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产业链的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杨娟
随着人们健康与环保意识的提升,绿色食品逐渐成为市场焦点,它不仅符合大众对营养安全的要求,也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绿色食品在供应链协调、认证及监管体系完善和成本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制约了其市场竞争力及广泛推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强化供应链协同、完善认证监督体系、引入科技创新等措施,以期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绿色食品及其优势
绿色食品凭借其纯净、无害以及无污染的特点,成为人们追求健康饮食的理想之选。与常规农作物生产不同,绿色食品在种植过程中主要采用生物种植、作物轮作和自然肥料施用等手段,对农药和肥料的使用实施严苛管理,极大地减少了化学残留,保留了丰富的自然营养元素。这种种植生产模式注重生态和谐,有效降低了对土壤、大气及水资源的污染负担,显著减轻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契合。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价值给予了更多关切,促使绿色食品逐步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这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较高,而且蕴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天然抗氧化成分,对于增强体质、防治慢性疾病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倡导绿色食品的生产与消费,有助于优化人们的饮食构成,也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绿色食品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应链各环节不协调
在绿色食品产业链中,从生产加工、物流直至销售的各个环节之间,往往存在协作不足的问题。比如,生产环节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往往会导致某些绿色食品的供应量波动较大,相对于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特点,容易引发供需失衡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季节性农产品短期供给过剩或不足,可能会造成价格波动和市场不稳定。
信息流通不畅也是影响供应链运作的重要因素。如果各环节之间未能实现迅速而精确的信息交流,生产商、加工商、物流公司以及零售商便难以对市场需求数量和供货量作出精确的判断,可能会引发库存积压或货物短缺的问题,不仅会增加经营成本,还可能使消费者对商品失去信心,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绿色认证和监管不足
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并不统一,不同地区和机构的认证标准差异较大,导致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混乱。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假冒伪劣产品,一些企业甚至采用伪造成有机标签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绿色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有关机构的监督和执法活动不够充分有效,虚假宣传、虚标绿色食品标签以及不合格产品的流通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有些商家为降低成本或提高利润,往往采用劣质原材料或违规生产工艺,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消费者也往往无法准确识别真正的绿色食品,这既会削弱市场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也会阻碍绿色食品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成本高、利润低
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主要归因于其在生产环节必须严格遵循环保及食品卫生的诸多标准,涉及对化学肥料与农药用量的严格控制,并倾向于运用生物肥料及天然防治方法。这些措施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技术投入,直接导致其生产成本显著增加。另外,由于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更长的周期,并且受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素制约,会进一步提高其生产成本。而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面对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绿色食品的价格提升空间受限,导致企业在制定价格策略时面临较大的挑战。高成本和低利润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绿色食品普及和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瓶颈。企业盈利空间受限,会对其长期投资及研发热忱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在资金运用与资源配置方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遭遇严峻的考验。
三、优化绿色食品产业链的策略
(一)强化供应链的协同管理
为了提高绿色食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必须强化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和信息交流,保障各个流程无缝对接,共同促进供应链的改善升级。
第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从生产加工、物流到销售整个流程的数据共享,精确匹配供求双方的需求,加快供应链响应速度,显著减少库存积压,有效遏制资源过剩与浪费现象。例如,京东利用先进的智能供应链技术,融合海量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帮助农产品供应商预测市场需求变化,精确调节供应量,避免库存积压过多,降低仓储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有效减少因产品逾期或过量供应而造成的浪费。
第二,打造坚实可靠的协作架构,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稳健性。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建立持久稳定的协作关系,绿色食品企业能够实现资源互通有无、各展所长,保障供应链的适应性与坚固性。例如,沃尔玛与农场主携手合作,为他们提供更尖端的科技与教育训练,助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与品质,确保绿色食品供应的持续性与品质的同一性。
第三,打造商品追踪机制,提高物流链透明度和顾客信赖度。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绿色食品从生产到加工再到分销的每一个环节均能实现跟踪追溯,顾客只需扫描商品标签,便能迅速了解商品相关资讯,包括原材料出处、制造流程、物流路径等,有助于保障商品的安全性与绿色环保性。这样不仅能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任,也能为企业赢得更多忠实顾客,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吸引力。
(二)完善绿色食品认证与市场监管体系
制定统一的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和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是确保食品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核心举措。
第一,构筑缜密的审核体系,对绿色食品生产的全流程实施标准化监控,包括对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环节实施全面监管,可以从源头上保证绿色食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例如,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明确规定了对农药、化肥用量的严格限制,坚决杜绝在生长周期内运用化学合成的农药与化肥,转而投入自然肥料并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力求保证食品的纯净性、安全性及营养性。执行这样的认证规范,不仅能为消费者健康筑起一道防线,也能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强市场监管也是极为必要的。相关部门需要周期性执行审查与监管工作,以保证市面上的绿色食品均能达到既定标准,防止不实广告及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与传播。比如,针对市场上出现的假冒绿色食品标志、利用不实信息诱导消费者等现象,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不实广告及假冒产品的惩处力度,对违法经营者采取了严格的罚金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不受侵害。
第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绿色食品质量追溯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可追溯,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即可轻松查看其来源、生产工艺、运输过程等信息。这种透明度提升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任度,也提升了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并激励众多企业积极投身于绿色食品的制造及认证。得益于这些策略的综合实施,绿色食品的品质得到了坚实的保障,消费者的信心日益提升,也促进了该产业稳健、有序地发展壮大。
(三)引入科技创新与成本控制
科技创新在提升绿色食品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保障绿色食品的品质与安全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长远发展的驱动力。
第一,通过普及智能农业设备,如自动化灌溉系统和精准施肥技术,能够大幅减少对水资源、肥料和农药的浪费。以色列Netafim公司推出的精确灌溉方案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自动调整灌溉量,确保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化,避免了水资源浪费,并大大减少了水费支出。由此可见,采用智能化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场在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投入,显著增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在需求预测和库存管理方面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积压,优化物流运输。通过对顾客需求和市场动态的细致洞察,企业可以预先判断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从而调控生产力,有效防止库存过剩,减少储存和物流成本,优化企业的整体运营效能。
第三,区块链技术能帮助企业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跟踪与监控,保障绿色食品从生产、制造到配送的各个环节都能被清晰追溯,并且能够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出处和制作流程等详尽信息,有助于提升他们对绿色食品的信赖,增强其购买动机。
第四,政府的绿色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采用新技术、推动环保型生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缓解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财务负担,促进了绿色食品行业的持续繁荣。
综上所述,优化绿色食品产业链对于满足健康和环保需求至关重要。通过加强供应链协作、健全绿色认证与监管机制以及采用创新科技和成本控制措施,可以显著提高产业链的效率、透明度及可持续性,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公众的健康水平。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支持下,绿色食品产业链将持续完善,为促进健康饮食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课题项目:2023年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人文重点基金项目“淮北绿色食品产业链研究”(2023-B-05)。
作者简介:杨娟(1987-),女,汉族,安徽淮北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检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