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市售代餐食品营养现状调查

作者: 周瑾 吴雨润 杨月欣

我国市售代餐食品营养现状调查0

摘要:目的:调查我国市售代餐食品现状,为制修定相关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国市售51个品牌160例代餐食品样品,分析其营养标签及配料表等。结果:产品配料表前5位原料排名依次为大豆蛋白、抗性糊精、脱脂乳粉、赤藓糖醇、麦芽糊精、乳清蛋白等,50%样品每份提供能量≥676 kJ,近50%样品蛋白质供能占比达到25%~50%,87%的样品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种类≥10种,50%样品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等维生素和矿物质均≥NRV33%,维生素D、钙等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量较低。符合代餐食品团体标准营养指标仅占23.1%。结论:我国市售代餐食品蛋白来源为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营养素添加种类广泛,但部分仍存在营养素添加量过少等问题,不能代替全日膳食,建议尽快制定我国代餐食品等相关国家标准,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代餐食品;营养;体重控制;标准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肥胖和超重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1]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59 kg,对比2015年发布结果分别增加3.4、1.7 kg;城乡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50%的成年居民超重肥胖,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16.4%,而且呈现出上升速度较快、流行水平较高、全人群均受影响的发展趋势。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首个代餐食品团体标准(T/CNSS002—2019)中明确指出代餐食品是指为了满足成年人控制体重期间一餐或两餐的营养需要,代替一餐或两餐,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种控制能量食品[2]。研究证实,采用营养代餐方法能兼顾体重减轻和营养均衡[3-4]。

国际食品法典Codex、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地均已出台了代餐食品相关法规[5-11]。我国目前尚无代餐食品国家标准,2019年11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代餐食品》团体标准,规定了代餐食品的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17种必须和可选择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技术指标。本研究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国市售代餐食品产品类型及产品执行标准、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分布、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使用情况及分布,以期了解我国代餐食品营养成分现状,为下一步规范代餐食品监管、制定及完善相关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样品采集

调查研究通过食品伙伴网自建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数据库、网购等途径收集市售的国内生产的代餐食品产品标签,依照产品标签的标识内容,采集产品类型、执行标准、食用方法、配料表、营养成分表等信息,剔除重复样品,共收集来自51个品牌160例代餐食品样品,涵盖国内市场主流代餐食品产品。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筛选产品名称或标签中主要展示面标示“代餐”“营养奶昔”“营养餐”“蛋白奶昔”“营养蛋白奶昔”或在产品介绍中体现“代餐”的产品,并且产品标签清晰完整且在保质期内的样品。配料表中不含乳粉、乳蛋白、大豆蛋白等谷物为主的产品不在研究范围。

1.3调查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产品标签中产品类型及执行标准、配料表、营养成分表,分析产品类型和执行标准情况、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分布情况及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使用情况及含量分布、对比代餐食品团体标准营养指标的符合情况。所有样品营养素含量以每餐提供量,参考食品营养标签或食用方法标示。

1.4质量控制

采用专人录入样品标签信息,双人录入、核对的方式,并进行逻辑核查,确保录入的数据准确无误。

1.5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百分位法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基本情况

代餐食品营养信息调查通过食品伙伴网自建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数据库、网购等途径共收集300余条产品标签信息,经后续对产品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剔除重复产品、不符合要求的产品等异常数据信息,共获得可统计样品160例。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2019年中国线上代餐消费趋势洞察报告》《2020年功能营养代餐市场消费趋势》等行业资料,所有市场主流品牌产品已全部收集。

2.2产品类型及执行标准

将收集的160例代餐食品按照标签标示产品类型进行分类统计,调查显示包括固体饮料126例、运动营养食品17例、方便食品8例、糕点及饼干9例。在代餐食品类别中(表1),固体饮料和与运动营养食品占比分别为78%、11%,合计达到约90%,执行标准分别为GB/T 29602—2013 固体饮料和GB 24154—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

2.3产品标签配料表中原料使用情况

选择代餐食品中产品标签配料表中前5位原料,按照添加率排名,前10名依次为大豆蛋白、抗性糊精、脱脂乳粉、赤藓糖醇、麦芽糊精、乳清蛋白、聚葡萄糖、全脂乳粉、浓缩牛奶蛋白、可可粉(附图)。

2.4代餐食品营养成分种类及含量分布情况

2.4.1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分布情况针对收集的160例代餐食品产品统计其基本营养成分含量,采用百分位数法计算其营养成分的P25~P95(表2)。结果显示,每餐代餐食品摄入能量P75为995.0 kJ、P50为676.0 kJ;蛋白质提供能量占比P50为32%、P95为48%,均在25%~50%之间;脂肪供能占比P50为15%、P75%为24%,均低于30%。

2.4.2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种数分布调查显示,代餐食品样品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数量分布情况(表3),添加10~14种有61例,占比达到38%;添加15~18种有78例,占比达到49%,即约87%的样品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种类达到10种及以上,但本次调查也显示,仍有17例占比11%样品,除钠外并未添加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

2.4.3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分布情况采用百分位法计算代餐食品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添加剂含量分布情况。表4结果显示,膳食纤维添加率高达90.6%,16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率均超过60%,其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烟酸和维生素C 5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率均超过80%,钾和磷2种营养成分添加率仅为7.5%和16.3%。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分布分析结果显示,50%代餐食品中每份产品中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烟酸、泛酸和铁共10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均达到或接近NRV33%;50%代餐食品中每份产品维生素D、钙、钾、钠等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不到NRV的20%,其中钾和钠仅为2.5%和7.0%。

2.5代餐食品营养指标与团标技术指标符合情况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代餐食品团体标准规定,代餐食品根据代替一餐中的全部或部分膳食,分为代餐食品和部分代餐食品。本次调查市售代餐食品各项技术指标符合中国营养学会代餐食品中部分代餐食品营养指标的情况详见表5,能量、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铁、锌9项技术指标符合率超过50%,其中能量、脂肪、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 5项技术指标符合率达到80%以上;符合全部技术指标的产品有37例,符合率为23.1%。

3讨论及建议

本次调查收集市售产品名称或标签中主要展示面标示“代餐”“营养奶昔”“营养餐”“蛋白奶昔”“营养蛋白奶昔”或在产品介绍中体现“代餐”的产品,排除配料表中不含乳类、乳蛋白制品、大豆蛋白制品等的样品,筛选160例代餐食品,基本涵盖国内主流产品,因此研究分析的产品类型及执行标准、产品标签配料表中原料使用情况、营养成分种类及含量分布情况、与中国营养学会团体标准[2]符合情况等,可代表中国市场代餐食品营养现状。

总体来看,市售代餐食品产品类型主要包括固体饮料和运动营养食品,主要原因是我国尚无代餐食品这一产品类型,代餐一词由国外法规标准的“Meal Replacement”一词翻译而来,自1991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颁布《控制体重用配方食品标准》开始,1996年欧盟颁布关于《减重的限制能量食物标准》,在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制定了代餐食品的相关标准,明确了产品中营养素的相关要求[5-11]。2019年11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供行业自愿采用,但我国目前尚无代餐食品或控制体重用食品相关国家标准。

从配料上来看,大豆蛋白、抗性糊精、脱脂乳粉、赤藓糖醇等10种原料在代餐食品中使用频率较高。以大豆蛋白、脱脂乳粉和乳清蛋白为主要原料,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都是常见的优质蛋白。由FAO、WHO和联合国组织(UNO)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关于蛋白质安全需要量的观点指出,应以优质蛋白质和充足的能量供应为先决条件[12]。考虑到代餐食品的适用人群为控制体重的成年人群,应保证摄入蛋白质的质量,根据CODEX和欧盟标准提出蛋白质质量应不低于参考蛋白的80%,规定蛋白质质量要求应符合以牛奶蛋白或鸡蛋蛋白为参考蛋白,PDCAAS不低于80%[5-6]。调查显示,抗性糊精作为膳食纤维添加频率较高,膳食纤维是食品饱腹感的重要因素,代餐食品能量低于一般膳食,添加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加饱腹感[13-14],对于保持代餐食品的依从性也十分重要。赤藓糖醇的使用也排名靠前,说明其在代餐食品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赤藓糖醇是一种多元醇类甜味剂,具有低热量、高耐受量等特性,适合于各类人群尤其是肥胖人群等[15]。

本次调查的代餐食品基本营养成分结果显示,仅有约25%产品每份提供的能量可以达到835 kJ即200 kcal,半数以上产品蛋白质含量能够达到25%~50%,大多数产品的脂肪可以达到低于供能占比30%,根据CODEX、欧盟等国际组织和地区代餐食品标准[5-11],每餐提供的能量为200~400 kcal,蛋白质供能占比25%~50%,脂肪供能占比不高于30%,加拿大关于代餐的法规规定,每餐提供能量需≥225 kcal,用于减肥的代餐蛋白质供能占比需要达到20%~40%,说明我国市售代餐食品能量普遍偏低,但半数以上产品每份提供的蛋白质和脂肪供能占比的指标可以达到国际代餐食品蛋白质要求。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种类数量方面,本次调查的87%代餐食品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种类数达到10种以上,49%代餐食品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种类达到15~18种,达到参考CODEX、欧盟、加拿大、澳新和巴西等国际组织和地区、国家代餐标准中要求维生素和矿物质种类数在16~22种之间[5-11],说明我国半数产品添加种类数量接近或达到国际维生素和矿物质种类数,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

维生素D、钙、钾、钠等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率较高但添加量较低,这一方面是因为代餐食品目前作为普通食品,营养强化需要遵循GB14880相关规定,钾不允许在固体饮料、糕点、方便食品中强化,维生素D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量也受限;另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无代餐食品相关国家标准,尚未对代餐食品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量进行规范,钙、锌、钠、磷等营养成分没有按照代餐的要求进行规定。研究显示,肥胖与某些微量营养素的代谢异常相关,尤其是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及叶酸缺乏。参考国际代餐食品标准维生素和矿物质各国(组织/地区)标准[5-11],代餐食品标准对能量限制和营养均衡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限制能量、脂肪,保证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摄入充足,目前我国代餐食品营养上做不到全营养配方,不能代替全日膳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