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药膳名称的翻译研究

作者: 孟洁

《红楼梦》中药膳名称的翻译研究0

文学作品《红楼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及艺术价值,其中提到的药膳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药膳是指可以用作中药的食物或者配有中药的膳食,通常具有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等功效。本文将进一步对《红楼梦》中药膳名称的翻译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助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一、《红楼梦》中与重要人物相关的药膳名称翻译

(一)与贾宝玉相关的药膳名称翻译

在《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紫鹃为了试探贾宝玉对林黛玉是否真心,谎称林黛玉马上就要离开贾府回苏州去了。贾宝玉信以为真,当即发疯一样的到处乱窜。爱子心切的贾母马上找了两个药膳方子,即驱邪守灵丹、开窍通神散,让贾宝玉服用。这两种药膳方子都属于“上方秘制”,具有安神补脑的功效。大卫·霍克思在翻译该药膳名称时,并没有采用直译的方式,而是恰当运用了意译的方式,他认为书中的这两种药膳主要是用于治疗精神疾病,所以将其翻译为“pills and powders as sovereign specifics in cases of mental disorder.”这样的英译看似与原文药膳名称中的“驱邪守灵”“开窍通神”毫无关联,但国外读者却能顺利接收到信息。要想使目的语读者正确理解“驱邪守灵”和“开窍通神”,就需要花费大量篇幅进行解释,但这样的翻译并不是大卫·霍克思的初衷,也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理解困难。因此,大卫·霍克思选择性地将翻译重点放在了“上方秘制药方”上。

贾宝玉遭到贾政的毒打之后,想要去吃酸梅汤,却遭到了袭人的阻止,因为袭人知道酸梅汤虽有生津止渴之效,却也有收敛之性。在中国,梅子有多种叫法,成熟的梅子被称作“黄梅”,未成熟的梅子被称作“青梅”,盐渍的梅子被称作“白梅”,烟熏的梅子被称作“乌梅”。在中式药膳中,只有加工过的乌梅才能够充当药膳的配料。对于《红楼梦》中的酸梅汤药膳,杨氏夫妇将其翻译为“sour plum juice”,大卫·霍克思则将其翻译为“plum bitters”。“juice”在英文语言体系中是指水果、蔬菜等食品的汁液,杨氏夫妇将药膳中的梅子比作普通水果,无法使目的语读者正确了解酸梅汤的药膳价值;而“bitters”通常指苦味药,或用于滋补健胃的苦味药酒,翻译为“plum bitters”更能体现酸梅汤的食用价值。

(二)与薛宝钗相关的药膳名称翻译

《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探春在吃腻了山珍海味之后,想要品尝一些解腻的清爽食物,因此商议去吃清香爽嫩的“油盐炒枸杞芽儿”。这道中式药膳的做法是将新鲜的枸杞嫩芽茎放入热油锅里炒熟,再加入适量盐调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中提到,枸杞芽儿可以清热明目、补益筋骨、除风、去虚劳。由于薛宝钗和探春每天都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去管理贾府的各项事务,也吃腻了那些大鱼大肉,正需要通过食用这道家常药膳获得清肝养阴、去虚劳的功效。杨氏夫妇将该道药膳翻译为“fried wolfberry sprouts”,大卫·霍克思则将其翻译为“salted bean-sprouts”。“枸杞”在国际范围内通用的翻译名称为Goji、Goji berry或wolfberry。由此可见,杨氏夫妇翻译的“wolfberry sprouts”实现了与原文中“枸杞芽儿”的语义对等。大卫·霍克思翻译的“bean-sprouts”则是指生活中常见的“豆芽”,由绿豆发芽形成,与枸杞芽儿有着明显区别。除此之外,对于烹饪方法的解释,杨氏夫妇将其翻译为“fried”即油炒,而大卫·霍克思将其翻译为“salted”即盐制,与原文存在较大的语义偏差。因此,对于“油盐炒枸杞芽儿”这道药膳名称,杨氏夫妇翻译的“fried wolfberry sprouts”更能全面、准确传达其食用价值。

《红楼梦》中,薛宝钗与他人提过自己的身体存在一股热毒,要想成功祛除该热毒,就需要进食名为“海上方”的药剂。相传,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专门安排人去海上仙岛求该仙方药膳,因此也将该药膳方子称为“海上方”。在对该药膳名称进行翻译时,大卫·霍克思将其直译为“exotic prescription from across the sea”,容易导致目的语读者产生误解,误以为该药膳配方是从海外传到中国本土的。

(三)与林黛玉相关的药膳名称翻译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闻贾宝玉要娶薛宝钗为妻后,感到无比痛苦,悲痛之下生命垂危。在这危急时刻,紫鹃为林黛玉端上了一碗“桂圆汤和的梨汁”。对于该道药膳的翻译,杨氏夫妇将其翻译为“A pear juice and dried-longan syrup”,大卫·霍克思则将其翻译为“pear-juice blended with a decoction of longans”。中式药膳所用的桂圆通常指龙眼肉,能够起到补养心脾气血、安神定志的作用。杨氏夫妇和大卫·霍克思分别将其翻译为dried-longan、longan,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语义对等,但前者的翻译为更贴近原文的含义,显得更为确切。桂圆汤通常需要长时间煎制而成,杨氏夫妇对这道药膳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翻译的:“Syrup means a thick sticky sweet liq-uid, eaten on top of or mixed with other foods;sweet liquid made from sugar and water, used in cans of fruit.”将“汤”翻译成“糖浆”,亦或是用来做水果罐头的“糖水”。大卫·霍克思则将其翻译为“decoction is a method of extraction by boiling of dissolved chemicals from herbal or plant material, which may include stems, roots, bark and rhizomes.Decoction involves first mashing and then boiling in water to extract oil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other chemical substances.”这里的“decoction”完全等同于中文语境中的“煎制茶或药”,能更好地体现该道药膳的制作方法和价值。

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王夫人与贾宝玉讨论林黛玉的药膳方子,交流过程中谈到了“人参养荣丸”“八珍益母丸”“左归丸”“右归丸”等药膳,它们都对人体有着良好的滋补功效。在对“左归丸”和“右归丸”进行翻译时,大卫·霍克思了解到该药膳方子出自我国医学家张介宾著作的《景岳全书》,所以将其翻译为“Zhang’S Dextrals”与“Zhang’S Sinistrals”。杨氏夫妇为使目的语读者清晰了解这些药膳的食用功能,将其翻译为“left restorative”与“right restorative”,却难以完整传递和体现原文的内涵。大卫·霍克思将“八珍益母丸”翻译为“Eight Gem Motherwort Pills”,杨氏夫妇则将其翻译为“eight-treasure-leonurus pills”。在这里,大卫·霍克思和杨氏夫妇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无法有效体现该药膳方子的深层文化内涵。该药膳名称中的“八珍”是指以益母草为主要成分的八种中药材,而不是指宝石、珍贵的财富。为此,笔者建议采用音译法,将其翻译为“Bazhen Yimu Pill”,然后补充相关内容进行注释说明,这样不仅能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还可以激发目的语读者对中式药膳的学习兴趣。

(四)与秦可卿相关的药膳名称翻译

《红楼梦》中,当秦可卿患病、没有任何胃口吃东西时,贾母让人给她去易消化的“枣泥馅的山药糕”。杨氏夫妇将该道中式药膳翻译为“yam cakes stuffed with dates”,大卫·霍克思将其翻译为“yam-cake with the date stuff inside”。该道药膳中的枣泥由红枣加工制作而成,能够起到益气生津、补脾和胃的食补作用。杨氏夫妇将红枣翻译为“date”,即海枣果,但海枣果与红枣分属不同种类,具备不同的食补价值,海枣果主要用于止咳、助消化。大多数亚洲国家的译者通常会将药膳中的红枣配料英译为“red dates”。对于“糕”的翻译,他们都选择将其翻译为“cake”。在英文语言体系中,“cake”通常是指那种柔软的美味甜品,其加工材料主要包括鸡蛋、面粉、奶油等。而原文中的“糕”则是指固态的块状食品,其加工材料主要包括米粉、小麦粉等。由此可见,二者无论是加工原料,还是制作方法都存在显著差异。为了充分体现中式糕点的饮食文化特色,翻译人员可以科学采用音译的方式,对原文进行汉语拼音直译,以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红楼梦》中药膳名称的翻译策略

在《红楼梦》药膳名称的翻译实践工作中,传统单一的翻译策略已无法满足翻译工作的要求,容易引发目的语读者的误解。相较于文学作品内容的英译工作,药膳名称英译工作除了要还原体现原文的正确含义和文化内涵,以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相关内容,还必须确保译文贴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吸引更多潜在读者,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下面主要介绍三种关于《红楼梦》中药膳名称的翻译策略。

(一)释义翻译策略

释义翻译策略是通过摆脱原文语法或句型的束缚,直接解释说明原文的实际含义,能够方便目的语读者充分了解原文相关内容的词义。药膳作为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中的很多词汇无法在英文语言体系中找到对应的词汇。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合理采用释义翻译策略,将药膳名称中的关键信息准确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比如,在翻译《红楼梦》中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时,大卫·霍克思就科学采用了释义翻译策略。该道药膳的加工制作需要运用到大量药材,包括人们较为熟知的人参、云苓、淮山药、归身、白术等,大卫·霍克思将其翻译为“A decoction to increase the breath, nourish the heart, fortify the spleen and calm the liver”,其中“decoction”很好地点明了剂型;接着,译者又对该药膳的相关疗效展开了解释说明,以方便目的语读者深入了解该药膳的食用价值,提升对药膳描述内容的理解程度。

(二)替代翻译策略

大卫·霍克思翻译的《红楼梦》版本之所以受到大量西方读者的青睐和追捧,主要是因为他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原文内容,灵活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在翻译《红楼梦》中的药膳名称时,面对一些中医特有名词,他会合理采取替代翻译策略,找到通俗易懂的英文词汇进行等效替换,以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词汇准确替代原文中的文化特色词,提高目的语读者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比如,在翻译《红楼梦》第三十回中的药膳方子“香雪润津丹”时,大卫·霍克思采用替代翻译策略,将其翻译为“Fragrant Snow quencher”。“香雪润津丹”作为以一种较为常见的民间药方,具有良好的解暑、清火功效,译者利用“quencher”(制冷剂)进行替代翻译,能够说明该道药膳具备清热解暑的疗效,使凉爽感扑面而来。

(三)增译策略

在《红楼梦》药膳名称的翻译过程中,为促使译文更合乎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完整传达原文的含义,翻译人员也需要合理采用增译策略,在译文中适当加入一些词汇,从而完善翻译内容,使译文传达的语义更加直观、明确,以便读者正确了解原文的实际含义。特别是《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出自我国传统医药典籍的药膳,翻译人员在翻译这些药膳的名称时,要深入了解其深层次文化内涵,确保将这些关键信息准确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比如,在翻译《红楼梦》中的“六味地黄丸”药膳名称时,翻译人员首先要了解该药膳的原型出自《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六味地黄丸组方极为精当,其包含的六种中药分别是熟地(补肾阴)、山茱萸(补肝)、山药(健脾)、丹皮(清肝火)、茯苓(渗脾湿)、泽泻(泻肾浊),可分成两组,前三种为“补”,后三种为“泻”,三补三泻,阴阳平衡,补的同时也有泄的功效,补而不滋腻碍胃。大卫·霍克思在翻译该药膳名称时科学采用了增译策略,将该药膳的来源直观呈现给目的语读者,最终翻译为“Dr Cui’s adenophora kidney pills”,不仅向目的语读者传达了该药膳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还有效促进了我国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能使更多海外读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基金项目:新乡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AI背景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2024JGLX102)。

作者简介:孟洁(1994—),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翻译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