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路径探索
作者: 智月 胡欣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历来是重大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紧密相关。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将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思政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学生三观的塑造至关重要。将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不仅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及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有担当、懂法律、重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一、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综合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系统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还能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方式,深刻体会食品安全对个人健康及社会稳定的影响,从而自觉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结合思政育人,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将食品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诚信为本、质量至上的职业道德观,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秉持科学的态度,做出正确判断,成长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劣质食品的摄入可能引发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将引发公众的恐慌和信任危机,扰乱市场秩序。将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食品安全知识,深入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如生产环节不规范、监管漏洞等,同时也能掌握解决方法,如加强监管、提高企业自律等。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后,会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活动,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促进食品安全文化建设
食品安全文化涵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包含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等多方面内容。将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食品安全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敬畏之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食品安全文化建设。
二、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可行性
(一)目标一致性
食品安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切实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可以有效辨别安全食品与问题食品,掌握正确的食品储存、加工和食用方法,最大程度地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思政育人则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政治信仰。可见,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都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内容相关性
食品安全教育内涵丰富,其中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明确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行为准则,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依据;食品安全标准从技术层面规范了食品质量要求,确保了食品的安全性;食品安全知识则包括食品的选购、储存、烹饪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规范;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尊法、守法、学法、用法。可见,食品安全教育中的法律法规与思政育人的法治教育相互呼应,共同强化着学生的法治观念,而道德规范与责任意识也与道德教育相契合,两者的内容具有相关性。
(三)方法互补性
食品安全教育方法多样,课堂教学可以系统传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及知识等内容;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食品生产企业、参与食品安全检测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实际操作能力;宣传教育则利用海报、讲座等形式广泛传播食品安全理念。思政育人的理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实践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价值观;案例教学则能以生动的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可见,食品安全教育的实践教学和宣传教育能为思政育人提供鲜活的实践平台和丰富的案例资源,思政育人的理论和案例教学也可为食品安全教育注入理论支撑和思想引导,两种方法具有互补性。
三、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路径
(一)课程融合
食品安全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内容可以包括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知识、社会责任感、法治观念、职业道德等,使学生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实践融合
食品安全实践活动涵盖食品安全宣传、调查以及检测等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食品安全知识运用于实际,提升自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还能引领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育其社会责任感与法治观念。此外,还可建立包含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检测机构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等的食品安全实践基地,通过在实践基地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整个流程,增强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培养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三)文化融合
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将食品安全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比如,在校园内设立食品安全宣传栏、张贴食品安全标语牌等,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与文化;举办食品安全文化活动,如食品安全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比赛及文艺演出等,提升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与参与度。总之,高校开展食品安全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食品安全的文化内涵与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而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文化建设活动。
(四)师资融合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食品安全教育和思政育人能力。比如,组织教师参加食品安全培训、思政教育培训等,使教师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由食品安全专家、思政教育专家、教师等组成的师资团队,共同开展教学研究、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等活动,为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提供师资保障。
四、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在推进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工作。首先,学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成员可包括学校领导、食品安全专家、思政教育工作者等。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对融合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其次,制定详尽的工作方案,并明确融合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及时间节点等内容。该工作方案应具备可操作性与针对性,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最后,明确各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构建健全的工作责任制,为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比如,教学部门承担将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责;后勤部门负责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环境;宣传部门则要做好融合工作意义与成果的宣传等。
(二)加大经费投入
学校在推动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加大经费投入。首先,要购置与更新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等,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其次,要积极建设实践基地,包括与食品企业、监管机构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最后,要投入经费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在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方面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以满足融合工作对高质量师资队伍的需求,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扎实推进并取得良好成效。
(三)加强考核评价
学校需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考评环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涵盖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教学内容的融合度、课堂教学效果等维度进行考核。例如,考查教师能否将食品安全案例与思政教育元素巧妙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学生的学习情况则可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以评估其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在思政层面的感悟与提升。通过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四)加强宣传推广
学校应加强对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的宣传推广。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重要平台,开设融合工作专栏,详细阐述其意义,及时发布融合工作的进展,包括课程融合的新举措、实践活动的精彩瞬间等。其次,微信公众号可以定期推送相关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融合工作的成效。最后,校报可以进行深度报道,剖析融合工作取得的成效。通过多维度宣传,师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融合工作的价值并积极参与,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为推动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教育与思政育人的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积极探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营造浓厚的氛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强化责任感与法治观念,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对于融合路径的探索,将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智月(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胡欣婷(1992—),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