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话荠菜

作者: 程广海

春来话荠菜0

雨水一过,鲁西南的大平原上许多野菜开始泛青,在暖阳的照耀下、在春风的抚慰下,立马疯长起来。在各种野菜里,最常见的就是荠菜,在我的老家,它有许多称呼,如菱角菜、麦地菜、枕头菜、护生草等。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食荠菜的习惯,《诗经》里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诗句。西周时,已经开始有食用荠菜的记载。到了唐代,荠菜成了迎新春的必需品,人们在立春这一天都要吃荠菜馅的春饼,还将以荠菜为主料的春盘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宋代时,食用荠菜就更加普遍了。北宋文莹的《玉壶诗话》中记载了宋太宗与苏易简关于荠菜的一段对话,宋太宗问:“上因问食何品何物最珍?”苏易简回答道:“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知荠汁为美。”辛弃疾也曾在《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赞美过荠菜:“……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代文学家王世懋的《瓜蔬疏》中说:“百草中可食者众多,荠菜、枸杞苗、五加芽是草中之美品。”从这些古诗词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荠菜十分偏爱。

人们之所以喜欢在春天吃荠菜,是因为此时的荠菜叶嫩根肥,味道鲜美,比苦菜、马齿苋、二月兰、枸杞头等野菜更加清香和美味。适合荠菜的烹调方法也很多,既可以做菜粥、菜饭,清炒或凉拌,还可做馅包水饺、馄饨、包子。大美食家苏轼曾经发明了将荠菜与米掺一起熬粥的方法,人称“东坡羹”。诗人陆游品尝了“东坡羹”之后吟诗道:“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峨岷指苏轼故乡)。据说,用荠菜做春卷也是由苏轼始创。现如今,“荠菜春卷”仍是江浙一带的应时名点,当地人常说:“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

在各大菜系中,以荠菜为主的名菜有很多,如淮扬菜中的“荠菜冬笋山鸡片”,鲁菜中的“荠菜鱼卷”“荠菜丸子”等。荠菜丸子的做法倒不复杂,与鲁菜中的水汆丸子基本一致,只是在调制好的猪肉馅中加入荠菜即可。荠菜丸子的汤是白色、丸子是绿色,盛在碗里,不仅颜色交相辉映,吃起来也有浓浓的乡野气息。

荠菜与豆腐搭配制作而成的荠菜豆腐羹不仅清新可口,还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其做法如下:将荠菜洗净切末,豆腐洗净切丁,鲜香菇去蒂洗净切末。锅烧热后倒入植物油,烧至六七成热时放入葱段煸香,接着放入香菇末翻炒均匀,倒入豆腐丁轻轻翻炒,然后加适量清水煮沸,改小火煮5分钟,放入荠菜末煮熟,用盐和鸡精调味,最后用湿淀粉勾薄芡即可。

荠菜不仅明目清热,还可降压,豆腐中所含的植物蛋白易于人体吸收,香菇能起到降低胆固醇、降血压的作用,三者组合在一起做成的荠菜豆腐羮非常适合高血压患者。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荠菜水饺或大包子,馅料主要是荠菜、五花肉,还可加入豆腐、豆腐皮等。其做法如下:五花肉用花椒面、姜末、大葱、酱油搅拌均匀,提前炒制成七分熟。荠菜洗净后剁碎,豆腐切成丁状,豆腐皮切成细丁状,把这几样搅拌均匀就可以包了。刚出锅时,趁着热乎劲儿咬上一口,鲜香的荠菜味扑面而来,满屋里氤氲着春天的气息。

荠菜之所以受到古往今来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好吃,更因为其有药用功效,是药食两用物质。中医认为,荠菜味辛甘、性凉平,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软坚散结、益胃等功效,可用于调理痢疾、水肿、便血、月经过多、目赤肿痛等症。至今,我国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三月三日荠菜煮鸡蛋的习俗,就是因为意识到它有降血压的功效。所以民谚说:“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这也是荠菜还被叫作“护生草”的原因,就是取其能治百病,对身体大有益处的意思。

营养学认为,荠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各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对防止软骨病、麻疹、皮肤角化、呼吸系统感染、前列腺炎、泌尿系统感染均有较好的效果。

除了用来吃,荠菜还有其他妙用,比如祈福和驱虫。有民谣说:“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说的是在三月三这日,浙江东部农村家家都用荠菜花祭炉灶,祈求一年中风调雨顺、灶头兴旺。少妇和待嫁的姑娘也会头戴荠菜花,以求婚姻幸福、吉祥如意。

另外,苏东坡的《物类象感志》中说:“三月三,收荠菜花置灯擎上,则飞蛾、蚊虫不投。”荠菜花晒干后仍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赶蚊虫,并延伸出驱鬼辟邪的作用,农村的老奶奶一般会缝制一个小包,装上荠菜花后戴在女孩身上,俗称“香草包”,以此来辟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