楼麻核桃生产系统”于2015年被原农业部批准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

1.3保护意识增强,恢复态势向好

通过市、区政府的项目扶持,部分老北京水果恢复发展态势良好。如平谷区茅山后村佛见喜梨从仅有2棵树发展到26余hm2;京白梨已在门头沟区、房山区、昌平区恢复发展到333余hm2;平谷区南独乐河镇的北寨红杏已发展到约333.33hm2;朝阳区零星栽植郎家园枣已保护发展到近33.33hm2;延庆国光苹果恢复发展到133余hm2;延庆八棱海棠发展至38余hm2

1.4多重收录登记,强化品牌背书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挖掘老北京水果资源,积极组织各方参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申报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东凤山尜尜枣、张坊磨盘柿、京白梨、平谷大桃、大兴西瓜、延怀河谷葡萄、通州大樱桃等17个老北京水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市共有35个农林产品被登记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包括延庆国光苹果、昌平草莓、大兴西瓜、平谷大桃、张家湾葡萄和北寨红杏等老北京水果,大城子红肖梨、帮水峪香槟果和黄土坎鸭梨等老北京水果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

2老北京水果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

2.1部分品种恢复发展仍有难度

部分老北京水果品种恢复发展不甚理想,主要存在规模小、产量低、品种退化、耐贮性不强、无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商品果率低等问题,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生产主体栽培种植积极性不高,如延庆区的香槟果,仅在八达岭镇帮水峪村存有约30余株,沙果仅零星栽植。

2.2协同联动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部门间信息交流、共享不深入,政策创设出发点不同,联农支农政策覆盖面广、不聚焦,部分果品种植面积不足的难以享受相关政策扶持;试点示范政策集成不足,难以形成典型发展模式,带动成效不明显,加之外部水果对北京市场的挤压与冲击,本地水果生产主体积极性受影响。

2.3品牌建设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老水果品牌的打造需要政府、协会、科研院所、品牌机构等多方的支持和服务,企业和合作社等生产主体积极参与,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整体看,目前老北京水果品牌建设的理论研究、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存在滞后;同时,老北京水果经营主体以果农个体和合作社为主,生产管理水平和品牌营销能力偏低,导致品牌发展的动力不足。

2.4品牌特色内涵挖掘有待深入

老北京水果多具一定的特质和历史起源,当下,也更容易唤起北京土著消费者的儿时记忆,激起其他消费者的尝鲜欲;而品牌主体在如何提炼产品特色,挖掘文化内涵等方面大多还停留在表面,品牌形象不鲜明,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未能深入挖掘品牌的核心价值,凝练品牌故事,以品牌故事彰显其品牌形象。同时,生长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叠加历史文化属性价值未最大化商业化的开发,部分消费者购买意向不强。

2.5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有待加强

伴随着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和商品物流的发展,世界各地名优果品汇集北京,本地传统老北京水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衰减,在营销上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在果品的筛选、分级、包装和宣传推介上普遍落后,互联网、自媒体等营销手段应用更少;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老北京水果种植环境发生了变化,果品的口感和品质也随着发生一定的变化。

3促进老北京水果品牌发展的建议

3.1强化品牌创建引领

政府有关部门应统筹全市农业品牌建设,强化品牌顶层设计和政策创设,组织引导老品种水果品牌创建。试点推动老北京水果开展“国家森林生态标识产品"认定,继续组织各方参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申报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打造一批安全优质的老北京水果生产基地区域品牌;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文化传承等因素,指导各地域经管主体,创建地域特色鲜明“小而美”的老北京水果特色品牌。

3.2加强品牌创新联动

政府应进一步整合首都科技资源,建立老北京水果专家服务体系,以生产中的问题为导向,以果树全产业链为方向,围绕产业标准化体系、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关键问题开展科技创新,建立科技服务示范基地,集成示范推广科技支撑、科技下乡组织模式,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发展改革、财政、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创品牌、管品牌、强品牌的联动机制。培养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国际視野广的人才队伍,提高品牌经营管理水平。

3.3挖掘保育优质资源

政府应组织实施老北京水果种质资源保育行动进一步挖掘、开发老北京水果资源,构建老北京水果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收录资源位置、品种、果品成熟物候期、认证体系等信息,逐步实现老北京水果资源可视化管理,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对老北京水果资源进行筛选和评价,对具备优质性状的资源,利用实生、嫁接、组织培养等技术方法予以保存和繁育。

3.4开展果园提质增效

政府应针对成片有规模的老北京水果园进行综合提升改造,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生产管理方面,示范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加强科学技术应用,提高果品质量,发展优质果品[6];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针对老北京水果一家一户经营管理的现状,应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推进专业农业服务公司提供托管或菜单式服务模式,提升发展水平;在采后和商品化处理方面,允许增加用于冷储、分选、包装等服务设施;坚持“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原则[7],深化研究果品的营养保健功能,提取功能性物质进行精深加工[8],丰富产品品类,增加有效产品供给;进一步发展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等业态,提高产业附加值。

3.5延展品牌宣展形式

政府应全面加强老北京水果宣传推介,深挖农产品品牌价值、文化内涵,研发文化旅游产品,支持与知名IP跨界合作,推出蕴含京味文化的联名系列、文创系列和伴手礼系列产品;充分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北京消费季、“北京优农”各类农业展会、北京农业在社区等平台宣传推介老北京水果[9];利用各类线下旗舰店、体验店、专卖店等开展多形式的老北京水果品鉴与展示活动,大力宣传老北京水果品牌。

3.6畅通销售对接渠道

老北京水果品牌建设过程中,有力的宣传和畅通的渠道亟需重视,应以果品营养为导向,重点瞄准北京中高端市场,满足高档、特色、绿色果品消费需求,结合互联网创新营销思路和做法[10-11]。通过“百万市民观光采摘京郊行”系列活动、“北京林特产品馆”等线上平台宣传展示和推介老北京水果,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各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成立专业化服务公司,全方位提升主体运营水平;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对接,线上线下结合,畅通老北京水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12]

参考文献

[1]李瑶,王可心.舌尖上的记忆回来了!“消失”的老北京水果正在复兴[EB/OL].(2021-06-04)https://news.bjd.com.cn/deep/2021/06/04/101881t115.html.

[2]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 市园林绿化局专题研究林果产业发展提升有关工作[EB/OL].(2021-10-21)http ://yllhj.beijing.gov.cn/zwgk/zwxx/202110/t20211023_2518948.shtml.

[3]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门户网站.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825号建议的答复意见[EB/OL].(2021-09-30)http://yllhj.beijing.gov.cn/zwgk/tajydf/202110/t20211014_2512388.shtml.

[4]张一帆,王俊英,许国明,等.北京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门户网站.农业部关于公布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通知[EB/OL].(2017-12-03)http://www.moa.gov.cn/nybgb/2015/shiyiqi/201712/t20171219_6104092.htm

[6]何琳纯.中国水果市场发展分析研究[J].北京: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9):149-150.

[7]陈萌山.加快推进我国农业食物营养转型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9,25(1):5-9.

[8]周慧芬,柏德玟,姚莹,等. 浙江省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十四五”发展对策[J].北京:中国农技推广,2021,37(9):6-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