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菜肴的英文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 关巧玲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悠久的国家,不但菜肴种类繁多、风味各异,而且每一个菜名都有独特的背景故事和烹饪技巧。能否将中国菜肴的名称准确、传神地翻译出来,直接影响中华美食文化的国际传播。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特色菜肴的英文翻译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借鉴。
一、中国特色菜肴概述
中国特色菜肴是指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俗风情下,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独具风味、别具一格的美食。中国特色菜肴不但具有丰富的口味,而且注重食材、营养搭配以及烹饪技巧,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
按照地域特点,中国特色菜肴可以分为川菜、粤菜、鲁菜、闽菜等;按照民族的不同,中国特色菜肴包括蒙古族的烤全羊、云南的过桥米线等;按照烹饪方法的不同,中国特色菜肴包括红烧、炖、炒、蒸、煮、烤等不同方式制作而成的美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菜肴各具特色,其中四川菜以麻辣著称,代表菜肴包括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深受国内外食客喜爱;鲁菜讲究食材和烹饪技巧,代表菜肴有糖醋鲤鱼、扒海瓜子等。
中国特色菜肴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文化与艺术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哲学与审美情趣。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中国菜,彰显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中国特色菜肴的英文翻译策略
(一)直译法翻译写实型特色菜肴
写实型菜肴最显著的特点是直接、明确,其名称往往直接以食材或制作工艺作为依据,使人一眼就能明白这道菜的主要成分或烹饪方式。例如,“红烧肉”直接传达了这道菜的主要成分(猪肉)以及主要烹饪方式(红烧);“清蒸鱼”则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菜肴的烹饪方法(清蒸)与主料(鱼),让人们无需过多思考就能理解菜品内容。对于这类写实型菜肴,翻译人员可以采用直译法翻译,即直接根据菜肴名称的涵义进行翻译,使英语消费者快速、准确地捕捉和理解菜肴的主要成分以及烹饪方式。
对于实物命名类菜肴,翻译者可以直接翻译菜肴的制作材料,并用“in”或者“with”等介词进行连接,使英语消费者准确了解菜肴“成分”,避免触犯其饮食禁忌。比如,“龙井虾仁”是杭州的一道经典菜肴,其名称来源于主要食材——西湖龙井茶与新鲜的河虾,其中的龙井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新鲜的河虾则肉质鲜嫩、口感滑爽。这道菜肴的特点在于虾仁在烹调过程中吸收了龙井茶的独特香气,两者巧妙融合,既保留了虾仁的鲜美,又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茶香。在翻译“龙井虾仁”时,可直接翻译为“Shrimp Meat with Longjing Tea”,从而使英语消费者迅速了解“龙井虾仁”的原材料为“虾仁”和“龙井茶”。
对于做法命名类菜肴,翻译者可通过“材料+烹饪方式”的方式进行翻译,使英语消费者快速理解菜肴的做法。以“水煮牛肉”为例,这是我国川菜里的经典菜肴,以新鲜的牛肉为主料,在沸水中快速烹煮以保留肉质的嫩滑和鲜美。此菜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特制的调料——融合了多种香辛料和辣椒,使整道菜既有麻辣口感,又有牛肉的醇厚。在翻译“水煮牛肉”时,可突出“煮”这种烹饪方式及其辛辣的特点,将其翻译为“Boiled Beef in Spicy Soup”,从而使英语消费者准确理解这道菜的基本属性。
(二)“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翻译写意型特色菜肴
中国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各式各样的特色菜肴中,写意型菜肴数不胜数,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和意境感赢得了众人的喜爱,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写意型菜肴的名称往往富含诗意,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通常分为“象形菜”“寓意菜”“意境菜”。其中,象形菜是指将菜肴制作成与某种动物、植物、物品相似的形状,如“松鼠鳜鱼”“菊花鱼”等;寓意菜是指用于传达吉祥、美好寓意的菜肴,如“全家福”“四喜丸子”;意境菜是指通过菜肴的色彩、造型、口感等营造出某种特定的意境或氛围,如“夏赏荷香”。
在中华饮食文化的熏陶下,中国人对写意型菜肴有着天然的理解和共鸣,但是如果直接以菜肴名称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势必会令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英语读者感到困惑。因此,在对写意型菜肴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遵循“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原则,适当省略掉那些虽富有诗意,但对理解菜品本身并无实际帮助的修饰语或形容词,保留并翻译能准确传达菜品核心信息的关键元素,如主要食材、配料以及烹饪手法等,以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以“红烧狮子头”为例,这是一道经典的中国菜,在江苏、上海一带尤其受欢迎,虽然这道菜的名字里有狮子,但是它与人们所熟知的“狮子”毫无关联,而是蕴含着“如同狮子一般凶猛无敌、所向披靡”的美好寓意。据传,“红烧狮子头”的前身是隋炀帝时期的御厨特别制作的一道菜——“葵花斩肉”,隋炀帝对食物有着极高的要求,希望御厨能够做出既美观又美味的菜肴,御厨便精心烹制了一道以肉为主料,配以葵花形状点缀的菜肴。到了唐朝,这道菜肴经历了进一步演变、发展。人们发现使用大块肉制作成的圆形肉丸“威风凛凛”,外观酷似雄狮的头颅,并且可以对应唐朝将军的狮子帅印,寓意唐朝将军们戎马一生、勇猛无敌。因此从唐朝起,“葵花斩肉”改名为“红烧狮子头”。
在将“红烧狮子头”翻译为英文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如果直接将其译为“Braised Lion’s Head”,虽然字面意思上保留了原菜名的神秘感,但可能会引起误解甚至反感,因为西方文化中的“狮子头”通常被视为野兽的象征,与中国文化里的正面形象大相径庭。此外,从饮食习惯上看,外国人更倾向于理解具体的食物,可能难以接受“狮子头”这种概念化描述,甚至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因此,在翻译“红烧狮子头”时可以采用“意译为主,直译为辅”的翻译策略,即以意译的形式翻译菜名的烹饪方式(红烧),以直译的方式翻译原材料(猪肉),将其翻译为“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这种翻译既简洁明了,又便于英语读者快速掌握该菜品的关键信息,提高对“红烧狮子头”这一经典中国特色菜肴的理解力和接受度。
(三)音译法翻译中国特有型特色菜肴
特有型特色菜肴主要是指在中国疆域内由中华民族自创的菜肴,它们往往深深植根于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之中,并且难以在中国之外的区域、中华民族之外的人群中被制作出来,如“饺子”“韭菜盒子”“馄饨”等。在对此类特色菜肴进行英文翻译时,建议采用音译法,即按照源语言的发音习惯将目标对象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书写形式,而不是直接将其意义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不仅能够保留原汁原味的汉语发音,还能让外国人更容易记住中国特色食物的名字,从而加深对中国美食的印象。
例如,将“饺子”直接音译为“Jiaozi”。饺子是中国北方地区最传统也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特别是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寄寓人民团圆和幸福的美好愿望。饺子的外皮是用小麦面粉制成的薄皮,内馅则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而变化,最常见的有猪肉白菜馅、韭菜鸡蛋馅等,将其翻译为“Jiaozi”既保留了发音特点,也便于国际友人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再如,“韭菜盒子”是以韭菜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蛋或其他肉类制成馅料,再用面团包裹后烙制而成,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将其翻译为“Jiucai Hezi”能够更好地展现中华美食的特色,甚至可以将其打造为中华美食的一种独特符号,用以增进西方人对中华美食的理解,并避免将中国美食与其他东亚国家的美食相混淆。
若想进一步传递特有型食物的特色或材料属性,翻译者可以通过“音译+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比如将“饺子”音译为“Jiaozi”,同时以注释的形式意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food, small pieces of dough wrapped around a filling and boiled or steamed.”这样不仅可以使英语消费者了解到“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还能了解它的烹饪方式,使其真正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独特性。对于蕴含典故或者故事等元素的中国特色菜肴,如“东坡肉”“宫保鸡丁”等,翻译人员也可以采用“音译+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传递中华美食文化。
(四)“直译+地方名”翻译地方风味型菜肴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等因素,中国菜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八大菜系——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其实,除了这八大菜系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地方风味型特色菜肴,同样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北京烤鸭”“西湖醋鱼”等。地方风味型特色菜肴在命名方面往往要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等特点,如川菜中的麻辣味与四川地区潮湿的气候有关,而粤菜中的海鲜菜品则得益于广东沿海丰富的水产资源。
在对地方风味型特色菜肴进行翻译时,建议采用“直译+地方名”的方式,即首先对菜肴的名称进行直译,然后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地方名,以突出菜肴的地方特色。这种翻译方法不仅能准确传达菜肴的基本信息,让英语消费者了解菜肴的主要特点,还能使其感受菜肴的味道、特色及地方文化。以“北京烤鸭”为例,可以将其翻译为“Peking Roast Duck”,其中“Peking”是北京的旧称,这样的翻译方式便于英语读者理解,使其认识到这是一种来自北京地区的烤鸭。也可以将“北京烤鸭”翻译为“Beijing Roast Duck”,从而更好地向外界展示“北京”这一现代化城市。
总之,中国特色菜肴的英文翻译是一项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充分考虑中国特色菜肴的特点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尽量保留并传达出菜肴的原汁原味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要注意英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习惯,尽可能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可读性,以此促进中国美食文化的广泛传播。
作者简介:关巧玲(198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英语教学、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