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肤木果: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作者: 唐保山 刘义稳 马金菊 谢山宇

盐肤木果:人类健康的“守护者”0

盐肤木是漆树科盐肤木属的一种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它全身是宝,花、果以及从果中提取的油均能以不同的方式在食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它的花可以酿适合肺肾双虚人士的五倍子蜂蜜,果的作用则更多,下面作具体介绍。

盐肤木果即盐肤木树花开后所结之果,果期为10月,采摘期在11—12月,成熟果实呈扁圆形,密被毛,直径约3—5毫米,呈红色或橘红色,由外果皮和其内的籽组成,而籽又由外壳(内果皮)和种仁组成。

因成熟果实表面有白色的霜状物,味道咸酸,在古代及战乱等时期曾被广泛用来代替食盐,并在各地衍生出了不同的称呼,如盐巴果、盐麸子、叛奴盐、盐梅子、木附子、盐肤木子、红盐果、盐酸果、盐酸白等。关于其名称,《本草纲目》中记载:“盐麸子又称盐肤子、盐子和叛奴盐等,古时蜀人谓之酸桶,亦曰酢桶,吴人谓之盐麸,戎人谓之木盐。”

盐肤木果在我国的食用及药用历史非常悠久。《山海经》《博物志》《本草拾遗》《开宝本草》《本草图经》《中药大辞典》等许多古今典籍中均有其药用或入食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证实了盐肤木果的食用:“盐肤木,核外薄皮上有薄盐,小儿食之,滇、蜀人采为木盐”。意思是说,盐肤木果的果皮上有薄薄的盐,小孩子当野果吃,云南、四川一带的老百姓则采来当盐用。宋代的《本草图经》中也有记载:“盐肤子上有盐似雪,可为羹用。岭南人取子为末食之,酸咸止渴,将以防瘴”。大意是盐肤木果上有盐,像雪一样,可以调汤用。岭南人把子碾成末吃,味道又酸又咸,既可止渴,还可防瘴气。《后魏书》中记载,古勿吉国的盐肤木“水气咸凝,盐生树上,亦有盐池”。大意是水气凝结于树上变成盐,可以把盐肤木当作盐池使用。

除了当作食盐使用,盐肤木果还可以用于酿醋或制作酸味饮料。比如,云南地区的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会将盐肤木果与糊辣子简单混合后制成“香辣盐巴果”直接食用;在制作民族特色美食时,也会将成熟的盐肤木果当作调料,用于制作包烧、烤鱼、凉粉等美食,别具风味。

现代研究证明,盐肤木盐的主要成分是苹果酸钙结晶,和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并不相同,不能完全替代食盐维持身体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转,但其可用来解除腹水病人的淡食痛苦,并且作为“代盐”为现代人的低盐饮食健康风尚提供新思路。

其实,盐肤木果还是一种优良的木本油料,可通过压榨等工艺获得盐肤木果油,2013年原卫生部批准盐肤木果油为新资源食品,这意味着盐肤木果油是一种安全、健康的食用油品。相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盐肤木果全籽含油15%左右,果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量的70%,特别是亚油酸占总量的58%,比大豆油、花生油及一般油脂都要高出很多。而亚油酸是人体重要的必需脂肪酸,具有很好的生理活性,对于降低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增进人体健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抗血栓形成方面有极好的效果。

此外,盐肤木果还含有约20%的粗纤维、55%的游离氮提取物、4%的蛋白质以及植物甾醇、生育酚、多酚等植物化学物质,营养及保健价值非常高。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盐巴果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必将愈发广阔,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