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下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古丽坚乃提·图尔荪托合提 阿布都哈巴尔·阿布都克日木

功能翻译理论下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索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食品行业对国际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学食品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以胜任与国际同行交流、获取国际信息、参与国际合作等任务。然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未能有效满足食品专业英语的独特需求,导致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偏低。本文探讨了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旨在提高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食品专业英语人才。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内涵及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德国兴起的一种翻译理论流派。受交际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关注译文是否达成了预期的交际目的,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该理论由德国学者凯瑟琳·莱斯(Catherine Les)和汉斯·费米尔(Hans Fermi)提出,主要包括功能对等理论、交际翻译理论和翻译目的论等分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费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即“翻译是一个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其认为翻译的方向、方法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和接收者的需求确定,且不同的翻译目的会决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随后,功能翻译学派成员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 Nord)提出“功能+忠诚”原则,以目的论为中心的全新翻译理论随之发展。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交流活动,其框架包括文本和翻译的功能,其中,文本功能涵盖源语文本、图式和目标语文本,三者相互影响,形成动态关联。

功能翻译理论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还在文学、商务、科技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功能翻译理论下英语翻译遵守的原则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英语翻译应遵循四大原则。

一是目的论原则。目的论原则认为翻译是一项具体的任务执行,其目的由译者和文本发布者共同决定。在英语翻译中,译者必须明确翻译的具体目标是信息传递、宣传推广还是情感表达,目的的清晰界定将直接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应确保译文能有效实现既定翻译目的。

二是忠实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要求译文与原文建立密切的语义关联,译文是原文的再现,即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语义内容,完整呈现原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信息。为此,译者应深入理解原文,准确把握其内涵,并尽力在译文中如实反映原文的意义。

三是连贯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强调译文要在忠实原文语义的基础上,根据目标受众的理解和接受习惯,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对此,译者需兼顾原文和译文的语篇连贯性,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以确保译文语句通顺流畅、内容前后衔接紧密,符合目标语境和文化习惯。

四是充分性原则。充分性原则是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即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这要求译者严格按照说明中的要求,全面考虑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文化适应性等内容,以确保译文满足特定的功能需求。

二、大学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应用功能翻译理论的价值

(一)凸显接受人群的核心地位

在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可有效凸显接受人群的核心地位,从而提升翻译质量。一方面,功能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要求译者充分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这有助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食品专业文本时能够以受众容易理解的方式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从而提升译文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应满足译入语接受人群的特定功能和目的,对于食品专业文本,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关于食品营养、配料、烹饪方法的信息或指导。对此,在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译入语文化语境、受众特点和翻译目的灵活翻译,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此外,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平衡和取舍,以满足译入语接受人群的特定需求。例如,在翻译有关食品安全的文件时,译者需要优先考虑准确性,确保译文清晰明了、准确无误;在翻译食品广告或菜单时,译者则需要注重情感诉求和品牌形象,以引起译入语受众的共鸣。通过将功能翻译理论融入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目的,提升翻译的质量和实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食品专业译员,为食品行业提供更优质的语言服务,从而促进食品信息的跨文化交流和共享。

(二)创建与延续翻译动态对等

在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用功能翻译理论能帮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到语境和实际需求,避免机械化地逐词翻译,从而创建并延续动态对等的翻译模式。食品专业的学生在面对专业英语的复杂术语和句式结构时,容易受制于原文的语言形式,而忽视信息的核心功能,这不仅影响翻译质量,也限制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通过引入功能翻译理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目标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将食品专业知识中的技术术语、概念以及学科特有的表达方式,以符合目标语逻辑和表达习惯的方式准确传递。这种以功能为导向的翻译模式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差异,进而在翻译过程中做出适应性调整,使译文不仅可以准确传达专业知识,也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这也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面对复杂的专业术语时能进行合理取舍,使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更具灵活性、实用性。

(三)及时将翻译理论拓展为翻译行为

功能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并非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使译文有效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在食品专业英语翻译中,专业术语、语境及文化差异都直接影响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通过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本在不同情境下的功能要求,进而选择最适合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符合专业标准和读者预期。

应用功能翻译理论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翻译不仅仅是词句的替换,而是要根据食品专业的特点,将翻译当作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最终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翻译任务时,不再追求字面意义的对应,而是会积极分析如何在不同翻译情境下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从而逐步养成灵活应用语言的习惯。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培养其综合运用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能力,逐步成长为合格的双语人才。

三、功能翻译理论下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策略

(一)识别和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

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功能翻译能力,使其能够识别并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学生明确食品领域文本的特殊性,了解其中包含的专业术语、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以便在翻译中能准确传递信息,从而吸引目标受众的兴趣。例如,在翻译食品标签时,学生需要理解食品成分和营养信息的基本含义,并根据目标市场的要求调整措辞,以确保译文符合消费者的认知习惯、法律标准。再如,翻译食品科学研究论文时,学生则要掌握专业术语的精准表达,既在语言上体现科学性、准确性,也要兼顾读者获取信息的便捷性。

在翻译实践中,教师可设置多样化的翻译任务,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目标受众调整语言表达方式。

(二)明确不同文本的特点及目的

食品专业英语文本类型多样,包括科研论文、产品说明书和食品法律条款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别不同文本类型的特点,明确其交际功能。例如,产品说明书的主要目的是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而科研论文旨在阐述科学发现与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类型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确保信息传达的清晰性与准确性。

另外,目的分析在食品英语翻译中尤为重要,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语言的选择和表达方式,教师要带领学生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翻译目的,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翻译文本的用途。例如,食品法律条款的译文需要严谨、规范,符合法律语言的逻辑性,以确保法规的适用性和法律效力;在翻译食品广告时,则需要选择更具吸引力的表达。教师可以让学生翻译一篇关于食品安全的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在内容上注重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同时在结构上保持论文的学术严谨性,使译文既符合学术规范,又便于目标读者理解。

(三)注重翻译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实用性和真实性,要求译文能够满足目标语境中的交际需要。在大学食品专业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真实语篇、使用食品专业语料是提升翻译真实性和实用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学校要建立食品专业语料库,涵盖食品专业术语、行业惯例和惯用语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翻译素材。例如,在翻译食品标签时,可参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食品标签监督管理办法》,了解强制标注的信息和标签用语规范。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与食品专业相关的真实语篇作为教学材料。例如,可将食品成分表、营养标签、食品包装说明等纳入教学内容,让英语翻译教学贴近食品专业的实际应用场景,帮助学生了解食品行业的专业知识和语言习惯。此外,鉴于不同语种的食品专业语料往往存在文化差异,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文化习语的对比并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例如,在将英文“nutrition facts”翻译成中文时,可采用直译法翻译为“营养成分”;而对于“dietary fiber”一词,则需要根据中文语境将其翻译为“膳食纤维”。

课题项目:2024年度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南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WYJZW-2024-1033)。

作者简介:古丽坚乃提·图尔荪托合提(1986—),女,维吾尔族,新疆和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通信作者:阿布都哈巴尔·阿布都克日木(1988—),男,维吾尔族,新疆和田人,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