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研究
作者: 于杰 李维佳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日渐兴起,文化旅游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在推动地区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球文化旅游市场规模已达到数万亿美元,预计未来还将保持稳定增长。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广西在饮食方面有桂林米粉、扶绥酸粥、柳州螺蛳粉等多个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因此,研究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路径,对于加强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推动广西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一)丰富人民生活
地域饮食文化往往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广西地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培育出了多样化的食材资源,如丰富的水果、海鲜和草本植物资源。广西人民通过多年的饮食实践,创造了多种独特的烹饪技艺,如桂菜以鲜香、酸辣、清淡的口味而闻名。这些特色食材和特殊的烹饪技艺,为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观赏性。
广西饮食文化还通过传统餐饮和食俗活动,成为广西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广西人民会在传统节日或重要场合准备各种特色菜肴,与亲朋好友一起分享美食,以增进感情;在结婚、生日、丧葬等特殊时刻,通过各种食俗活动表达对亲友的关心和祝福。
(二)促进经济发展
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传承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繁荣,提升广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数据统计,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已成为广西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美食文化也已成为许多游客来广西旅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广西地区需要加强对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产业化开发进一步挖掘饮食文化的经济价值,推动广西地区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与挑战
(一)开发现状
1.非遗产品数量多。广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北海九层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西本土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并带动了当地饮食产业的发展。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文旅融合有新意。广西积极发展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并将其与旅游景区结合,打造文化主题旅游项目。例如,柳州市开发了螺蛳粉小镇,通过展示螺蛳粉的制作过程、历史文化背景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品尝,不仅增加了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也提高了当地餐饮产业的发展水平。广西还注重将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结合,在广西的一些特色小镇和文创园区,一些创意企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开发了一系列创意产品和手工艺品。例如,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开合作,将螺蛳粉元素融入手工艺品中,推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纪念品和礼品。
(二)现存问题
1.传承人群老龄化。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年龄超过60岁的人占比达70%,年轻一代的接续意愿较低,致使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长期培养和传授,目前传承人的数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非遗产品同质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品牌建设不足的问题,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调查数据显示,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相对较低,与社会需求和市场规律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文旅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发掘其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展示和演艺、产品开发与销售、旅游资源开发等方式,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演艺
通过文化节庆、表演赛事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地展现给观众,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加其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例如,每年端午节期间,多地会开展龙舟竞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演艺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非遗产品的开发与销售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产品,如手工艺品、传统服装等,通过产品开发和销售来创造经济价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例如,钦州坭兴陶经过改良和创新,在设计和质量上与时俱进,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推广和销售,既开拓了市场,又获得了经济效益。
(三)非遗旅游资源的运用与发展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旅游资源,以旅游产品的形式进行开发和推广,通过吸引游客来创造经济效益。例如壮族织锦技艺、瑶族大声歌小声歌、苗族花鼓舞等,通过建设相关旅游设施和开展特色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往体验和学习,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
四、开发路径的选择与设计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路径的选择与设计至关重要。广西在饮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结合广西的地域特点、饮食文化传承情况以及市场需求进行综合考量,充分挖掘和利用柳州螺蛳粉、南宁马蹄糕、桂林米粉等代表性饮食项目的独特性。
(一)以保护传统饮食文化为核心
保护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西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但随着时代变迁,一些传统制作工艺和独特口味逐渐消失,因此开发路径应注重保护传统制作工艺。同时,要考虑到现代人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开发各种形式的饮食产品,如快餐、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并结合旅游资源和景点,开发文化体验项目。
(二)打造智慧文旅产业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饮食文化走产业化发展路径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来到广西,提升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利用智能化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此外,还可以开展在线文化体验活动,如网上菜谱分享、在线学习制作技巧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三)建设非遗文化主题公园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施结合,创造具有文化内涵且吸引游客的休闲场所。例如,建设以广西米粉、螺蛳粉、酸辣粉等传统美食为主题的饮食文化主题公园,展示饮食文化的历史沿革、制作技艺和地方特色,为游客提供品尝和学习交流的机会;举办美食节、传统节日庆典等文化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品尝美食、参与文化体验。
(四)设立饮食文化展览馆
饮食文化展览馆可以收集、保护和展示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文物、图片、文献等资源,向公众传播与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和故事。展览馆还可以作为一个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吸引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和游客来访,促进产业化开发与合作。
(五)与农耕文化相融合
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实践中要注重饮食文化的传统性和地域性,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加强与现代社会的对接,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广西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和旅游资源密切相连,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展示地域农业文化与自然景观,体现饮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同时,建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六)加强品牌建设与推广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形象。通过品牌故事、文化传播和市场营销,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认同。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加展会、节庆活动等,提高品牌曝光度。
(七)构建教育与传承机制
以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为起点,建立培训机制,将传统饮食文化和技艺融入相关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和职业人才。通过工作坊、体验活动等形式,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参与,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文旅融合将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使旅游产品更具文化内涵、文化活动更具吸引力,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应综合考虑地域特点、饮食文化传承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以保护传统饮食文化为核心,通过建设文化主题公园、设立饮食文化展览馆、组织文化旅游活动、构建教育与传承机制等方式,发展智慧文旅产业,充分展示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价值。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旅融合下广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开发研究”(2024KY1940)。
作者简介:于杰(1998—),女,汉族,吉林松原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旅游食品。
李维佳(1994—),男,汉族,陕西延安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旅融合、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