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手擀面

作者: 北棠锦

奶奶的手擀面0

现在很少有人在家里自己擀面条,大多是到外面购买。外面卖的面条多是机器制作出来的,宽度和薄厚都规整、统一,显得规规整整、板板正正,虽然简单、省事,但却很难吃出手擀面那种韧劲。

奶奶做的手擀面不仅是我童年的美味,更代表着家的味道。那时候,手擀面是家中最常见的主食,尤其是将新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后,奶奶总是换着花样做面条,细的、九叶的、两指宽的,凉面、汤面、扯面、面片儿,没有一天是重样儿的。

做面条的重头戏在于擀面。我家有一根柳木擀面杖和一根枣木擀面杖,奶奶擀面必用柳木擀面杖,她说用着顺手,擀出的面条既长又美味。

擀面的重头戏则在于和面。和面时,除了加食用碱和少许盐来增加面条的弹性和韧性外,还需用温水。我问奶奶为何要用温水,她笑着说:“温水软和,做出来的面条也软和,吃了软和面条的人才会软和。”和面时,水不能一次性加入,要慢慢倒,边倒边用筷子搅拌,等没有干面粉、成面絮的时候停止倒水,再将面絮揉到一起形成面团。

面和好之后得多揉,揉到能挤出气泡才行。刚揉好的面不能马上擀,得让它“醒一醒”。醒面的时间也有讲究,太久了,面就发软,擀出来的面条吃起来没有面香味儿;太短了,面条又会硬邦邦的,不顺口。奶奶擀面的时候,先是把面团慢慢地一点点压平,擀到半开,然后叠起,再擀,再叠起,反复两三次才彻底擀开。这样擀出来的面条均匀、细腻,筋道十足,煮久了也不糊汤,吃起来十分顺滑。

面擀开后就要切面,奶奶切面时不用带刀柄的菜刀,而是一把古老的“刃子”。这把刀是奶奶的“忠实伴侣”,虽然没有手柄,不如菜刀方便、好使,有时还会切到奶奶的手,但奶奶却坚持用了很多年。奶奶用刃子切的面条匀称而修长,像瀑布一样,煞是好看。

如今,奶奶已经离世多年,我也就再没吃过她做的面条了。在我看来,外面卖的面条不论多么讲究、多么精致,总是缺了点家里的味道。而奶奶亲手擀的面条,连同她的笑容和叮嘱,早已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上一篇: 南瓜麻花里的眷恋
下一篇: 美味的白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